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寒潮(四)
在安徽和蘇北尋求投資建立分廠的計劃得到了當地政府的鼎力支持。但就在葉重明躊躇滿志的準備著放手大幹一場之際,一場空前規模的金融海嘯卻在悄無聲息之際從華爾街席捲全球。
一切的起始點緣於2008年9月7日美國財長保爾森宣布,將向美國抵押貸款巨頭—房地美和房利美,提供供多達2,000億美元的資金,並提高其信貸額度,同時「兩房」的監管機構聯邦住房金融局(FederalHousingFinanceAgency,簡稱FHFA)將接管兩家公司的管理。儘管美國政府宣稱,次舉的目的在於增加購房者的可用信貸。
但事實上全世界的經濟學家和金融機構卻不難從其表象之中讀懂美國經濟虛假繁榮背後的虛弱。一向奉行「自由經濟」政策的美國政府出手援護「兩房」,事實上是對於維繫美國房地產金融市場順利運轉的無奈之舉。因為「兩房」共持有高達5.4萬億美元的未清償債務,約佔美國住房抵押貸款市場總規模的40%。一旦其破產倒閉,將造成美國住房抵押貸款市場停擺,新增住房抵押貸款利率將會直線上升,住房市場交易量將嚴重萎縮。此外,基於住房抵押貸款的金融產品的市場價值將一瀉千里,全球金融市場將出現大幅動蕩。
但是接管「兩房」的財務成本是極其高昂的。由於美國政府已經同意對兩家公司分別注資最多1000億美元。勢必意味著2008年美國政府的財政赤字將達到歷史新高。同時與「兩房」資產組合有關的信用風險的很多部分轉移到美國政府的資產負債表上。新增美國國債的信用評級可能被調降,存量國債的市場價值自然縮水,從而對持有美國國債的國際債權人勢必造成巨大的資產損失。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美國政府的果斷出手是希望扭轉投資者的負面情緒,向投資者表達次貸危機已經進入谷底,美國金融市場和宏觀經濟將很快反彈的信息。但是早已在「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大環境之下的投資者們卻敏感的意識到美國政府接管「兩房」,事實上意味著次貸危機對金融市場的衝擊早已超出了市場的想象,在近一年的時間裡美國和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所竭力粉飾的太平盛世最終在美國政府不得不出手救市,甚至違背自己所長期推行的意識形態將金融機構國有化的舉措之中全面崩塌。
市場日益增長的擔憂和悲觀氣氛,令眾多全球知名的金融機構也日漸不支。美國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公司由於不能從市場籌集足夠資本來應對全球信貸危機的衝擊,不得不宣布第三季虧損39億美元,導致該投行股價重挫45%。隨後「雷曼兄弟」準備出售資產並與諸多買家進行收購談判。美國銀行一直被認為是最有可能的競爭者,而英國巴克萊銀行也被認為有可能。但是對「雷曼兄弟」來說時間是關鍵。因為自周一開盤以來,這個公司的市值已經蒸發了78%。股價周五下跌了13.5%,收於3.65美元。而財政部長保爾森「堅硬」的表示不會有政府的錢用在此次交易當中,人們越發擔心雷曼兄弟可能會找不到一家願意的買家,更導致這個投資銀行股價不斷的創造著14年來的新低。
到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股價較2007年年初最高價已經跌去95%,最終報收於0.19美元,成為了華爾街多年以來歷史上屈指可數的「仙股」。而僅在一年之前,這家公司還實現創紀錄收入193億美元,利潤42億美元。其中在證券、債券交易等領域收入達60億美元之巨。
實際上,儘管業務健康狀況今不如昔,但除去不良資產,「雷曼兄弟」在部分業務領域的表現仍為業界所稱道。但是由於無法獲得美國政府所提供的擔保,最終面對高達6130億美元的債務總額,美國銀行放棄收購雷曼,轉而以500億美元收購同屬美國五大投行、同樣奄奄一息的美林證券。最終深受次貸重創,擁有158年歷史的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控股公司在2008年9月15日宣布申請破產。
