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智力工具--經濟學家的技能(2)
經濟學的思維方式在使用過程中會關注三個方面:其一,個體的行為;其二,群體內的交互;其三,前述兩種活動的結果,不管這些結果是有意的還是無意的。對個體行為的關注強調了優化和權衡,或者說取捨。「優化」意味著使用者最大限度地從資源中獲取他想要的東西,而稀缺使得優化成為必要。儘管有些人手裡掌握著無限的資源,似乎沒有優化的必要,但是人都是要死的,所以時間對於所有人來說都是稀缺資源,錢多得不知怎麼花的人也需要優化。你在山上滑雪一周,就(色色小說意味著這一周你不能去海邊曬太陽。無論你掙多少錢,你都必須選擇。甚至比爾·蓋茨也得選擇如何最好地使用他的時間和財富--下個月他是尋找更多的投資機會呢,還是到一個遙遠的小島上享受一次來之不易的假期呢?即使是他,也不能同時擁有一切,也要權衡取捨。事實上,當他在決定掙來的又一個10億美元該幹什麼的時候,他也面臨權衡,或者說選擇:他是該把這些錢塞到床墊里呢,還是投資再建一家微軟呢,或是撥給他的慈善基金?他的選擇可能和你迥然不同,但有一點和你一樣,就是他也得面對稀缺性的問題。我們將在後面的章節中看到,經濟學的思維方式會澄清優化的過程,即稀缺性約束之下的選擇行為。
經濟學的思維方式也澄清了人與人的互動中一些重要而令人困惑的問題。如果說個體經濟行為的核心問題是稀缺性,那麼群體經濟合作的核心問題,就是大量個體計劃之間的多種多樣甚至互不兼容。我們通過優化以應對稀缺問題;至於需要與成千上萬我們甚至不認識的人合作,則需要通過參與協調過程(coordinatingprocess)來應對。城市交通的例子能同時說明這兩個方面:當上班族規劃行駛路線、考慮何時併線、決定綠燈變黃燈時該加速還是減速時,他們是在進行優化,或者說做出選擇,即在特定的情形下做出他們認為最好的決定。他們的行為通過一個過程得到協調,這個過程本身並不僅僅是所有人行為的簡單加總。沒有一個司機(也沒有一個中央交通調度員!)能夠控制這一過程中所有人的交互,然而這個過程卻能協調全部個人決策。儘管這個過程從不完美,但大多數人還是能成功地抵達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