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楚王稱帝的念頭
楚國,吳縣。~,
對於韓王稱帝,楚王很不服氣。周朝的氣數確實已經沒了,但怎麼看,也輪不到韓國來做。韓國的開國國君韓宣子與趙襄子、魏獻子暗殺智伯,瓜分晉地,架空晉君,怎麼看都是無父無君之人。雖然韓國得到了周王室的承認,但韓國的江山得來的名不正言不順。
在楚王看來,即使韓國在與各國講求信義,治理百姓講求仁義,但也改不了韓國先祖出身卑微、道貌岸然的事實。同樣的道理,趙國、魏國也是如此,無父無君之人,豈配稱帝坐擁天下。
至於齊國,如果是姜氏齊國,如果是桓公時候那般強大的齊國,稱帝也未嘗不可。但現在的齊國是田氏齊國,是僅僅只有兩郡之地的齊國,所以,齊國也沒這個資格稱帝。
還有秦國,早先不過是給周王室養馬的部落,雖然祖上闊綽過,讓天下諸侯吃過不少的虧。但現在的秦國,窩在西北,委派太子異人到洛陽,不敢對韓國又任何違背。
燕國的祖上是與周公齊名的召公,乃是天下不多的周王室直系血脈。單單就祖上出身或者血脈而言,在楚王眼裡,也就燕國有這個資格稱帝,有這個資格獲得九鼎。
當然,相比較燕國,楚國的資格就更高了!楚國的先祖是五帝之一的顓頊,乃是黃帝的子孫。或許是覺得自己血脈高貴,或許是無法忍受中原各國對自己的羞辱,楚國創造了無數了第一。楚國是第一個敢公開和周王室叫板的國家,是一個稱王的國家,是亡人社稷最多的國家!
楚人性情豪邁,不下關隴。但有明君良臣,但凡後繼之君能審時度勢,親賢臣遠小人,行新法,收百姓之心,楚國一統天下的幾率要遠高於秦國。
雖然楚國如今失去了淮泗之地。失去了荊州,但秉承了楚國王室歷代驕傲性情的楚王依然表現了自己的倔強,當燕、趙、齊、秦四國對韓國滅絕周祀、收九鼎於洛陽的行徑無動於衷的時候,楚王公開站出來反對。當韓王稱帝,令諸國請朝的時候,唯有楚國置若罔聞,不聞不問。
如果單單是這些的話,楚王只能稱得上是勇敢。從潁川到江東,上千里的距離。韓王即使成為了韓天子,也輪不到對楚王發號施令。楚王惱恨韓國逼迫自己主動放棄郢都,交出淮泗之地,僅僅不派人前去洛陽入朝是不夠的,是不能完全找回面子的。不願意低人一等的楚王召集群臣,道出了自己的提議。
「稱帝?!」當令尹羋梁聽到楚王想要稱帝的消息后,驚訝之餘,眉頭不由緊皺。
楚國是第一個稱王的諸侯國不假。但那個時候,中原各國對於遠在南方的楚國不是多麼重視。一直以蠻夷稱楚。周王室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倒是三次伐楚,但實力實在有限,三次大敗而歸。楚國稱王也就成為天下默認的事實。等到三家分晉后,各國紛紛稱王,更不會拿楚國稱王來說事。
但現在情況不同。韓王稱帝,別號天子。其他國家攝於韓國的威懾,派遣大臣前往洛陽恭賀,違心承認韓王的皇帝地位。楚國不入朝請服已經算是小小得罪了韓國了,現在韓國不出兵伐楚是不願意和楚國計較。但如果楚王敢稱帝。那麼韓國很有可能會派遣大軍南下。這天下只能有一個天子,至於帝王,雖然秦昭王和齊愍王曾經並列為帝,秦昭王為西帝,齊愍王為東帝,但那是因為夾在中間的周王室力量太小,不能阻擋。各國又受迫於秦、齊兩國的威勢,不敢反對。
除非韓天子非常大度,願意讓楚王也稱帝,一個為北帝,一個為南帝,兩國方才有和平共處的可能。否則,楚王稱帝一事就會是**裸得打韓國的臉,挑戰韓國的權勢和地位,在這種剛剛稱帝的時刻,韓王怎麼會容忍呢?!更重要的是,稱帝除了得罪韓國,也沒有什麼切實的好處。有百害而無一利的事情,幹嗎去做?!