「如果有其他選擇,就不會不救雷曼兄弟。」在很多手持著幾近於廢紙的「雷曼兄弟」公司股票的投資人痛斥美國政府的不作為和無情之時。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在紐約經濟俱樂部演講時,不得不道出不救雷曼兄弟的秘辛。
「雷曼兄弟」公司並不是2008年第一個面臨破產的華爾街公司。當年3月,美聯儲向摩根大通提供擔保將瀕臨破產的貝爾斯登拉出絕境。9月17日,在雷曼兄弟申請破產保護的第三天,美國政府出手850億美元接管美國國際集團。但是與貝爾斯登不同,雷曼兄弟沒有足夠的抵押物,所以美聯儲無法向其提供借款。而美國財政部不像聯邦儲蓄保險公司一樣擁有存款保險基金可供自主支配,所以也無力挽救雷曼兄弟。
當然更為重要的是美國官方現在需要劃清界限。只要系統作為一個整體仍保持運行,就必須讓虛弱的機構自行淘汰出局,作為持續調整的一部分。在前幾次紓困行動中,股權持有人遭受了損失,但若有銀行出現資不抵債的情況,債權人也應承受損失。對商業銀行來說,美國聯邦儲蓄保險公司(FDIC)將負責善後工作。投資銀行沒有這樣的保險安排。但在提供短期流動性,應對了市場恐慌之後,在需要的情況下,必須允許發生有序的清盤。
美國政府為「兩房」包底后,負擔已非常沉重,美國政府的官員們眼見瀕臨出事的金融機構一家接一家排隊求助,明白長貧難顧,唯有忍痛向雷曼兄弟說「不」,終於造成雷曼兄弟股東血濺華爾街。當然雷曼兄弟的情況不至於太壞,在市場掀起骨牌效應的威脅遠低於兩房,名下資產部份仍然有價。因此美國政府在評估其破產後果仍然可以接受,於是索性就省回「彈藥」防身。如果說「兩房」是債大不倒,因此獲得官方的照顧,而雷曼兄弟因為尚有多少家當,於是就任由自生自滅,這不能不說是一種諷刺。
受「雷曼兄弟」公司破產的影響。全球股市全面大幅下跌,雖然歐、美、日等多國央行緊急注資3000億美元救市,但是市場信心的崩潰卻宛如衝垮了堤壩的洪濤,任何力量也無從阻擋。
「雖然雷曼破產,雷曼的股票變得一錢不值,很多金融企業也會蒙受損失,更讓人擔心的是不知道華爾街的哪家公司還會倒掉。」在紐約工作的一位日資銀行分析師丹尼爾.潘一語道破了天機。前後僅半年時間,曾被全世界奉為「金融神話」的華爾街五大投行竟然垮掉了三家。這讓人怎麼能不害怕呢?市場又傳出美國最大保險公司美國國際集團正考慮出售或拆分資產的消息。業界正在密切關注碩果僅存的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的命運。「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2008年9月16日美國最大投行高盛宣布第三季度凈利潤下降70%。摩根史丹利凈利潤下降3%。在接下來的幾天里,壞消息接踵而至。
9月17日俄羅斯股市一度暫停交易,英國最大房貸銀行HBOS遭擠兌。
9月18日美國華盛頓互惠銀行尋找買家。同日,摩根士丹利正同中國的中信在內的多家銀行商討出售事宜。英國HBOS銀行被勞埃德TSB銀行收購。
中國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決定,19日起,單邊徵收印花稅;中央匯金公司將在二級市場自主購入工、中、建三行股票;國資委鼓勵國企大股東回購公司股票。為緩解全球金融市場流動性,尤其是美元融資市場存在的壓力,全球六大央行發表聯合聲明,通過與美聯儲簽署掉期協議,聯合向短期信貸市場注資2470億美元。
雖然有人用「百年一遇的大地震」、「金融颶風」一詞比喻這場突如其來的危機,無論哪種比喻,這場金融風暴給美國人帶來的衝擊總是會讓人第一時間聯想到1929年的美國經濟大蕭條。伴隨著數以萬計的華爾街員工失業,作為世界金融中心的紐約面臨空前的考驗。就連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前主席艾倫.格林斯潘都說:「這是他職業生涯中所見最嚴重的一次金融危機,可能仍將持續相當長時間,並繼續影響美國經濟。」
在愈演愈烈的金融風暴面前,美國政府也終於坐不住了。9月20日布希政府要求國會通過一筆7000億美元的救援計劃。但是這一提案卻在次后一度遭到美國國會眾院的否決。直到2008年10月1日晚間才以74票支持25票反對,通過修改後的7000億美元救市計劃。美國證交會同時延長800多隻金融股的賣空禁令。
