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一章 阿霧的失落
「別慌,我沒事。」宋彬老人的聲音里少了在鏡頭前獨有的洪亮,他是真的累到了,這會兒渾身冒虛汗呢。
「直播的時間太長了。」趙小飛搖搖頭。
「之前不是定好了,一次兩個半小時,中間要有休息,而且要提前預備好吃的喝的,這邊的溫度也要很注意,不能熱更不能冷。」南飛凡有些不高興,他心裡一急,嘴上念的就更多更快了。
「小南,你別著急,我這兒沒事,喝口水緩緩就過來了。」宋彬老人適時打斷,沒讓南飛凡繼續講下去。
南飛凡放軟了聲音,小心的說:「師父,明天咱們就只工作兩小時吧,絕對不能再多了。」
對於飛流村的老人們來說,直播是標準的新鮮事物,從前沒接觸過,也沒怎麼了解,但卻是非常的有趣。
他們在鏡頭這邊創作、講解,而通過互聯網為媒介,手機的另一端還有很多人在跟著學,不停問。儘管有好幾位老匠人一開始就在說「藝不輕傳」,有點不習慣這樣的教學方式,但真的處於這樣的場景當中,他們又很快愛上了。
如果在現實當中,一位師父最多帶著四位學生學習,再多久就照顧不妥當了。可是有了互聯網這個媒介,一對多,不成問題,並且這些學生當中,大多為自主學習,他們在認真仔細觀察老師創作時所展示的每一個細節的同時,也在思考著如何提高自己的作品,攢著的問題很多,但問到的都是關鍵的問題,在直播間的公屏上討論時,往往一個人的困境也會是許多人的過不去的難點,大家一起討論一下,沒準就有了解決的辦法。
教與學的方式,與從前截然不同。但因其趣味性十足,又充滿了魅力。
宋彬老人講的正興起,手中的作品也才捏到了一半,初見雛形,他怎麼會捨得放下。當然就是延遲超期,一拖再拖。在工作的狀態下,他情緒高亢,時間過的飛快,一切也不覺得怎樣。可一旦是下了播,支撐著的精神氣散了,他的身體便一瞬間的虛脫,坐在那兒緩了好一會才漸漸恢復了力氣。
阿霧靜靜看著這一切,她很有耐心的等待著,直到房間內平靜下來,才來到了跟前。
她微笑看著宋彬老人,嘴上卻是在對南飛凡說話:「宋老先生的作品極具個人風格,從第一次見,我就十分喜歡,這幾年裡,經我手賣出的有十三件,件件精緻,令人難忘。我應該一早就來拜訪您的,無奈店內忙碌,遲遲未能出發,現在想想還真覺得後悔,感覺錯過了許多。」
「你是?」宋彬老人極為遲疑。
阿霧的打扮與村裡的女人完全不一樣,她那種獨一無二的氣質更是令人一見難忘。宋彬老人絞盡腦汁也想不起來在哪裡見過。
他的目光,自然的落向了南飛凡那邊。
後者則是迅速的到了跟前,小聲解釋:「師父,這是阿霧,寶玥齋的老闆娘,之前您的作品就是放在她那邊出售的。」
宋彬老人恍然點頭:「原來你就是阿霧,感謝感謝。」
阿霧熱絡的握住了老人的手,眼底的真誠不似作假:「我是先認識了您的作品,最近在直播間內認識了您,後來便突然想著一定得來飛流村一趟,當面與您聊聊。」
宋彬老人的神情依然很緊張,卻能看得出他很開心。雖然他自認是位不錯的創作者,但在商業運營上卻是一竅不通。作品大多是賤賣,如果不同意低價出售,作品就會積壓在手裡,再也賣不出去了。
這樣的情況持續了很多年,不止是宋彬老人,村裡的其他創作者的情況都差不多,他們所工作的陶瓷廠一度破產重組,有一部分人是被動離開返回村裡,他們當時已經是五十左右歲的年紀,除了制瓷之外沒有別的手藝,根本沒辦法在城市裡生活;另外還有一部分技藝特別精湛的,又被返聘回了重組后的陶瓷廠,幾年後,他們到了退休年紀,大多也選擇回到飛流村。
哪怕是離開了原有的工作環境,依然捨不得放下手藝;在最初閑下來的幾年裡,他們大多還保持著創作的熱情,一日不幹點什麼,渾身都不舒服
那幾年村裡的三口窯幾乎是日日不停,年輕人想的是靠著制瓷燒瓷能走出一條發家致富的新路,老人們則是期待著揮發餘熱,絕不願意因為退休就被徹底的淘汰。
可惜,現實總是會以各種方式給人當頭一棒,無情的嘲笑著大家是在做不切實際的痴夢。
瓷器成批的燒制出來了,銷路卻成了令人頭疼的大難題。
這種純手工作品,成本高,創作不易,而且飛流村之前的三座窯都有一定的問題,窯內的溫度達不到要求,又損毀了一大批作品。
而即使是各方面都被認可的珍品,如何能將之賣出與之相匹配的價格又是擺在村民眼前的大難題。絕大多數有一搭沒一搭的賣,其實能賣掉就已是很開心了,價格方面的問題根本沒心思去考慮,反正他們這些老實巴交的創作者即使考慮再多也沒用,賣不掉是真的賣不掉,作品哪怕再精美,商業市場若是不願意接受,他們也只能長嘆一聲表達著無奈。
村裡的陶瓷博物館內會有那麼多藏品,正是因為這些老人與陶瓷一生結緣,在事業前行無路與無法割捨的熱愛之間糾結時,還是陸續的燒制出了一些作品,飛流村將之收集起來,統一珍藏。
社會是在向前發展著,在這個過程當中,總是有些意志堅定的人堅信,總有一天,如此美好的一切會以光輝璀璨的方式展現在了大眾的面前,讓所有的人知道,在這大山深處的小村內生活著這樣一群老匠人,他們傳承著中華文化技藝,將一生無怨無悔的奉獻其中,亦是甘之如飴。
再後來,來飛流村採風寫生的郭梓熙來到這裡,她經常往返於小村與城市之間,拿著村裡老人給的地址,一家家的去聯繫起了寄賣行,寶玥齋便是其中的一家,合作協議搭建完成之後,賣了一些作品,但依然不夠理想。而村裡的老人也開始進入了懶散的養老模式,憋在心底的精氣神一散,想要再聚集起來已是難上加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