對此,楚王的解釋很簡單。只有自己也稱帝,自己的地位才和韓天子持平,楚國才不屈居韓國之下。否則,韓天子是皇帝,自己只是王,無形中低了韓天子一等。在兩國的比拼當中,士氣也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楚王相信,自己稱帝之後,必然可以激勵士氣。至於韓國可能的報復,經過這麼多年的加固,楚國已經擁有了淮水、江水兩道防線。韓國前不久才動員了近四十萬大軍,奪得千里之地,不可能這麼快敢率軍南下。
不少大臣都覺得,在這個敏感的時機稱帝太過顯眼了。如果是兩三年後,楚國稱帝,韓國也許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在這個當口,楚國稱帝就是對韓國的巨大挑戰。一場戰事在所難免。如果韓國理智,只是派遣十多萬大軍,楚國還能和韓國斗一個旗鼓相當。如果韓國暴怒,完全可以從西、北兩個方向攻打楚國,讓楚國的兵力捉襟見肘。
但看著楚王興緻勃勃的樣子,大家又都知道,楚王對稱帝一事是志在必得,如何說服楚王,免去楚國一場可能的災難,就成了大臣們頭疼的事情。
左徒黃歇斟酌了下語氣,輕聲言道:「韓王為聲名所累,想要窮兵黷武伐我楚國不大可能!臣以為,眼下稱帝要好過晚兩年稱帝!」
楚王聽后大喜,大喜的原因不僅僅在於黃歇是第一個支持自己觀點的大臣,也因為黃歇還是稱呼韓然為韓王,而不是韓天子。韓王明明只是一個王爵而已,找人編造什麼祥瑞的事情也改變不了自己卑微的出身。和自己黃帝子孫的身份相比,韓王能夠稱王就該感恩戴德了,而不是痴心妄想想要稱帝。
令尹羋梁等人聽到黃歇這句話的時候就乾脆愣住了。以黃歇的聰明,黃歇不可能不清楚其中的利害關係啊!在這個關口,稱帝和找死有什麼兩樣?!難道黃歇是覺得沒有人可以說服楚王,於是直接支持楚王。想要撈什麼好處嗎?!又或者黃歇已經投靠了韓國,想要將楚國推向深淵?!不少人很是憤怒地看向黃歇這個「佞臣」。只有深知黃歇為人的令尹羋梁若有所思地看著黃歇,想看看黃歇接下來會有什麼言論。
「不過,臣卻有一個擔心,不知道當不當講。」黃歇小心翼翼地說道。
「愛卿但說無妨!」得到了大臣的認可,楚王的心情很是不錯。
「敢問王上。我們楚國的國力相比較韓國而言,孰勝孰強?」黃歇的第一個問題明顯是明知故問。
「遠不如韓國矣!」楚王有些沮喪地回道。這時一個事實,無論是土地還是人口,韓國已經佔據了天下三分之二的份額。撐死了,楚國不過韓國的十分之一而已。
「那天下各國,又有哪個國家能與韓國相提並論?!」黃歇繼續問道。
「韓國一枝獨秀,眾國難以望其項背!」楚王更是沮喪。
如果有一個國家能夠和韓國相提並論,又或者是韓國國力的三分之二,不。只要一半,又怎麼會出現韓王稱帝天下除了自己沒有一個敢反對的聲音呢?!說到底,其他國家在和韓國的較量中,失去了勇氣。齊人性情本就懦弱,秦國失去了關中根基,更是不願意多生事端。燕國則是欺軟怕硬,遇到比自己弱小的就如狼似虎,遇到比自己強大的就成了縮頭烏龜。也就趙國尚有血性。但這次趙國吃了一個大虧,損失了十五萬的大軍。趙國為了保存實力,未必敢和韓國繼續抗衡。韓國也正是看清楚了這一點,才有恃無恐地滅掉了周國,將九鼎堂而皇之地搬到洛陽,然後稱帝。