10月7日在歐洲大型金融機構告急及美國7000億美元救市計劃短期內難以實施的雙重壓力下,本周一全球股市遭遇恐慌性拋售,各地區主要股市無一倖免,單日蒸發市值總計25000億美元。
在空前的危機面前。翌日全球多家央行終於祭出了本輪危機爆發以來、甚至是史無前例的救市。中國央行下調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降息0.27個百分點。幾乎同時,美聯儲、歐洲央行、英國、加拿大、瑞典和瑞士等央行發布聯合聲明宣布,緊急削減基準利率50基點。
隨後在英國和歐元區六國聯手注資2.3萬億美元,保護銀行業;法國向國內六大銀行注資105億歐元;日本政府公布了一項總額5000億日元的經濟刺激方案;特別是中國國務院推出總額達4萬億的經濟刺激計劃,重點在擴大內需等利好消息的影響之下,國際金融市場上瘋狂暴跌終於得到了暫時的遏止。但是對於全球經濟來說,危機並沒有結束,恰恰只是剛剛開始。
雖然很多西方經濟學家對於傳統的馬克思主義所提出的「資本主義生產模式中存在的周期性的經濟危機」的提法早已嗤之以鼻。認為隨著宏觀經濟學的發展、政府對市場的監督職能的完善以及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影響,所謂的「生產相對過剩」導致的經濟危機將不會再出現在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戰後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危機模式早表現為「生產不足,商品奇缺,物價上漲,失業增多。」
但2008年全球範圍內的金融風暴卻最為有力的回應了這一說法。「生產過剩」這一資本主義生產模式中固有的缺陷並沒有得到根本的剔除。只是在虛擬資本的暴增面前被長時期的掩蓋了而已。因此次級債危機不過這場經濟危機的導火線,而金融危機則是這場經濟危機的序曲而已。而全球經濟一體化不僅沒有對這場危機起到原先所人們設想的稀釋作用,相反只能是推波助瀾。
在全球一體化的今天,美國民眾的消費能力不僅直接影響著本國的生產,更間接影響著中國等亞洲國家的出口和經濟成長、就業。全球經濟增長的兩大引擎,美國消費和中國製造,在這場經濟危機中顯得比較顯眼。全球金融危機使得美國消費衰退對全球經濟增長影響凸現,而中國製造的衰退則在更大程度上表現出全球產能過剩對世界經濟影響的巨大。中美之間的製造業優勢與資本市場優勢,讓這場經濟危機會以特別的方式展現:在危機爆發初期,美國金融業遭遇重創而中國金融業則相對穩定,在危機中前期,中國工業製造業先行受到創傷,而美國則相對滯后。
隨著2008年四季度,美國底特律汽車工業危機的爆發,工業產能過剩危機的特徵開始發酵並變得更為明朗,發達國家的經濟衰退和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的放緩已不僅成為事實。而以歐美為主要市場的電子產業更是首當其衝。
一直以來IT產品及服務的最大買主是金融行業,所以對金融潰壩,IT巨頭們無不有切膚之痛。比如本來美國銀行和美林證券合併旨在節省成本,但在思科等IT廠商們看來,就意味著訂單將會大量減少。事實上今年以來,不但美國有接近一半的金融機構要求削減IT預算,並且由於獲取資金的難度加大,IT廠商自身的生產也受到極大的影響,可謂創深痛巨。不僅矽谷面臨重新洗牌,全球範圍內無論是AMD及SUN這樣的大塊頭,還是中小IT企業,只要是依賴華爾街的資本或美國本土的市場,都會深切的感受到蕭條的味道。
而剛剛在2008年初與葉重明的尚榮電子簽定巨額訂單的「美國電子」也同樣不能倖免。雖然在10月份的危機之初,葉重明便從業界聽到了一些關於「美國電子」經營不善的消息。但是對於事態的嚴重性葉重明依舊沒有作足充分的估計。直到今天一早起床,正在在來自世界各地的紛亂消息中梳洗的他才突然從東森早新聞里聽到了一個令他無論如何也無法平靜的消息:世界知名電子企業—美國電子於昨天突然宣布申請破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