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二戰日軍師團番號

解讀二戰日軍師團番號

沖向高山,讓屍骸填滿溝壑;走向大海,讓浮屍漂滿洋麵……」在近代世界軍旅歌曲中

,從其他哪個國度能找到日本「皇軍」這樣句句見屍、字字帶血的軍歌?軍歌如此,口

號亦然。戰時日軍官兵的口頭禪是「讓我們到靖國神社再會吧!」

仔細研究日本近代戰爭史,可發現不同部隊、不同地域兵員的軍風和精神面貌也不盡相

同。以日軍基本戰鬥單位——「師團」而論,熟悉內情的人可以從序列番號中大致判別

其戰鬥力水平。從日軍將哪些番號的部隊投入中國或其他戰場,也可大致看出東京大本

營的戰略重點。

戰力不同的五類師團

自明治維新起,日本開始大力學習西方。在建軍方面,普魯士模式成為日軍的楷模,師

團制也是仿照德式建立。1888年,日本陸軍將國內原有的6個按地域劃分的鎮台改稱師團

,番號從第一至第六。1891年,為警衛皇宮又成立了近衛師團。師團編製採取兩旅團、

四步兵聯隊(相當於團),再加炮兵、輜重和騎兵聯隊,平時兵額1萬人,戰時足額則超

過2萬人。甲午戰爭前成立的這7個老牌師團,後來一直被日本陸軍視為第一等部隊,裝

備優先保障。

甲午戰爭至日俄戰爭期間,日軍成立了第七至第十八師團。佔領朝鮮後為鎮壓當地人民

反抗又建立了第十九、第二十師團。被日軍視為二等師團。「大正裁軍」時這類師團解

散了4個,剩下10個同原有的一等師團共17個,這些是日軍戰前的「常備師團」。

戰前,日本財力有限不能多養兵,卻要多訓練兵員。為此陸軍服役期僅兩年,複員官兵

稱「在鄉軍人」,編為預備役。各師團管區預備役人員每年按原建制集合訓練一個月,

並有庫存裝備,臨戰可迅速組成一個新師團。1937年侵華戰爭開始,日軍17個常備師團

便立即由一變二(此外還恢復了裁撤的4個二等師團)。這些新建的番號一零零之後的師

團稱「特設師團」,如第一零一師團、第一一四師團分別由第一師團、第十四師團的預

備役人員組建。在日軍建制中,這類部隊屬第三等師團。

隨著侵華戰爭的擴大,從1938年至1941年間,日軍主要採取從常備師團中抽出一個精銳

聯隊為基幹再徵集補充兵的方式,陸續組建了番號以二十打頭的新建師團和番號在三十

至五十之間的「治安師團」、番號在五十以後的「補充師團」。這類師團採取國際通用

的「三聯制」(師團內不設旅團直轄三個聯隊),兵額也只有1.4萬人。番號從二十一至

五十七的師團被視為第四等部隊,不過因軍官出自常備部隊,兵員也年輕,戰鬥力往往

高於第三等師團。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軍感到已有的五十一個師團不夠用,由混成旅

