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第10章 真相隧道,穿越泡沫的空間(1)
本章導讀
在「四·一二」黃金暴跌的理由中,華爾街媒體最津津樂道的就是美國股市的極度繁榮。公司利潤大增,股指屢創新高,意味著美國經濟復甦的前景一片光明,美元走強將勢不可當。持有黃金的目的,無非是對沖美國經濟衰退和美元貶值的風險,既然股市表現亮麗奪目,黃金的價值必然就會暗淡無光。
其實,對美國經濟復甦的樂觀預期可不算什麼新鮮事。華爾街媒體曾預測美國經濟將於2009年下半年強勁復甦,結果是後勁不繼,第二年改口說2010年經濟必定大幅增長,等來的卻是增長乏力,然後是2011、2012、2013年,年年的樂觀憧憬,歲歲的差強人意。5年下來,3萬億美元的量化寬鬆,近5萬億美元的財政赤字,美國立國以來,從來沒有如此瘋狂地印錢和花錢,換來的竟是不死不活的經濟、居高不下的失業率,貨幣手段和財政政策的效果之差,堪稱史無前例。到2013年,美國經濟戴著QE的「呼吸機」已經喘息了5年,居然仍不敢摘下來。
股市屢創新高與經濟復甦乏力之間,究竟哪一個是現實,哪一個是幻覺?
本章將引導你通過真相的隧道,穿越泡沫的空間!
股市中的黑色禿鷲
2009年12月的一天,哈姆·博德克來到紐約參加一家電子交易商舉辦的聚會,在這裡他發現了困擾自己數月之久的重大秘密。
哈姆曾是高盛和瑞銀(UBS)的股票交易員,2007年創建了一家高頻交易公司。所謂高頻交易,就是以電腦的速度取代人腦的反應,在毫秒間完成倉位轉換,並從中贏利。最初,公司利潤很不錯,可是後來生意越做越艱難,他們的股票訂單總是搶不到好價格,利潤被交易費蠶食殆盡。
最初,他懷疑公司交易代碼有毛病,檢查數月之久,仍然找不出問題。這天趕來參加聚會,就是想向這家電子交易平台的銷售代表了解情況,看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終於,哈姆在酒吧旁邊截住了一個銷售經理,再三追問之下,銷售經理不得不認真起來。他問哈姆的公司使用什麼類型的交易訂單,哈姆回答:限價訂單(LimitOrder)。銷售經理嘿嘿一笑說:你不能用限價訂單。哈姆大惑不解,限價訂單不是最普通的訂單方式嗎?大到基金經理,小到普通散戶,幾乎人人都用。簡單地說,如果你看中了一隻股票的價格是10元,那限價訂單將幫助你在10元以內完成交易。
但是,問題就出在電子交易平台的撮合系統,這種最普通的交易訂單被埋了「木馬」。
銷售經理的解釋讓哈姆如夢初醒,原來撮合系統的電腦程序中,將所有買單進行排序,本來價格最高的應該排在訂單隊列的最前面,價格完全相同的應按照先來後到的順序排列,即價格優先和時間優先的原則,但許多交易平台卻在訂單排序上留了「後門」,高頻交易的特殊訂單將被「隱藏」在買單隊列的最前面,而普通的限價訂單則被向後擠。在交易時,特殊訂單總是能夠以最優價格最先成交,而且不管價格如何變動,特殊訂單的優先順序永遠高於限價訂單。當價格上揚后,高頻交易的特殊訂單轉身又排在賣單隊列的最前面,以最優價格首先賣出,從而實現了「每單隻賺不賠」的夢想。[1]
如果市場行情突變,原來的訂單看錯了方向,高頻交易的特殊訂單會虧損嗎?答案是:不會!
