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劉德然組織百姓,眾工匠查看古書
眾百姓見劉彥與諸葛亮出來,瞬間嘈雜的人群安靜了些許,旋即爆發出一陣熱烈的歡呼聲。那呼聲似浪潮,一波接著一波,在府門前的上空回蕩。
一位背著大捆麻頭的老漢扯著嗓子喊道:「劉大人、諸葛先生,可把你們盼出來嘍!咱聽說學宮造紙急用料,家裡這些存貨,都給送來啦!」
人群前排的一位大娘,踮著腳尖、伸長脖子,手中還緊緊攥著一小捆精心整理好的破布。
她邊擠向前邊喊道:「諸葛先生,劉大人吶,咱可算盼到你們啦!先生!咱雖沒啥大錢,可也盼著學宮更好啊,這點心意,你們可別嫌棄吶!」
只見肩挑重擔的幾位壯年,忙不迭地放下擔子,挺直腰桿,目光熱切地望向二人,臉上掛著憨厚淳樸的笑。
背著材料的佝僂老漢,此刻笑得眼睛眯成了縫,眼角的皺紋里都透著對學宮之事的關切,他顫顫巍巍地抬手示意,聲音帶著幾分歲月的沙啞卻中氣十足。
「俺們都盼著學宮能紅紅火火嘞,這點東西不算啥,就盼著能幫上忙!」
年輕後生們更是激動,有的揮舞著手中簡易的工具。
有的漲紅了臉,扯著嗓子喊:「大人、先生,咱都聽你們安排,學宮肯定能越辦越好!」
眾人你一言我一語,嘈雜中滿是熱忱,紛紛主動讓出一條通道,眼神滿是敬意與期待,簇擁著劉彥和諸葛亮。
有個年輕後生興奮得滿臉通紅,揮舞著手臂高呼:「大人、先生,咱都願跟著你們干,只要學宮能辦好,往後咱這日子就更有盼頭啦!」
眾人紛紛附和:「對對對,都聽二位差遣!」
「學宮定能越辦越興旺咯!」
劉彥只聽得呼喊聲交織,這呼喊聲中滿是熱忱與期待。
百姓們熱情高漲,送來的材料在府門前堆成了小山,劉彥趕忙轉身,高聲喚來府中的管家與一眾家丁。
劉彥的目光在眾人臉上一一掃過,語速飛快卻條理清晰地叮囑道:「大夥都仔細著點兒,這些可都是鄉親們的心意,切不可有半分馬虎。」
下人們紛紛響應,兩兩一組,穿梭於百姓與府門間,有的穩穩扛起裝滿破布的麻袋,有的合力抬著沉甸甸的爛漁網,腳步匆匆、有條不紊。
諸葛亮也沒閑著,在旁細心指引,安排堆放之處:「這邊的麻頭歸作一處,破布置於那邊廊下,分類存放,方便後續取用。」
百姓們見狀,愈發踴躍,主動幫忙維持秩序,指引路徑。不多時,在眾人齊心協力下,府門外堆積的材料便被一一搬進府中,整整齊齊碼放好了,只待開啟造紙籌備事宜。
正忙碌間,人群中走出幾位身形硬朗、面容滄桑卻透著幾分幹練的漢子,為首那位約摸五十來歲,頭髮已見斑白,滿臉皺紋寫滿故事,他上前一步,沖著劉彥與諸葛亮拱手作揖,聲音十分洪亮。
「劉大人、諸葛先生,俺們幾個原是城中造紙工坊的工匠,雖說這年月工坊凋敝,可這造紙的手藝還在咱手上攥著呢!如今聽聞學宮為紙發愁,咱哪能袖手旁觀,特來毛遂自薦,願為學宮造紙出份力!」
旁邊幾位老工匠紛紛點頭,附和道:「是嘞,咱手藝雖說不上頂尖,可打漿、抄紙、烘乾這些門道,熟得很吶,絕不含糊!」
劉彥與諸葛亮相視一笑,眼中滿是欣慰。
劉彥忙拱手回禮:「幾位師傅來得太是時候,恰是雪中送炭吶,學宮造紙正缺諸位這般行家!」
話音剛落,又有一群年輕後生擠上前來,皆是附近百姓家的子弟,他們滿臉熱忱,眼中閃著憧憬之光。
一位濃眉大眼的小伙抱拳急切說道:「大人、先生,俺們雖沒啥手藝,可有力氣,一心想跟著學造紙術,往後也能為學宮添磚加瓦,求二位給個機會!」
眾人七嘴八舌跟著請求,皆盼能投身此事。
劉彥笑著擺擺手,溫和說道:「諸位鄉親,學宮造紙正需各方助力,老師傅們技藝精湛,自是骨幹,年輕後生們有熱忱,亦是後備力量。待工坊籌備妥帖,定安排大家各司其職,共助學宮紙張滿倉!」
眾人聞此,歡呼雀躍,現場氣氛愈發火熱。
劉彥與諸葛亮,領著滿心熱忱的眾工匠以及一眾躍躍欲試的青年,穩步踏入庭院。
庭院中,微風輕拂,諸葛亮神色專註,鄭重地從袖間取出一本古樸書卷,其上詳實記錄著蔡侯造紙之術。
他雙手遞向眾工匠,目光誠摯:「諸位師傅,此乃小子家中古籍,上記蔡侯造紙之術。諸位師傅,都是造紙的老工匠,只是不知這書,對於造紙可否能助一臂之力?」
工匠們忙雙手接過,小心翼翼翻開,只見書頁間,造紙步驟的圖示精細入微,從原料處理起始,到打漿時的動作姿態、抄紙手法的展現,再至烘乾環節的布局構造,細節滿滿,各角度皆有精妙刻畫。
眾人乍看便不禁出聲讚歎,眼中滿是欽佩。
為首那位約摸五十來歲、頭髮斑白的老工匠,雙手微微顫抖著捧起書卷,目光牢牢釘在那精細圖示上,嘴裡不住念叨。
「瞧瞧這原料處理畫得,以往咱在工坊,只憑經驗估摸用料切剁,這兒卻把每種料咋分揀、咋浸泡時長都標得明明白白,像那麻頭,咋除雜去糙,圖上一清二楚,真絕了!」
旁邊一位面龐黝黑、身形精瘦的工匠,眼睛瞪得滾圓,手指順著打漿圖示比劃,聲音拔高了幾分。
「這打漿的動作巧思妙啊!咱以前使蠻力,效率低還不均。看這圖,手臂咋用力、工具咋攪和,角度力度都有講究,按此做,紙漿定能細膩勻滑,妙哉妙哉!」
又有個工匠,眉頭緊皺盯著抄紙那頁,須臾舒展,滿臉驚喜道:「抄紙最難控火候與手法,稍有差池紙就薄厚不一。這上頭連咋舀漿、咋晃蕩帘子都畫得絲絲入扣,連水咋瀝、紙咋揭,步驟全乎,跟著做,好紙不愁嘍!」
其餘工匠也紛紛點頭,你一言我一語,滿是感慨與讚歎,皆道這古籍珍貴無比,是造紙的「寶典」,有它指路,學宮造紙大業,曙光在望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