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密的另一條命

私密的另一條命

——嚴歌苓生活在海外傳說中

佚名

一直在變的不僅是她的小說,嚴歌苓自己也一直在變,在決裂。從去美國的1989年開始,她就生活在「另一條命」里。

12歲當兵學舞蹈,20歲做中越戰爭前線的戰地記者。從軍13年,她最大的收穫是「胸襟」。採訪過她的媒體記者在雜誌上寫,嚴歌苓是多麼優雅的女人啊,聽到這個,她會有點爽朗地笑出聲來,她自稱很有軍人氣質,「粗線條的,不婆婆媽媽,也不細膩」。軍隊的烙印深深打在她身上,比如三個人走在馬路上,不能橫著走,要豎著走成一排。

「那是一個非常粗糙的集體,發現一點細膩的東西,它都會扼殺你。從人性角度來講,我確實做了一些反思。」她出言稍顯謹慎,不過她的作品早表達了她的立場。《穗子物語》、《一個女人的史詩》等作品都是軍隊題材的作品,用人性的掙扎來展示世界的真相。以知青群體為主題的《天浴》中,她寫文秀為了回到成都,一次次將肉體獻給陌生的男人——你會感到背後的嚴歌苓,嘴角含著隱忍之冷。

這也就很容易理解,跟她合作《梅蘭芳》的陳凱歌為什麼把她引為知己。在看了她的作品后,陳凱歌一語點破:「她的小說中潛在的,或是隱形的一個關於自由的概念,特別引人注目,我覺得,那就是個人自由。」這意味著,他們對共同經歷過的「文革」荒誕時代的否定。

她的另一條自由的命,肇始於1989年。一場不圓滿的婚姻之後,那一年她赴美學習,攻讀哥倫比亞大學藝術學院文學寫作系的研究生,開始了她的海外生涯。從英語的每一個單詞,從叉子西餐簡單的生活技巧,這位30歲的女人,開始了自己「返老還童」的痛苦歷程。

一邊刷盤子,一邊寫字,寫作依然是她謀生的手段。她寫很多短篇小說,投到台灣的報刊,掙美金。她沒覺得那時候為了賺錢的作品,寫的不如現在,相反,她甚至覺得那時候寫的比現在好。

在陌生的國度里,生長出另一個嚴歌苓。「好像多出一條命來,是脫胎換骨的一種。」那是怎樣的一個過程,你自然可以想象,「敏感而痛苦。」就像她喜歡的美國黑人歌曲,那是用肉嗓子唱出來的樂與痛。

半路出家學來的西方文化,讓她沒有歸宿感。「基督教文化是強勢的,美國人的救世思想也很普遍,而像我自己就是邊緣人。」心底清楚,她自己逃脫不了寄居者的身份。

3月的這幾天,不折不扣的「寄居者」嚴歌苓短暫回到北京,等待她的,是她已經缺席了20年的北京。「變了,變得很厲害。」她嘆息說,「要好好補課。」

2009年4月15日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嚴歌苓其人其文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當代現代 嚴歌苓其人其文
上一章下一章

私密的另一條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