高頻交易的演算法將在幾毫秒內判斷賣單隊列的優勢,確認價格趨勢即將逆轉,在價格還沒來得及變化之前,特殊訂單就把股票以原價賣給了排在身後的買單,電光石火之間完成了撤單。
哈姆的本行就是做高頻交易,但他做夢也沒有想到交易系統內部的撮合機制還藏著貓膩。銷售經理建議哈姆不要將這個秘密告訴別人,在股票交易的食物鏈上,限價訂單就是最底層的獵物,它們專供頂端的高頻交易員享用。
儘管並非每個交易所都存在這樣的「漏洞」,但是它反映了高頻交易的核心理念就是「搶跑」,在發令槍扳機扣動后,子彈尚未出膛,槍響還沒聽見,所有選手還在等待,搶跑之人就已經衝到了所有人前面。
為了實現「搶跑」,高頻交易商可謂不惜代價。
紐約和芝加哥兩大金融中心相隔700英里,在光纜中,數據傳輸速度僅需7毫秒,但對於高頻交易員而言,7毫秒太過漫長。一家高頻交易公司不惜斥資3億美元,修建了一條橫貫阿巴拉契亞山脈的光纜隧道,這條光纜距離更短,數據傳輸時間可縮短到6毫秒。在高頻交易的世界中,1毫秒的價值超過了3億美元。
從前,美國的股票交易所都是會員制的非營利機構,維護市場的公平、公正和公開是其主要職責。然而,自從改製成營利組織之後,賺錢成了各個交易所的頭號任務,「三公」儼然變成了交易所的尋租手段。哪家公司的伺服器離交易所的數據中心距離更近,這家公司就更容易搶跑,交易所居然將自己數據中心的機房位置當成生財之道,允許高頻交易公司將伺服器集群安置在旁邊。作為回報,高頻交易公司將自己海量的訂單流導入交易所。
自高頻交易誕生以來,它佔美國全部股票成交量的比例已高達30%~50%,沒有哪家交易所敢怠慢這些手握海量訂單的新客戶。為了讓新客戶更加滿意,交易所還提供更大的帶寬,讓他們能以更高的數據傳輸速度擴大已有的優勢。一些貪婪的交易平台,為了迎合高頻交易商的需求,甚至在其撮合系統中植入「木馬」,讓他們在市場上肆意碾壓普通訂單的股民。
當高頻交易商的伺服器佔據了交易所機房的最佳位置之後,他們實際上就佔據了市場交易數據流的上游。這樣一來,他們不僅能夠搶跑,而且還可以「搶道」。
20世紀90年代在IT泡沫的頂峰時期,交易所的處理速度是每秒1000個報價,而2013年已達到令人暈眩的每秒200萬個報價,高頻交易佔全部市場報價的90%~95%!製造海量報價「噪音」的目的,主要不是為了成交,而是延緩交易所數據處理的速度,擠占普通股民的通道,推遲市場獲得真實交易信息的時間,這相當於互聯網的「阻塞攻擊」。
無論是哪種「搶跑」的途徑,高頻交易都製造了嚴重的不公,它就像一隻黑色的禿鷲,盤旋在市場的上空,隨時獵殺毫無抵抗能力的獵物。在市場穩定時,它盤剝全體股民,效果相當於變相徵稅;而在市場需要流動性時,它又迅速消失,導致市場的激烈動蕩。
高頻交易只是股票市場的一個細節,但窺一斑可知全豹。
貪婪當道,必會扭曲市場,損害公平;而在廉價貨幣的刺激之下,貪婪的慾望開始惡性膨脹,它不僅扭曲了整個經濟,而且製造出更大的財富不公。
伯南克的驚嚇
2013年6月19日,美聯儲主席伯南克放出話來,如果經濟繼續好轉,「下半年適度縮減購債規模將是合適的」。什麼叫經濟好轉呢?伯南克第一次給出了明確的定義,即失業率降到7%,屆時,持續了5年之久的貨幣量化寬鬆政策(QE)將逐步終止。
或許伯南克的心中充滿了經濟復甦的強烈信心,也可能是他意識到了QE持續下去所面臨的巨大風險,他很想在2014年年初卸任之前,向世界證明他的印鈔政策獲得了成功,即便沒有QE的維持,美國經濟也能正常發展。他將成為人類經濟史上第一個用貨幣成功拯救世界的英雄。
出乎伯南克的預料,退出QE的表態,嚇了市場一大跳,同時,他也被市場嚇了一大跳。伯南克話音剛落,全球金融市場立刻陷入一片恐慌,黃金市場下跌了5.4%。這本不足怪,QE縮減意味著伯南克是對的,美國經濟已經復甦,黃金避險功能變得多餘,為什麼還要持有黃金呢?不過,原本對經濟復甦信心滿滿的股票市場也發生了暴跌,美國S&;P500股票指數暴跌了2.5%,這是20個月來最大的單日跌幅。歐洲和日本的股市也難逃厄運,連中國股市也未能倖免,其他新興市場無不摔得滿地找牙。
這就奇怪了,QE退出不是說明經濟復甦了嗎?股票市場信心應該更足啊,怎麼會出現暴跌呢?
華爾街媒體啦啦隊的解釋是:過早退出QE可能導致經濟復甦夭折,進而打擊股市信心。可是,QE政策已經持續了5年之久,2013年退出如果還算過早,那猴年馬月才算不早呢?
