28.第二十八章.中亞爭霸,突厥(2)

28.第二十八章.中亞爭霸,突厥(2)

中國南北朝時期的《北史》記載「突厥者,其先居西海之右,獨為部落,蓋匈奴之別種也。又曰突厥之先,出於索國,在匈奴之北。」按照《北史》的說法,突厥先民是生活在鹹海西邊的「塞種人」的一支。

突厥人分佈的地域極為廣泛,東起現貝加爾湖,中經南西伯利亞、阿爾泰、天山、東哈薩克,西至頓河沿岸,直至歐洲的烏克蘭,都有他們的蹤跡。據分子人類學資料,南西伯利亞和南阿爾泰山區的突厥人,是屬於混雜的南西伯利亞蒙古人種類型,而山前阿爾泰、東哈薩克、天山及南俄羅斯草原的突厥人則有程度不同的蒙古人種和歐洲人種的混雜。額爾齊斯河上游的屬於6—8世紀突厥人的人類學類型並不是單一的。8—10世紀,南部阿爾泰居民的頭骨是以南西伯利亞蒙古人種成分佔優勢,而北阿爾泰居民的頭骨則更為混雜,其中可以明顯地追蹤到歐洲人種和蒙古人種的不同成分。

???蘇聯學者金茲布爾格認為,突厥族源的起源地區應該位於北方蒙古人種分佈的範圍之內,且與分佈在東部的歐洲人種地區靠近。早期的突厥人曾沿著古代歐洲人種居住的地區向西散布,並同時與當地居民的混雜也逐漸加強。之後西突厥汗國(562—740年)政治勢力的擴張,它的種族力量同時也得到擴大。另一位蘇聯學者阿力克謝夫,也認為突厥人是在混雜的歐洲人種與蒙古人種類型的環境中形成的。

早在四世紀末五世紀初,在蒙古草原上興起了一個自稱柔然的民族。這個民族建立了一個象匈奴那樣的強大政權,存在的時間達二個半世紀之久。柔然政權對中亞及中國西北等地產生巨大的影響。

柔然興起時,正是中國歷史上處於五胡十六國、南北朝紛爭對峙時期。

柔然源於東胡族,4世紀中葉附屬於東胡的一支鮮卑拓跋部。一些西方學者認為柔然與歐洲歷史文獻中所說的阿瓦爾人(avares)有關。

柔然始祖木骨閭是拓跋部奴隸。主要游牧在鄂爾渾河與土拉河流域。拓跋部的一部分南遷中原后,留下的部分進居陰山一帶。402年,領社侖自號「豆伐可汗」,建庭於鹿渾(現蒙古國哈爾和林西北),合併附近的部落組成聯盟。[21]

柔然統治貴族是從拓跋鮮卑中分離出來的一支。在柔然的擴張過程中,逐漸融合了其他民族成分。其構成包括了鮮卑、敕勒、匈奴和突厥等許多民族和部落。隨著柔然勢力在大漠南北的展,與進入中原地區的拓跋鮮卑分道揚鑣,出現的差異也越來越大。

柔然最盛時,其勢遍及大漠南北,北達貝加爾湖畔與色楞格河,南抵陰山北麓,東北到大興安嶺,與地豆於(現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西烏珠穆沁旗和通遼市一帶)相接,東南與西拉木倫河的庫莫奚及契丹為鄰,西邊遠及準噶爾盆地和伊犁河流域,巴爾喀什湖,並曾進入塔里木盆地,使天山南路諸國如烏孫服屬。並在土拉河一帶打敗鐵勒。

南北朝時期的中國北方政權北魏,由游牧民族鮮卑人拓跋部創立,屬於過定居生活的不斷漢化的一個政權。鮮卑拓跋部最初極為兇悍,但鮮卑的文化極其落後,連文字也沒有。北魏曾建都雲中,盛樂(現內蒙古和林格爾),拓跋燾統一北方。493年,拓跋宏又遷都洛陽。鮮卑語屬阿爾泰語系中的蒙古語族,自拓跋宏遷都洛陽后,銳意改革,積極採取漢化措施,嚴令禁止鮮卑人說鮮卑語,鮮卑語逐漸為一般人所遺忘。南下的鮮卑人已逐漸漢化,而留居代北(塞外)的鮮卑人則猶多保存舊俗。北魏強盛時東起遼東,西至隴西大遍土地,佔據匈奴故地。

柔然屬東胡族系,與北魏拓跋氏同源,但北魏貴族鄙視它,北魏政權曾多次與柔然互相征伐。北魏道武帝拓跋圭、明元帝拓跋嗣和太武帝拓跋燾、獻文帝均擊敗柔然的可汗,肅清其在戈壁以南的勢力后,認為柔然人智力低下,像只會蠕動的蟲子一樣,下令改稱柔然為蠕蠕,柔然的族名本來就有蛇的意思。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可能進行的六場戰爭4:不可能的戰爭(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可能進行的六場戰爭4:不可能的戰爭(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28.第二十八章.中亞爭霸,突厥(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