團擴編或從老部隊抽調骨幹作基礎,建立了大量「增設師團」,番號大都在六十至一零

零和一二零之後。這類師團在日軍中屬於第五等師團,缺乏重裝備,兵員年齡少至16歲

,老可至45歲,卻因其軍官、士官都有戰鬥經驗尚能有效組織作戰。

至日本投降前,陸軍作戰師團(不含航空和坦克等特種兵)達169個,增設師團成為軍中

的主要成分。日軍侵華時後方遇到廣泛的游擊戰,感到重炮、汽車較多的師團不太適應

「治安戰」,便從各師團中抽調軍官、士官為骨幹組建了幾十個獨立混成旅團,直屬各

軍。混成旅團下轄5個步兵大隊,另有炮隊(下轄3個中隊)、通訊隊、工兵隊、輜重隊

,編製為4900人。這類部隊重火器少,主要配備騾馬,比較適合山地和輕便行動,可以

姑且算作日軍的山地作戰師,從戰鬥力看另有特點。

年齡與戰鬥精神

日軍師團的不同組建方式,表現為不同部隊年齡構成有很大差異,直接影響到戰鬥精神

。從甲午戰爭直至戰敗投降前,嚴格受官方管制的日本新聞報道描繪其官兵負傷瀕死時

,都按一個套路稱他們最後高呼「天皇陛下萬歲!」戰後日本歷史學家說這是胡扯,是

欺騙性的鼓動,而一些在戰時治療過成千上萬傷兵的軍醫回憶情況大致如此——真正垂

死前高呼「天皇萬歲」的,大多是軍官和18-20多歲的未婚青年士兵;戰爭後期補充到軍

隊中16-17歲的「少年兵」,臨死前一般喊的是「媽媽」;戰時動員的三、四十歲的預備

役兵和「國民兵」,傷重垂危時差不多都喃喃呼喚自己孩子的名字。

根據一些抗日老戰士的說法,開始俘虜的少量日軍以30歲的預備役兵居多,年輕的日軍

負傷被捉后也往往自殺。在戰爭後期,捉「小鬼子」即少年補充兵容易,其戰鬥力和頑

抗性都差。一些當年的日軍官兵和日本歷史學家也提出了類似的看法。從雙方戰爭親歷

者的回憶可看出一個共同點,日軍戰鬥力最兇悍的部隊,還是主要由年輕現役士兵組成

的第一等、第二等和部分第四等師團。

侵華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在回憶錄中講述1938年「武漢攻略」時,印象最差的也是由30

