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章 監管秘訣之視而不見
金融業的誕生在貨幣的出現之前。
如同所有的新生哺乳生命身上都沾染著鮮血,金融這個後來成長為超級巨無霸的行業,在出生之初沾染上了很多的道德批判。
伴隨著它的是飢餓、戰爭、欺詐。從賣身為奴、高利貸到金融寡頭。有膽子借出錢去的,都不是善男信女。
月盈則虧。當金融業突然獲得了經濟血液的美名時,它的發展終於達到了頂峰。
21世紀后金融業的風光不在。
因為貨幣已經符號化,金融家們的手裡除了他們的辦公大樓以外,已不掌握任何實際的東西。
因為流動性泛濫,發行貨幣永遠比回收貨幣容易。
因為,這是最最重要的——金融家們在科技進步中的作用越來越小。網路使金融民主化了。
金錢在科技進步中的作用沒有變小,但發揮作用的方式有了很大的變化,這點後文會講到。
21世紀初的金融家們,並沒有為行業即將走下坡路而憂心忡忡、茶飯不思。因為這時候的金融業,已經早不是豪富們的家族事業了。
政府承擔了所有的系統性風險。無論是社會主義的中國,還是資本主義的美國,還是富國冰島、窮國辛巴威。銀行家們做的只有一件事,賺更多的錢,然後分了。
普通行業賺錢多是好事,而銀行業賺錢多說明經濟運行良好,賺錢太多說明經濟過熱。
經濟過熱意味著潛在的損失,這個損失自然遠大於利潤,是由全民買單的,而且造成獎勵失敗者的道德後果。所以所有的國家都有金融監管機構,雖然很多國家沒有入股銀行,但它們都從頭管到腳。
21世紀的金融行業就出現了這樣一種奇怪的現象——監管當局全力以赴的控制銀行的經營,不讓它們去做看上去最能盈利的業務,同時又懲罰盈利少的銀行,因為他們抗風險能力差。
夾縫中吃肥肉的金融家們,很享受這兩片拐杖的快感。他們需要做的只剩下玩弄一些新鮮的名詞,和監管當局和諧的做做泥瓦匠的遊戲。然後分掉一大半收入(金融業也是一種勞動密集型行業,人員開銷佔總收入的比例之高是數一數二的。注意,這裡是收入而不是利潤。)。
偶爾,和監管大局水乳交融的太好,連泥瓦匠的活都干著累,直接放兩個劣質的煙霧彈就了事。嘿,擋得擋不得眼睛不用太在意,聽到響就成。
最典型的就是全球監管當局對銀行票據的態度了。這裡的銀行票據說得是銀行自己簽發的銀行承兌匯票、本票、信用證、保函之類銀行要負責任的票據(支票、匯票是存款人自己簽發的,不是銀行票據)。銀行票據就是銀行自己發行的貨幣,鈔票曾經也是其中的一種。
鈔票是不記名、不限時間、不限使用次數。太好用了,被國家搶走了。
剩下的銀行票據要記名,有時間限制,有使用要求,被銀行留下來,本來是為了方便客戶的,卻被金融家們玩出花了來了。
先說銀行承兌匯票。如果是100%保證金的,存款100萬元,客戶一貼現就變成200萬元的存款了。存款多了就能完成指標、多放貸款等等,這暫且不論,至少表面上沒有風險。銀行製造信用,教科書有說的。
但銀票也可以不用100%保證金的。多開出來的金額,行業內叫風險敞口,對銀行來講風險確實也是和貸款一樣大。可對出票銀行來講,這是表外業務,不需要計提撥備、算資本充足率、存貸比、貸款指標等一堆麻煩。對貼現銀行來說,銀票貼現是低風險業務,雖然佔用貸款指標,通常是做調節器用的,也沒麻煩。
一開一貼之間,至少對監管當局來說,風險沒了。很多票還是同一家銀行貼現,看上去就更有意思了。至於大量留在企業手裡,和在流通途中的票,是起著存款的作用的,卻更在監管當局的報表裡無影無蹤。
其它的銀行票據大致也有類似效果。中國金融還不是太發達,銀行票據總餘額不多,大概十幾萬億吧。
還是銀行厲害吧,沒有錢也能放款,還不用受亂七八糟的限制。
更牛氣的是資產證券化。和同業、和公眾,把資產倒一下手,風險消失的更乾淨了。
憑良心說,監管當局和銀行業高層對這塊消失的風險並不是完全的視而不見,常規檢查的時候,也都帶著點的。不過對帳外的東西嘛,總歸要忽視一點點的。
而且,這東西是不能匯總統計的,否則銀行業的數據不好看,不要引起金融風波么?信心比黃金更重要呀!
(看客:邏輯你這句反諷用錯了,這句話別人說得,你說不得。因為按你的說法,黃金都不能要了,那信心豈不是也不能要了?
媽媽的,都叫了邏輯也瘋狂了,邏輯的腦子裡推理出來的就是都不能要,我有啥辦法?)
當局都對十幾萬億視而不見了,公眾對金融界的輿論監督就成為這個時代最具特色的娛樂之一。
作為受到種種限制的企業,放到別的行業真叫戴著鐐銬跳舞——應付監管的報表增加的人手,差不多就能壓趴下普通小企業了。而街上的銀行比公廁都多,競爭別提多充分了,但公眾們還是像對待壟斷企業那樣苛責銀行。
對偶爾排排隊、收了一點點小錢,監督的樂此不疲。卻對金融家們無聲無息的拿走公眾大筆的財富充分無視。
金融是個你不打交道也能從你口袋裡掏走大筆財富的行業。這方面的能力僅次於國家。
即然當局只監管老實人(按政策放爛貸款的人),而公眾深得管理學之精髓——注重細節。全球的金融業很順利的進入了按膽量拿薪水的時代。
2008年的故事,似乎對金融家們沒有任何的教訓可供吸取。賭輸了的幾家金融機構老總,包括高中層,帶著一大筆錢換崗。不說前些年拿到的高薪,就這筆遣散費,不是超級公司(現在跨國公司太多,只好重新啟用老詞,含義請自行摸索)的總裁,一輩子都掙不到。賭贏了的幾家,09年的獎金創了新高。
輿論終於對金融業者們的獎金受不了了。可政治家們的虛言恫嚇改變不了這個局面,金融業仍然是狂膽時代。
金融業的沒落,是歷史的必然,不過降落、迫降、墜落,還是有非常大的區別的。全大水的方案就是想把這架沒油的超音速協和變成滑翔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