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回:失淮南唐主再求和 啟邊釁蜀國又興兵
且說周帝此次親征,出師便已連降泗,濠二州,便打鐵趁熱,立命武守琦領五百人馬,沿江而下,直取揚州。
誰料那揚州守將聽得周兵來攻,先自把城中人口一齊驅趕渡江南遷,又在城內到處縱火,把個揚州燒得一片精光。待武守琦來到揚州時,眼前只是瓦礫,搜遍全城、只剩三二十個鰥、寡、孤、獨,老、弱、病、殘,無人關照,不便遠行的百姓。可惜一座當年被杜牧稱為「春風十里揚州路」的繁華都會,變做一座廢墟。
守琦見了,欷噓不已,只好如實上奏。周帝覽奏,亦是十分痛惜,無奈之餘,
只好命韓令坤帶領本部,前往任揚州知府,指揮士兵草建官衙,安置招募流散人口,重創市集。又令武守琦依舊帶領本部,前往攻襲泰州,海州等地。
南唐在泗州、濠州的守將相繼投降,淮上的水師船艦也不是被殲就是被俘,幾乎全軍覆沒,這時,不但南唐朝廷惶恐不安,淮南軍民更是惶惶不可終日。唯是那楚州防禦使張彥卿卻不為所動,與監軍鄭昭業相約說道:「大丈夫立足世間,當以忠節為本,朝廷委我輩擁節守土,若臨敵而變節投敵,狗豕不如也。」
鄭昭業亦奮然應道:「人生在世,不過百年,願與公同作英烈而死,不作苟且而生也。」於是,二人相約與城共存亡,誓死不降敵。
周帝親率大兵來攻楚州,屯兵城下四十多天,由於張,鄭二將踞關固守,雙方死傷甚多,仍是攻不下來,周帝多次派人勸降,都被拒於關外,惹得周帝性起,把御營遷至城邊,親駐營中,策馬陣前,督諸將攻戰。
張彥卿見周帝竟然親臨城下,迅即召集幾個射手,潛至就近城堞,連發冷箭,周帝一時閃避不及,左肩中了一箭,幾乎墜下馬來。身邊的衛隊慌作一團,急忙上前捨命護住,搶救回營。
城上唐兵看到周帝中箭,齊聲高呼道:「射死柴榮了!射死柴榮了!」城下攻城的周兵聽了,一陣慌亂,退了下來。
周帝挨了這一箭,幸好被肩甲所擋,只傷皮肉,未入筋骨,怒火衝天,強忍疼痛,喝令左右迅速包紮好,隨又重新披甲上馬,繼續上陣。嚇得趙匡胤,王環,李漢瓊,張瓊等一班將領急忙攔阻。
周帝大喝道:「汝等休得阻擋,孤與諸位今日只有向前,不得退後,若不拿下楚州,休想回營!違令者斬!」
眾將聽了,只好遵令,簇擁著周帝重出陣前。周兵見了,齊聲高呼萬歲!趙匡胤一聲令下,隨即把令旗一揮,陣前士兵重又奮勇向前。
原來在一月之前,匡胤見楚州城牆堅厚,估量難以攻克,便派遣士兵在隱蔽處挖地道直達城下,尚未竣工。如今因見皇帝動怒,形勢逼人,便命士兵火速裝填火藥,點著引線,忽地轟隆一聲巨響,哪城牆便塌了一角下來。匡胤早已布下伏兵,一涌而上,殺進城裡。
城牆雖破,城內守軍尤自苦戰不休,各踞街坊而戰。一直戰至深宵,守軍傷亡殆盡,張彥卿與監軍鄭昭業猶率從人死戰,矢刃皆盡,彥卿仍舉繩床以格鬥,至死不降。自副將以下一千餘人,盡皆戰死,無一降者,周兵也是傷亡慘烈。
世宗氣得怒火沖霄,隨即下令屠城,這時的周兵皆已是殺紅了眼的,一聞屠城令,便各各挨家搜戶,燒、殺、搶、掠,闔城老幼,無一倖免。待到天明,楚州已成一座死城了。