多歲的預備役兵組成的「特設師團」(番號一零零以後)。他說陪同皇族視察時,如其

對防毒面具因不認真保管而大量損壞(這也不打自招地說明日軍經常濫放毒氣)。岡村

最感驚異的,是聽說從東京徵集的一零一師團的預備役兵中有淺草地方的流氓頭子,其

中隊長對他居然也像下人般打洗腳水!由日軍頭等部隊第一、第六師團的預備役官兵組

建起來的第一零一、第一零六師團,在進攻武漢的各師團中戰鬥力最差。國民黨軍將領

薛岳將軍取得的萬家嶺大捷是武漢會戰中突出的一次勝仗,對手恰是第一零六師團。由

複員多年的官兵再徵集組建的日軍預備役師團戰鬥力最差,重要原因是成員已拖家帶口

,不象年輕士兵那樣願意「到靖國神社相會」。日軍又實行地域徵集制,複員官兵長年

一處生活,常有預備役軍官是僱員,預備役士兵是社長的情況。重新徵集后自然不敢實

行常設師團或新部隊那樣以上欺下的苛刻管理。據國民黨起義將領郭汝槐回憶,他在日

本參觀過預備役部隊演習時便發現,「鬍子兵」對長官很隨便,遠不象常備部隊那樣等

級森嚴。

「特設師團」雖然打起仗來不怎麼的,但殘害中國百姓卻是最歹毒的。岡村寧次的回憶

錄中便說,預備役兵犯罪量最大,且多為**殺人、縱火焚掠,其中34歲又是犯罪高峰。

他的解釋是,老兵久歷社會失去了「純良」。其實日軍成為犯罪集團,是傳統的野蠻作

風造就,戰後日本一些作家都說:「當兵3年,再老實的人也變得像惡鬼一樣。年輕人一

入這『染缸』便難保『純良』。」老兵油子久歷社會的陰暗面,肚子里的壞水自然要多

得多。

日軍大本營通過實戰檢驗對特設師團也很不滿,在1939年還解散了幾個。不過因預備役

官兵多,組建這種師團速度快,1943年後因戰局吃緊又建立了幾十個番號在一零零以後

的師團。如關東軍在1945年春天的師團番號達24個,其中二十幾個是幾個月前剛由預備

役人員和新兵組建。儘管兵力達到了一百萬人,但是當時的首相鈴木貫太郎認為其戰鬥

力還不如原來的8個常備師團,面對蘇軍的進攻恐怕能撐兩個月就是「謝天謝地」了。從

蘇軍的遠東戰役8天間便推進了200-500公里的情況看,這一估計大致不差。

地域民風影響戰鬥力

軍人來自社會,看日軍師團的戰鬥力,除了番號,也要注意組建地域。近代日本軍部為

克服古代割據傳統,聯隊長以上和參謀軍官頻繁輪換,大隊長以下官兵仍屬一地同鄉。

最早的七個師團中從第一師團至第六師團按其徵集地,分別為東京(舊武藏江戶)、仙

台(舊奧州伊達家)、名古屋(舊尾張那古野)、大坂(舊攝津)、廣島(舊西國毛利

)、熊本(舊北九州加藤清正)師團(括弧內指日本戰國時期所屬)。各地民風對其戰

鬥力有著不小的影響,其中貧困地區的師團更顯得愚頑蠻悍。近衛師團由全國挑選精兵

組建,不受地域風氣影響。該部卻養尊處優,1939年末進攻廣西初上陣,後進攻新加坡

並長期守備南洋,因受照顧未參加惡戰,戰鬥力也未充分體現。

1891年在東京組建的第一師團,是日軍所建的第一個師團,在朝鮮成歡同清軍打響甲午戰爭的第一槍。不過東京從江戶時代起就是商業都會,民風不強悍,徵兵多要到西面較貧困的長野縣(舊上野國)。該師團名聲大,1936年後7年間在關東軍內作為骨幹卻未打大仗,僅派出過1個支隊短期到察哈爾實戰鍛煉。1944年菲律賓告急,軍部聲稱該讓這個「闊少爺」上陣。該師團到萊特島登陸后被美軍徹底擊潰,投降時只剩800名殘兵。

大坂是日本商業氣氛最濃的城市,商販出身的士兵精於算計,多不甘心賣命,此地組建的第四師團從日俄戰爭起便因戰績不佳被譏諷為「奸詐的商人師團」。1937年該部被調到關東軍,兩年後到華中戰場,表現一般。1942年該師團參加進攻菲律賓,後來到印尼泰國擔任警備直到投降。看來,日本軍部對使用這個「商人師團」的信心也不大。

在侵略中國和亞洲其他地方最逞凶的一等師團,還是第二、第三、第五和第六師團。日本東北部自然條件差,陸奧出羽地方民風強悍、勇健好鬥,在仙台組建的第二師團又較適應寒冷氣候。關東軍發動「九•一八」事變的禍首先鋒便是這個第二師團!第二師團隨後成為日軍3個摩托化步兵師團之一,長期在關東軍編製內。1942年,第二師團進攻瓜島,因海軍戰敗補給斷絕而陷入「餓島」(二者發音在日語中相同)。第二師團因傷病飢餓全部玩兒完,只逃出了幾千病號。第二師團在菲律賓重建后又奔赴緬甸戰場,因戰鬥力嚴重下滑被國民黨滇緬遠征軍打得潰不成軍,反而不如頑抗的第五十六師團,這也表明了日軍的兇悍氣焰往往要建築在對手抵抗不力的基礎上。

日軍的第三師團自「八•一三」淞滬抗戰直至最後在湖北投降,是侵華戰爭中唯一始終在華作戰的一等師團。第三師團組建地名古屋的民風很弱,日本戰國時期的尾張兵的膽小更是馳名日本。其官兵的拼殺精神遠遜於北九州礦工組成的第十八師團等部,不過該部還一直算是華中日軍的主力。

日軍第五師團可謂侵華戰爭中作戰範圍最廣的部隊,也是在關內作戰的唯一的摩托化步兵師團。第五師團攻南口、侵晉北,以一部迂迴南京,打台兒庄、陷廣州、登陸欽州灣、犯廣西……,先後與國民黨70個不同的師交戰。太平洋戰爭爆發后該師團又攻佔新加坡,接著入侵印尼並一直駐紮當地。組建第五師團的廣島,屬於日本西國地區,自古為交兵之地,有武家傳統且受天皇重視。臨了第五師團的故鄉挨了一顆原子彈,大概也算惡有惡報!

在南京大屠殺中血債最多的第六師團,組建於北九州的熊本。該地貧困且民風嗜斗,男子往往以從軍為出路。戰前日本有一句自吹之辭:「天下日本兵第一,日本九州兵第一,九州熊本兵第一」。第六師團早在1928年便製造過濟南大屠殺,從1937年在華登陸至1942年末調往南洋,該部主要在華中作戰,凶頑為各師團之首!不過日本軍部偏愛富庶地區的師團,對窮困地區的部隊有所歧視,總是讓第六師團打惡仗,配給裝備卻很小氣。1943年該師團被調到最艱險的布干維爾島,遭美澳聯軍攻擊封鎖,殘部逃入深山老林靠野果為食。據接受他們投降的澳軍回憶,眼前的幾千日兵若非眼珠轉動,當真與骷髏無異。

存在決定意識,二戰結束前瀰漫全日本的軍國主義氛圍,是投身軍營者大都成為凶神惡煞的根本原因,各地民風差異並不能改變這一基本環境。只有最終徹底剷除邪惡的軍國主義土壤,才是根絕再次出現那種野蠻兇惡的侵略軍的基本保證!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硝煙瀰漫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硝煙瀰漫
上一章下一章

解讀二戰日軍師團番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