「既然我們楚國不是韓國的敵手,天下各國也難以望韓國的項背。那想要制衡韓國,是不是只有聯合一條途徑?」黃歇「若有所思」地看向楚王,問道。
楚王想了想,重重點了點頭。韓國已經佔據天下三分之二的人口,秦、燕、趙、齊、楚五國加起來的人口也只有韓國的一半。這種時候。如果各國再離心離德,也只能被韓國各個擊破。唯一讓諸國放心的就是韓國實在太大,人口雖多,需要防守的地方也大。新收的土地,需要解決的問題也多。
黃歇突然長長作揖,真切地說道:「王上!楚國先祖是黃帝子孫,論血脈的高貴,自然不是粗鄙的韓國可以匹敵的。天下各國,論及正統,也沒有超過我們楚國的。王上想要稱帝,無可厚非。但臣以為,以我們楚國的國力,王上稱帝有些操之過急!」
楚王一愣,顯然沒想過黃歇會說這樣的話。黃歇方才明明認為現在稱帝正是恰當的時機,好過兩三年後再稱帝,怎麼突然變化這麼大。
「愛卿方才不是說......」楚王猶疑不決地問道,以為自己方才是出現了幻聽。
「臣方才是說過此時稱帝好過兩三年後稱帝,但和楚國大計相比,現在稱帝的時機也不合適!」黃歇恭恭敬敬地說道。
楚王一愣神,才恍然發現黃歇從始至終都沒有說過現在就可以稱帝,黃歇說的是以稱帝的時機而言,現在好過兩三年後。
「願聞其詳!」對於黃歇這個心腹大臣,楚王還是有些耐心。
「這些年,我們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修築淮水、江水防線,兩江防線已經是固若金湯。滅越之後,舉國士氣大振,韓軍若是此時來攻,想要突破淮水防線,傷亡必大。何況,韓國如今忙於經營冀州、荊州,在這兩地,韓國立足未穩,未必敢發兵攻打我們楚國。兩三年後則不然,韓國是冀州、荊州立足腳跟后可平添二三十萬大軍,所以臣才說,此時稱帝好過兩三年後稱帝!」黃歇解釋道。
楚王點了點頭,算是認可了黃歇的說法。令尹羋梁則是認為黃歇的話語中有誇大之詞,淮水防線雖然堅固,但實在太長了。楚軍的兵力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另外就是韓國在據有荊州之後,完全可以繞開楚國在淮水、江水設置的大軍。但的確如黃歇所說,韓國現在能夠出的兵馬要遠遠少於兩三年後可以動用的兵馬——如果韓國要攻打楚國的話。所以。這些旁枝末節,羋梁就沒有出言反駁。
「王上若是此時稱帝,韓國來攻還是小事,卻將我們楚國置於兩大不利的局面。首先是國力的消耗,韓國有兩百萬戶百姓,我們只有韓國的十分之一。韓國只需以徐州、豫州的兵馬騷擾我們。就足以令我們苦不堪言。所謂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等我們擊敗韓軍,又能剩下多少兵馬?我們又需要多久來恢復元氣?!至少,韓國的恢復元氣上要遠遠勝過我們楚國。以楚國一國之力頑抗韓國,雖不能也,是不可為也!」黃歇苦口婆心地說道。
楚王默然不語,才發現自己想得有些簡單了。楚軍的士氣是正旺,不覷韓軍。但問題是韓軍的數量太多,即使楚軍以一當五。以一當十,韓軍又怎麼能殺得完呢?!沒有韓國這個人口基數,和韓國拼消耗是最愚蠢的。哪怕韓軍死傷十萬,楚軍死傷三萬,對韓軍也是一種戰略上的勝利。