世宗嘆道:「若使南唐人臣盡如劉仁贍,張彥卿輩,淮南不易圖也。」
楚州雖下,滿城流血,周帝仍是駐蹕城外,不敢進城,只令慕容華暫領楚州刺使,率三千步卒,掃除街道,修葺城池,招募遊民以重建州治。
又接得郭廷謂從天長派人來報:唐天長刺史易斌已舉城歸降。原來易斌乃郭廷謂故交.廷謂率軍來到天長城下,即派人進城送信與易斌,陳明利害,勸其歸降。易斌亦知兩國國勢懸殊,難與對抗,唐終將為周滅。且見廷謂雖曾與周帝對抗,降周后仍保全職位,因此,也就舉城歸降。
又接得黃州刺史司超傳來捷訊,王審琦在攻舒州之戰中,城雖未克,但已擒獲唐刺使施仁望。
世宗得訊大喜,即派李重進率兵一萬,進迫廬州。又親率趙匡胤轄下步騎四萬,宋延渥,王環水軍三萬,合共七萬大軍,水陸並進,沿江東下,進擊唐兵,江北沿岸一帶的小股唐軍,紛紛渡江逃竄。
御駕來到揚州,韓令坤忙迎駕進城,只見房舍全毀於火,只遺一片廢墟,人民百不餘一,滿目蕭條。便命韓令坤選在城西北角一片平緩地面,另築小城臨時作為駐守基地。於是,淮右地方,基本上已為大周所有。
世宗領著大軍繼續南進,駐蹕迎鑾鎮。趙匡胤領著大軍直抵江邊,臨江遙望,見南岸駐有數十座軍營,江心有數十艘敵艦停泊,便舍陸登舟,率著二百餘艘戰艦向敵艦圍去。
江上敵艦遙見周艦洶湧而來,那裡敢來迎戰?早早便扯帆解纜,順流而下,溜之大吉。匡胤也不去追趕,卻橫過船頭,登陸南岸。那岸上軍營里的唐兵見周軍勢大,也不敢相抗,一見周軍登陸,便棄營而逃。匡胤也是窮寇不追,只令士兵把營中的糧草輜重統統搬到船上,由於只是孤軍一旅,不敢深入,只是一把火把軍營燒個精光,依舊登舟回北岸而去。
唐主見淮上諸州除廬州,舒州,蘄州,黃州四州之外,其他俱多失陷,周兵已臨大江,且又過江侵擾,唯恐一但南渡,即將進逼金陵,
遂只得派兵部侍郎陳覺奉表渡江謁見周帝,願呈獻淮南四州之地,划江為界,請成求和,自願傳位於太子,以使臣服中國。
這時,世宗因受了箭傷,小符后多次派遣內官前來見駕,催請皇上回京療傷。
自己亦因連年征戰,戎馬悾匆,操勞過甚,近來時覺頭昏目眩,今見唐主來表獻地稱臣求和,也樂得見好就收,便向陳覺道:「朕此次南下只為一統江北,如今汝主既已自願獻地稱臣,朕復何求?汝可回復汝主,如是按汝來表所云,歸附我大周,朕即班師回京,亦不必傳位於太子也。」並賜書唐主,多加溫言安撫,書中稱謂:
「大周皇帝恭問江南國主:
使人至此,奏請分割舒、廬、蘄、黃等州,畫江為界,朕已盡悉。傾逢多事,莫通玉帛之歡:適自近年,遂構干戈疊起。兩地之交兵未息,蒸民之受弊斯多,一昨再辱使人,重尋前意,將敦久意,須盡縷陳。今者:承遇爰來,封函復王,請割州郡,仍定封疆。猥形信誓之辭,備認始終之意,既能如是,夫復何求!邊陲頓靜於煙塵,師旅便還於京闕。永言欣慰,深切誠懷,其常潤一帶及沿江兵棹,今已指揮抽退:兩浙,荊南,湖南水陸士兵,各令罷兵,以踐和約。
言歸於好,共享承平,朕有厚望焉。」
