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第26章 蔣介石的金權天下(4)

26.第26章 蔣介石的金權天下(4)

歷史竟然驚人的相似!1933年羅斯福推動的《白銀收購法案》和2010年奧巴馬試圖逼迫人民幣升值的思路可以說是完全一致的!

羅斯福的兩個主要目的顯然不可能成功。美國大蕭條的核心問題是債務規模與GDP的比值過高,1929年其比值高達300%!高負債之下的美國工業擴張速度遠超美國國內購買力增加的水平,其結果就是國內消費能力不足,從而引發工業企業產品嚴重過剩,企業負債大規模違約,進而引發股票市場崩盤和銀行大面積的壞賬和倒閉。違約危機迫使銀行緊縮信用,結果是更多企業關門,大量工人失業,國內消費力劇減,工業產品過剩問題更加嚴重,由此惡性循環下來,就是通貨緊縮,物價下跌,大規模失業和經濟蕭條。這一點,與2008年美國金融海嘯的本質完全一樣!2008年美國總負債與GDP比值更高達近400%,奧巴馬治理危機的思路與羅斯福也是高度雷同。(參閱《清算謊言經濟學:羅斯福、格林斯潘和奧巴馬,誰都救不了美國》,托馬斯·伍茲著,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2010.1)

不從削減債務規模入手,僅從增加貨幣與信用入手,此乃死路一條!羅斯福的新政8年沒有解決大蕭條,奧巴馬的運氣或許更差。

如果危機的核心是債務規模太大,增加貨幣發行準備有用嗎?結論必然是否定的。準備金的增加無法解決高負債下無人願意或能夠借錢的難題,而信用必須依靠借貸才能流入經濟體。羅斯福的第一個目的根本就不可能實現。

推高白銀價格,迫使中國貨幣升值,就能解決美國出口的問題嗎?美國的白銀價格上漲,勢必引發中國的金屬貨幣外流套利,嚴重動搖中國的本位貨幣。結果是中國經濟的嚴重衰退,消費能力大降,進口必然減少。

羅斯福的《白銀收購法案》起到的作用,必然與他設想的效果截然相反。沒有什麼檯面上的解釋,能夠說明羅斯福這種損人不利己的做法究竟所為何來?事實上,美國的統治精英們考慮的完全是更高一層的戰略問題!這就是,美元如何取代英鎊而成為世界貨幣新的霸主!

當蔣介石完成了金融集權和貨幣統一,並且建立了銀本位制度,現任貨幣霸主英國和潛在貨幣霸主美國,還有虎視眈眈的日本,同時產生了強大的危機感。如果放任蔣介石鞏固了中國的金融高邊疆,那中國或許將成為另一個日本,經濟、政治和軍事都將漸次獲得獨立自主的實力。三大列強誰都不願看到一個真正強大而獨立的中國出現在亞洲大陸!

如要顛覆中國的銀本位,首要打擊目標就是中國的貨幣基石——白銀!這一點,與當年英國的鴉片戰略顛覆大清帝國的貨幣本位,並無二致。只不過,這回動手操刀的換成了美國,而且用的是更加隱蔽和更加「文明」的辦法。人為抬高世界白銀價格,將導致中國白銀大規模外流,沒有流通的白銀通貨,銀本位不攻自破!當蔣介石搞不成貨幣獨立,他就只能投靠三大列強之一。顛覆中國的銀本位和貨幣自主權后,中國的貨幣前途只有三條路:第一,與英鎊掛鉤,加入英鎊同盟,成為英鎊的貨幣附庸;第二,與日元捆綁,被日本整合進「大東亞共榮圈」,成為日本的經濟殖民地;第三,與美元結盟,跳上美利堅的大船,成為美國在遠東最大的市場和原材料供應基地。

無論與哪種貨幣掛鉤,中國都勢必會喪失貨幣主權!中國的貨幣本位將變成外幣匯兌本位,以外國貨幣為準備金,或以某一固定的匯率為基準,來發行中國貨幣。為了維持匯率穩定,中國就必須大量儲備外國貨幣,以便在匯率波動時干預市場。如此一來,外匯發幣國等於創造了一塊海外儲備「鑄幣稅」的自留地,海外外匯儲備量越大,發幣國的「鑄幣稅」收入就越驚人!不僅如此,發幣國還能通過本國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調整,間接控制所有海外儲備國的信用擴張和收縮。還是那句名言:「如果我能控制一個國家的貨幣發行,我不在乎誰制定法律!」

