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懸案(七)
案情分析會最後定了仇殺,即使有了方向,在屍源未知的情況下,依舊無從下手。
「從現場找到的藥片送檢了?」沈建國問法醫。
「送去了,但可能要一到兩天才能出結果。」法醫說:「我會讓葉心盯著的,結果出來第一時間通知你們。」
「有一點我還是想不通。」蘇小小說。
「什麼?」厲衡問她。
「你也看到了碗筷和麵條的狀態,兇手明顯是突然離開,能有什麼事讓他突然離開?」蘇小小想不通:「難道兇手不是一個人?但從生活痕迹來看,兇手應該只有一個。」
賀小勇說:「筷子是兩副,碗是兩個,或許真的有另外一個人。」
「我認為另外一副筷子和碗是給死者的。」蘇小小說。
「死者被綁在大床上,怎麼用筷子和碗?」當時在現場勘驗的刑警說道。
「兇手喂他吃的。」蘇小小說:「最開始我也覺得可能兇手有兩個人,但直覺那副碗筷是給死者的。而現在基本確定了是仇殺,我想兇手一定很嫌棄死者,絕不會用自己的碗和筷子喂他吃飯。」
「我也認為那副碗筷是特意給死者準備的。」厲衡說道:「無論從生活痕迹還是從對死者的虐待情況來看,都表明兇手只有一個。」
「所以,他為什麼會突然離開?」蘇小小更不解了。
如果兇手有兩個人,那就有可能互相通知,或是另一個人出了什麼事,很久沒回來,導致他突然離開。
但一個人,現在又沒有手機這種通訊工具,他住在這裡基本和外界隔絕,能有什麼事讓他突然離開?
「或許被村民發現了?」一個刑警說道。
沈建國搖搖頭:「村民都不知道那裡有人。」
厲衡說道:「或許,他突然想起來什麼,一件十分緊急、不得不辦的事,才會突然離開。」
但具體是什麼事,沒有更多線索前,都只能是猜測。
剛剛吃過午飯,刑警們準備出發去張家村和貼尋人啟事。
有個李家村的村民來到分局要找沈建國。
沈建國昨天見過他,問道:「是不是想起什麼了?」
村民有些扭捏,半天沒說話,一直低著頭摳指甲。
沈建國好像明白了什麼,笑著說:「你放心,無論你說了什麼,我都會保密的,絕不會跟你們村的人透露半個字。」
村民這才抬頭:「真的?」
「我們是人民警察,不可能騙老百姓的,你放心說。」沈建國笑得和藹可親。
「那我可說了。」
「說吧。」
「你們昨天問的那個住在磚房的人,我可能見過他。」村民小聲說道,生怕被人聽見似的。
厲衡溫和地說道:「你正常說話,這裡沒人會說你。」
那人不好意思地撓撓頭:「我有點兒緊張。」
「不用緊張,你繼續說。」沈建國鼓勵他。
「大概是去年九月份的時候,我去過那邊,看到過一個男人提著水壺,往澆地井那邊去了。」
「你去那邊幹什麼?」沈建國問。
男人彆扭地挪了挪身子:「這個必須說嗎?」
沈建國一笑:「我們是警察,不能偏聽偏信,你不把話說全,我們怎麼能知道你說的話是真還是假呢?」
「這麼麻煩,早知道不來了。」村民很為難,猶猶豫豫地不知道該不該說。
厲衡問道:「你去那邊是為了躲人?」
村民驚訝地張大嘴:「你怎麼知道?」
厲衡沒答,只笑著反問:「是躲你媳婦還是躲人家男人?」
村民的臉紅成了猴屁股:「這都能被你猜到……」
「所以,不管是躲誰,反正被人抓到了,你一著急就往那邊跑了,對不對?」厲衡繼續問道。
村民趕忙解釋:「沒有沒有,我才脫了一件衣服她男人就回來了,我就從後院的牆翻了出去。我是怕他發現,就往磚房那邊去了。」
沈建國覺著不對:「你都翻出去了,還怕被他發現?」
「這不是小心駛得萬年船嘛。」他嘿嘿笑著。
「不對吧?」沈建國始終笑著,說出的話卻直中要害:「是他男人聯合你媳婦抓姦,你怕回家挨打,才去那邊躲著的吧?」
村民傻了,愣在原地:「這也被你們猜到了?」
這件事本就不是大事,厲衡怕真把他嚇走了,轉話題問道:「那個提著水壺的男人有沒有看到你?」
「那肯定沒有,他往澆地井那邊去了之後,沒多久我就走了。」
「他的樣子你看到了嗎?」
村民搖搖頭:「當時我離得遠,草又高,只能看到個大概。反正肯定是個男人,頭髮又多又臟,我開始以為他是拾荒的,但看衣服又不像。」
「他穿著什麼?」厲衡問道。
「就是常見的夾克,雖然也不是多新的,但肯定比他頭髮乾淨。」
「能大概描述一下那個人的外形嗎?」沈建國說。
經過村民的描述,兩人大概能拼湊出男人的大致形態。
身高在1米7到1米75之間,很瘦,背略微有些佝僂,最重要的,那人右腳走路有些跛。
最後,厲衡問了一句:「你看到自行車了嗎?」
「沒有。」村民不可思議:「就那個人還能有自行車?」
厲衡沒做答,也覺得自行車應該不是那個男人的。
村民生怕警察把自己偷人的事給說出去,臨走前千叮嚀萬囑咐,絕對不能讓別人知道。
「昨天我媳婦在,我是真不敢和你們說。你們就看在我立功的份上,千萬別說出去。」他雙手合十,做祈求狀。
沈建國一再保證,絕對不讓任何人知道,村民這才放心地走了。
「老婆都去抓姦了,還有誰不知道呢?」沈建國笑著:「這不是自欺欺人嗎。」
厲衡莞爾,只說道:「他雖然看不清男人的長相,但至少了有了大致的時間。」
「是啊,原來他出現在磚房的時間遠比三個月要長。」沈建國補充道。
晚上,刑警們回來,去張家村的那組人帶回了一條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