陳覺得到周帝許諾,大喜過望,立即回去復命。唐主李璟見和議已成,也放下了心頭一塊大石,忙命馮延己立即獻銀、絹、錢、茶、谷共百萬至周帝御營以犒軍,又下令江北諸軍作速南歸,周帝亦下旨各部將士斂兵讓道,以便唐兵通行歸國。
唐主此次戰敗,因已向周稱臣,故撤去帝號,稱國主,把原來朝廷體制一律降格與王爵相等,也取消了南唐年號,用周正朔。朝官亦一律降格:馮延己原來官爵左僕射,同平章事,現降為太子太傅、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嚴續降為太子少傅、樞密使。其它朝官亦各降一級,並造冊呈報周帝。
這次戰役,由周世宗顯德三年春開始,到顯德五年四月罷兵,歷時兩年有餘,終以南唐上表稱臣,淮南悉歸大周而結束,也算是得勝而歸,但周帝已是力盡神疲,草草作了一下部署,命李重進任淮南都總管,又把俘獲的馮延魯、許文稹、邊鎬、周廷構等南唐將領一併遣返,便領著人馬,回汴梁去了。
周帝回京后,已是力殫神疲,當得知大軍南征之時,朔方一帶的契丹散兵游勇,不斷乘虛掠奪,屢犯邊關,西蜀亦在秦,鳳一帶,趁機屢屢侵犯邊城,便勉強打點精神,令鎮寧節度使張永德領二萬人馬出河北以加強防禦。又命戶部侍郎高防與贊善大夫李玉,前往秦州巡察,了解邊情,相機行事。又封賞了一批南征有功將領,以趙匡胤領忠武節度使,(仍任殿前都虞候)徙安審琦為平盧節度使……
經過一番安排妥當,皇帝卻病倒了!
皇帝病了,只唬得小符後手忙腳亂,忙下懿旨宣符彥卿入京協理朝政,又令趙匡胤每日親到內廷承值,皇上的病自有太醫診治,後宮調理,這裡不需細說。且說那西,北兩處邊關之事:
先說那贊善大夫李玉,也是個世家子弟,閑來好讀兵書,常嘆道:「遠當效衛青霍去病,近當效陸遜周郎,方不愧為丈夫也。」此次來到長安之時,聞諜使報稱蜀邊關的歸安鎮距長安三百餘里,只有二三百人駐守,若以奇兵突襲,定可取勝。若取得此鎮則進而揮軍入蜀,易如反掌。
李玉本不知兵,又是初得此次機會,立功心切,不免躍躍欲試,便向永安節度使王彥超索要五百人馬,前往攻襲歸安鎮。
王彥超勸道:「歸安鎮守軍雖少,但道路崎嶇,地勢險峻,且守將李承勛是個老兵出身,又極熟悉當地的地形地貌,大夫冒險進軍,恐難取勝。」
李玉恃著讀過幾部兵書,正要乘機一顯身手,聽彥超這樣一說,分明是輕視自己不知用兵,滿臉不悅之色道:「下官須是奉了皇上旨意前來察邊的,將軍如不聽從下官調度,只恐朝廷上面不好交待。」
彥超聽了,這分明是仗著皇命壓人,無奈,只得撥了五百人馬給他去了。
那李玉得了五百人馬,也不知會高防,興沖沖的悄悄開發,曉宿夜行,前往偷襲歸安鎮而去。
孰料哪李承勛倒是個細心人,他雖只派了兩百人在歸安鎮駐防,但邊界道路和周邊山隘都派有探子巡邏,注視著周兵行動的,這裡李玉人馬甫動,哪些探子便已徵得消息,連忙報告。李承勛得報,便密密分佈人馬,在半路險狹之處設伏,也不待李玉來到歸安鎮,半路中途便被殺了個人翻馬仰,李玉也一命嗚呼。只有幾十個跑得快的逃回長安報信。
蜀主聞報周兵犯境,以為周帝趁南徵得勝之勢,又來西征,嚇得連忙派了趙崇韜為北面招討使,孟貽業為昭武,文州招討使,趙思進為東面招討使,韓保貞為北面都招討使,發兵六萬,增加各路兵備,以防周師來襲。