於是,中國的貨幣到底與哪種貨幣掛鉤,就成了美、英、日三方明爭暗鬥的貨幣主戰場。

隨著美國政府在紐約和倫敦市場上大量收購白銀,白銀價格猛漲。被國際銀價上漲所吸引,中國的白銀大量「被出口」。中國並非產銀大國,本來用於鑄幣的白銀尚需進口,當是時,中國的白銀如滔滔江水奔涌流逝。1934年,僅3個多月時間,流出已達2億銀元。

美國不斷地收購白銀,到1934年,倫敦白銀市場的價格已經漲到之前的2倍!銀行家們看到這種行情,早已發現這裡面的機會,只要把白銀從上海運至倫敦或紐約出售,就可以賺得可觀的利潤,他們豈能放過這樣的機會!此時的上海存儲著中國大部分的白銀,尤其是上海租界被認為是最安全的地方,各地的地主、軍閥和貪官污吏,都把他們的銀子運到租界存放,因為那裡有外國列強治外法權的保護。

當時的各大銀行,每天晚上軋賬,如果總庫缺頭寸,就通知庫房把儲藏的準備金,運解給外國銀行和中央銀行國庫。這可就忙壞了保鏢們,庫房裡一箱箱的銀元、百兩重的白銀大條和大元寶被扛上「鐵甲車」運送出去。進入外國銀行的白銀,只進不出,統統運走。滙豐銀行單在1934年8月21日這一天交英國郵船「拉浦倫號」從上海裝運出口的白銀就達1150萬元。[10]在外國銀行的帶動下,上海金融市場籠罩在一片瘋狂的白銀外流風潮之中。

美國記者霍塞所著的《出賣上海灘》中關於白銀風潮的描寫,或許可以很好地展現當時上海的情形:霞飛路上,夜半時的舞廳里,上海先生會向陪坐的舞女道一聲歉,走到電話間去給他的經紀人打個電話,問一問當天的白銀行情,關照他如果行情比昨天好一些,可以再賣出一些,然後再回到自己的桌旁,叫西崽開一瓶香檳來慶祝一下子。不論在公事房中或在玩笑場中,他們的腦袋裡邊盤旋著的無非是銀子。他們已拋棄了原有的事業,拋棄了日常應該料理的函件,拋棄了一切的朋友,終日所想到的無非是銀子。

在上海持有白銀最多的是外國銀行,而且他們能夠自由行動,國民政府也干涉不了他們的決定,他們自然也就成了白銀出口的主力。白銀風潮期間,外國銀行的庫存白銀劇烈變化,白銀庫存降幅高達85%!在華外國銀行把前幾年「金貴銀賤」時大量積聚的白銀,運送到國際市場出售,而上海的存銀,從最高時的2.75億銀元,大幅下降到最低時的0.42億銀元。[11]

白銀外流,中國貨幣「被升值」,外貿逆差日益加劇,外國貨充斥中國市場,中國出口卻日益艱難。白銀外流同時造成通貨緊縮,銀行信貸減少,利息扶搖直上,當時在上海幾乎是出多高的利息也借不到錢。白銀外流、銀根奇缺、市場籌碼不足、物價慘跌,致使工商業破產倒閉。[12]1934年底,房價一瀉千里,上海租界房價下降了90%!市場上人心浮動,銀行擠兌大面積出現,銀行和錢莊紛紛倒閉。

為了阻止白銀大量外流,國民政府開徵白銀出口稅,這卻又刺激起更大的白銀走私風潮。1934年最後幾個星期內,就有2000萬銀元以上白銀走私出口。日本為打擊國民政府的金融體系,更是在佔領區內故意走私白銀。1935年,走私額高達1.5億~2.3億銀元。白銀大量外流,給中國的金融和經濟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

金融生態的劇變,使整個社會人心慌亂。國民政府哀求美國在世界市場上降低白銀收購價格,以減弱銀價上漲給中國造成的嚴重危害,但遭到美國拒絕。這時國民政府就只好表示願將中國尚有白銀按雙方商議的價格出售給美國,以滿足美國的購銀需要。