「所以,臣以為,王上想要抗衡韓國,就必須和諸國聯合。有諸國策應。韓國即使國力再強,也會被逼一個措手不及。王上想想看。如果王上為帝,秦、燕、趙、齊四國卻依然稱王,他們會不會心裡有芥蒂?!會不會覺得我們楚國自視甚高?!將他們視為臣子?!這就是臣的第二個不利的局面。稱帝乃是自絕於天下。」
楚王不解地問道:「那依愛卿之言,韓王稱帝,豈不是也是自絕於天下?!」
黃歇點了點頭,笑道:「如今諸國迫於韓國的威勢。紛紛入朝,但這只是諸國的權宜之計。難道諸國會因為韓國據有九鼎就將韓王視為天下的主人嗎?!難道以後秦王、燕王、趙王、齊王還需要韓王派人冊封,才具有合法性嗎?!」
至少在春秋戰國以前,長幼有序,天下各國諸侯只能立嫡長子為太子(世子)。繼任的國君必須得到周天子的冊封才具有合法性。否則,周天子可派遣手下的諸侯國一起討伐這種大逆不道的國家。那個時候,天下只有一個王,也就是周天子。其他諸侯國的國君不過是公、侯。
如今,各國都已經稱王,韓王為了示意自己高人一等,也表示自己已經繼承了周王室的天下,於是稱帝。但這個「皇帝」之位和各國的「王」位,究竟是什麼關係,是不是類似於西周時期「王」與「公、侯」的關係,天下各國包括韓國都是裝糊塗。前段時間,秦、燕、趙、齊四國派出大臣朝見周天子的時候,也只是獻上了厚禮,而沒有表示自己今後就一定聽命於韓國。
楚王當然不相信秦、燕、趙、齊四國會一直屈服在韓國的淫威之下,現在韓國與秦、燕、趙、齊四國的關係,更像是春秋時期的霸主與僕從國關係。如齊桓公,可干預魯、宋、陳、衛、鄭、許、滑、滕等國的國事,但說是完全控制則萬萬不能。
「如今秦、燕、趙、齊四國忌憚韓國威勢,彼此之間又有所齟齬,不敢違背韓國,如何才能破局?」楚王求教道。
趙國伐秦,引得韓國伐趙,導致趙國丟掉了五百多里的土地,這秦國和趙國的梁子就算是結下來了。趙國不敢找韓國的麻煩,但卻惱恨秦國。秦國也多半對趙國的遭遇幸災樂禍,美滋滋地在新佔領的土地上施行新法。秦、趙自然不和。
燕國在趙國最為困難的時候攻打巨鹿郡,雖然後來為了長遠考慮,想要救援趙國,但卻大敗於巨鹿城下。站在趙國的角度上,燕國是一個愚蠢的盟友,先是讓自己吃了一個小虧,然後破滅了自己的希望。站在燕國的角度上,可能會覺得趙國外強中乾,如果當初和韓國瓜分了趙國,那燕國就該開疆擴土數百里,而不是丟掉了河間郡、濟北郡。燕、趙兩國的關係現在絕對稱不上友好。
至於齊國和燕國的關係就更為不堪,兩國世仇,幾乎是不死不休的局面。在這場大戰中,燕國折損了十萬大軍,齊國也損失了八萬多接近九萬的精銳。燕國從齊國手中躲到的百里之地也最後便宜了韓國。想要齊、燕兩國結盟對抗韓國,難度應該不是一般的大。
至於秦國和燕國的關係,談不上好壞。秦、趙兩國,燕、趙兩國彼此接壤,秦國和燕國之間隔著一個關係不佳的趙國,如果走得太近了,反而更讓趙國不安。還有齊國,完全被韓國包圍,如何讓這四個國家和自己聯合起來,楚王心中很是沒底!(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