長安這邊王彥超,高防二人得知李玉兵敗將亡的消息,連忙派人回京報訊。周帝南征帶病歸來,尚未痊癒,本來並未打算與西蜀交鋒的,只不過是想探究邊情而已,不料這李玉卻貿然動起手來,不但他自己賠上一條命,還白貼了朝廷幾百人馬,心中好不氣悶。
趙匡胤見皇上煩惱,笑勸道:「這李玉在朝堂紙上談兵倒是頭頭是道的,想不到他還真夠膽量親自出馬來個奇兵突襲……算了罷,反正皇上現在還不是要跟他孟昶較真的時候,暫且撂下這事兒,別管他算了。」
世宗道:「朕氣的也正是這個李玉,從未經過沙場歷練,朕也沒叫他帶兵上陣,他倒好,悄悄的帶著幾百人送死去了,還說奇兵呢!」
匡胤笑道:「這也不全怪他,怪的還是哪些『說三國』的,整天價的說哪些魯肅陸遜的……」
世宗聽了,也笑了,說道:「御弟這一說,看來你也聽過眾官的議論了。百官曾在朕前說過,這李玉言史必三國,談兵必陸遜,眾人戲稱他『小陸遜』,他倒還沾沾自喜,朕此次遣他西行,正是要看他這個小陸遜能否燒得動孟昶的七百里連營,不料他反來個『出師未捷身先死』了。」說罷,君臣相視,哈哈一笑。
轉眼已是周世宗顯德六年正月,新春剛過,萬物更新,世宗經過一冬休養,疾病已經痊癒,適有河東邊庭來報:隰州刺使孫儀上月病故,晉陽劉鈞竟趁我新官尚未到任之際,乘虛發兵來襲,幸有隰州都監李謙溥暫理州事,組織軍民防衛,拒晉陽兵于堅城之下,又派人聯絡建雄軍節度使楊廷璋,約他發兵夜襲敵軍營寨,李謙溥亦親自領五百勇士從城內殺出,城外的晉陽兵本以為這隰州守軍不多,刺使新亡,蛇無頭而不行,定必是人心渙散,一攻即垮的,卻不料反倒著他先手,來個半夜偷襲,也不知是那裡來的人馬,被殺得矇頭轉向,糊裡糊塗跑回晉陽去了。
河北張永德,符彥卿兩處又來訊報:說那遼國國主述律貪酒好色,不修國政,無能南顧,從幽州到澶州以北一帶,邊備鬆弛……
從西蜀,河東,河北三處諜報來看:西蜀的邊釁,乃是李玉這個冒失鬼挑起來的,孟昶雖然四路調兵遣將,其實不過是加強邊備,給自己壯膽,並無來犯我大周之意。
北漢劉鈞雖然屢屢挑起邊釁,但都是有心無力,小魚翻不起大浪,總要扯上遼人聯手才敢動手。
倒是如今遼國內政不修,無力南顧。朔方空虛,正是收復這塊中華大地的好時機。如若趁此收復朔方,則河北擴地千里,北漢亦孤立矣。於是,朝會之時,便令百官共議北伐。
正是:英主有才謀一統,掃凈八方致太平。
殘唐五代歷經五十三年,中原政壇歷經五代十三主,史書評價最高的就是這位周世宗柴榮,他在位六年夙興夜寐,南征北戰,所向披靡。朝廷之上文武兼備,人才濟濟,當時有能力妨礙統一的地方政權:東有遼,南有唐,西有蜀,北有漢。唐蜀兩家主昏臣庸,不足為患,最大威脅的是遼漢聯手。柴榮幾次南討西征盡皆得手,但始終不敢直搗巢穴,怕的就是怕大軍深入敵後,遼漢入犯汴京。如今趁遼國內政失修,先平遼東,實為上策。
此次北伐勝敗如何,請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