最終,中國被迫放棄銀本位,以擺脫經濟危機。蔣介石的貨幣獨立之夢,被羅斯福狠狠地敲醒了。

法幣改革:日本侵華戰爭的導火索

「四大家族」因分贓不均,打鬧不斷,而市面上的白銀風潮卻在繼續蔓延,國民政府開徵白銀出口稅後,白銀走私日益猖獗。這時蔣介石才認清美國的白銀政策,目標直指中國。中國採用銀本位,而白銀的定價權卻被美國人牢牢地攥在手裡。銀價暴漲,引發嚴重的經濟危機,逼得蔣介石不得不考慮進行幣制改革了。

此時,美、英、日早已為奪取中國貨幣的控制權,展開了激烈的較量。

日本侵佔中國東北,正在擴張在華北的勢力。在「天羽聲明」中,日本提出對東亞和中國有「特殊的責任」,其他各國不經日本同意不得插手中國事務,中國儼然已成為日本的盤中大餐。英國在中國擁有最多的投資和最大的商業利益,面對從前「江湖小弟」的日本的咄咄逼人,大英帝國豈能咽得下這口氣?只不過歐洲的納粹德國對大英帝國的壓力越來越大,有心收拾日本,可明顯實力不逮。

唯一有實力、有動機、有手段收拾日本的就是美國,而日本最擔心、最懼怕和最無奈的也是美國。美國控制著日本的石油和鋼鐵命脈,只要手緊一緊,日本就立刻呼吸困難。美國引而不發的主要原因,就是想坐山觀虎鬥。一方面希望借德國之手,除掉霸權路上最大的障礙英國和蘇聯,同時還不想做惡人,等英德蘇三強幾敗俱傷時,再出手一把定乾坤。另一方面,則希望日本深陷中國的泥潭,大大消耗日本的實力,最終再予以致命的一擊。到那時,環顧世界的主要列強,英法德日蘇強國均已遭受重創,還有誰能與美國叫板?

被經濟衰退壓得透不過氣的國民政府,只得向美國表示,願以白銀出售美國,放棄銀本位,但美國人表面上的態度相當冷淡,他們是在等待殺價的更好時機。國民政府又去央求滙豐、渣打銀行的對華貸款,宋子文主持籌借外債,向滙豐銀行提出貸款2000萬英磅,在力主對華採取「積極」外交政策的英國財政界的督促下,英國表示同意「有條件」貸款給中國。在這一輪的較量中,美國比英國更老辣。

英國政府令英國駐華使館代理商務參贊喬治,向孔祥熙、宋子文轉達英國的條件:可以貸款,但中國未來的法幣,必須脫離銀本位,並與英鎊匯率掛鉤。

同時英國建議日、美、法等國共同召開國際金融會議,討論對中國政府進行「集體援助」。[13]英國明白,沒有美國與日本的參與,恐怕這兩位會暗下毒手,破壞大英帝國的美事,最佳情況是,在英國的主導下,各國聽英國的安排,一旦中國法幣與英鎊綁定后,大家要共同捧個場。在這個問題上,英國人顯然太天真了。

雖然法國表示願意與英國合作,這是因為法國面對發誓報仇雪恨的納粹德國,不得不依賴英國的支持。但日本方面斷然拒絕這一倡議,美國則採取「觀望態度」。美國怕英國一旦主導中國的幣制改革,將控制中國的財政金融,最後決定不派代表到會討論。英國一看沒人捧場,於是宣布派政府首席財政顧問李茲·羅斯訪華,為中國的幣制改革「獻計獻策」。[14]

羅斯出發前希望到美國先「勾兌」一把,美國政府卻不願邀請他到華盛頓逗留,他只好去了日本。羅斯到日本是希望促成英日合作,他和日本廣田外相會談時提議,如果「滿洲國」能夠向國民政府交納關稅,那麼英國可以從中斡旋,讓國民政府承認「滿洲國」。而滿洲問題如果解決,日中在華北問題上的糾紛也就迎刃而解了。如果國民政府的關稅中增加了滿洲關稅,那麼國民政府貸款的擔保能力也將隨之加強,這樣將穩定中國的貨幣,英日對華貿易將得以有效保護,這豈不是大家都有好處的結果嗎?如果幣制改革成功,貿易會隨之得到發展,到時候日本將是受益最多的國家。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貨幣戰爭3:金融高邊疆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貨幣戰爭3:金融高邊疆
上一章下一章

26.第26章 蔣介石的金權天下(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