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智力工具--經濟學家的技能(1)
1.4智力工具--經濟學家的技能
我們所說的「經濟學的思維方式」到底指什麼呢?簡要地說,正如這個說法本身所提示的,它指一種方法,而不是一套結論。在本書開頭的引用中,約翰·梅納德·凱恩斯曾經作過恰當的表述:
(好的)經濟學理論並不是一些現成的可以用於施政的結論。它不是教條,而是一種方法、一種智力工具、一種思維技巧,有助於擁有它的人得出正確的結論。
但是,這種「思維技巧」又是什麼呢?要把它既清晰又簡練地描述一番並不是件容易的事。等你自己有了實踐經驗,你就知道它是怎麼回事了。也許,它可以概括為由下述基本預設導出的一套概念:所有社會現象均源於個體的行為和互動,在這些活動中,人們基於他們期望的額外收益和成本進行選擇。
這是個相當概括的論斷。所有社會現象?沒錯。事實上,不妨在一開始就承認,經濟學家認為他們的理論的解釋範圍非常廣,並不局限於人們平日談及社會的「經濟部門」時所想到的事情。經濟學不僅僅是關於貨幣(色色小說、利潤、商業和金融的學問,也不單是對人類競爭行為的研究。實際上,經濟學研究人們的選擇及其無意的結果--未預期到的副作用。高峰期的交通和國際貿易都能用經濟學的思維方式來研究,非營利性組織、關注社會的慈善機構以及政府機關也可以。如果我們已經找到一種方法來解釋沃爾瑪和通用汽車這些公司中人的行為,為什麼不能將其用於美國國稅局和農業部呢?像社會團體一樣,政府的各個部門也都是由個人組成的,而這些個人基於他們期望的收益和成本進行選擇。
不要誤會,經濟學理論並不是假設人人自私、物質至上、目光短淺、不負責任、一門心思向錢看。「人們基於他們期望的收益和成本進行選擇」這一假設並沒有暗示以上任何一項。一切都取決於人們把什麼東西看作收益和成本,以及他們以怎樣的相對價值衡量這些收益和成本。經濟學理論不否認慷慨、公益精神及其他美德的現實性或重要性。經濟學家如果真的否認事實,那他們就成傻子了。事實上,亞當·斯密關於美德同樣寫過一整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