2008年金融危機時,美國金融體系就像是一個危重的病人,命垂一線,氣若遊絲。緊接著就是美聯儲組織搶救,國會緊急動員,財政部出手治療,納稅人被迫輸血,利率嗎啡,赤字起搏,貨幣電擊,各種治療手段無所不用其極,終於吊住了華爾街病人的這口氣。戴上QE的「呼吸機」之後,華爾街大佬們逐漸緩過勁來,股市絕地反彈,幾年下來,大佬們又賺得腦滿腸肥,大腹便便。
怎奈華爾街老是戴著QE的呼吸機上躥下跳,看著總是不雅。每當市場風傳QE呼吸機要拔管子時,華爾街就滿地打滾,尋死覓活,看得全世界都揪著心。如果當真拔掉輸氣管,華爾街到底是會繼續夢遊,還是再回重症監護病房?
在華爾街媒體啦啦隊所營造的虛擬世界里,人們的生活每天都被好消息所縈繞:失業率越來越低,消費信心越來越高;房產價格反彈強勁,銀行利潤日進斗金;頁岩油氣一片光明,製造業迴流比肩接踵;廉價貨幣印到美聯儲手軟,通脹卻低得使伯南克發愁;公司盈利前所未有,CEO們回購股票爭先恐後;資本市場屢創新高,經濟繁榮已經來到。
既然如此,伯南克退出QE到底怕什麼?華爾街撒潑打滾究竟又為何來?美國股市屢創新高,被普遍認為是美國經濟復甦的「鐵證」,如果從這個鐵證開刀,就可以看清美國經濟體的內臟是否健康。
股市繁榮,還是股市浮腫?
如果看熱鬧,道瓊斯指數是美國股市的晴雨表;但要看門道,S&;P500指數則更具有廣泛的代表性。S&;P500涵蓋了美國經濟各領域中最具代表性的500家公司,截至2013年第一季度,它們的總市值為13.8萬億美元,與S&;P500指數掛鉤的總資產多達5.14萬億美元。
S&;P500指數在2013年3月28日創下了1569點的歷史新高,2008年的金融危機似乎已成為歷史的記憶,至少股票市場已展現出一個新的大牛市的輪廓。2009年3月,S&;P500指數最低曾跌到667點,至此已飆升了135%。
股票上漲的理由看起來非常充分,因為S&;P500公司的每股收益(EPS,EarningPerShare)從2007年的85美元,急劇攀升到2013年預估的110美元,上漲幅度為29.4%。如果將S&;P500的所有公司當作一家,那麼該公司每股的賺錢能力正在大幅提升,整個公司的價值自然水漲船高。
每股收益正是決定股票價值的關鍵因素!
雖然股指的上漲幅度超過了每股收益,但股市的PE值卻從2007年10月的15.2倍下降到了13.8倍。換句話說,2013年的股票比2007年的股票更便宜。投資100美元買股票,2013年將獲得7%的價值回報,遠遠超過了銀行存款和國債的利息,這樣好的市場難道不該大漲特漲嗎?
所有的奧秘就隱藏在每股收益的提高究竟是如何產生的!
要經營好一家公司最基本的工作就是開源節流,開源就是增加銷售收入,節流就是壓縮內部開支,雙管齊下則效果更佳。
2008年9月金融危機爆發后,世界經濟嚴重衰退,企業銷售業績大幅跳水,到2009年第三季度,S&;P500的銷售增幅惡化到-15.81%。面對生死存亡的嚴酷考驗,各大公司的第一個本能反應就是大規模裁員,一個人干兩個人的活兒,降低了運營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率,這也正是同期美國失業率大幅攀升的原因。
美聯儲此時推出了6000億美元的第一輪量化寬鬆政策(QE1),挽救了即將崩潰的銀行系統,也為股票市場帶來了強烈的信心和資金的雙重刺激。美聯儲將短期利率壓低到0~0.25%的超低水平,同時,大規模購買國債和MBS(按揭抵押證券)的操作壓低了長期利率,使得公司的財務成本得以大幅下降。
QE政策導致美元匯率大幅貶值,S&;P500公司都是美國經濟各領域中的領導性企業,它們的業績中有30%~50%的銷售收入直接來自海外市場,美元貶值使得它們在國際競爭中處於更為有利的地位,直接刺激了海外銷售增長;另外,當海外收入折算成美元出現在公司的財報上時,還能獲得「匯率紅利」的財富增加效應。於是,海外銷售增長和「匯率紅利」同時提升了公司的利潤水平。
因此,2009年以來,導致公司每股收益大幅提升的原因包括:大幅裁員壓縮運營成本、提高生產效率、財務成本降低、美元貶值刺激海外銷售、匯率紅利帶來賬面利潤上漲這五大因素。
在這些因素共同作用之下,S&;P500的每股收益從2009年到2010年勁升了39.4%。儘管如此,到2010年第一季度,S&;P500的總銷售仍然處於負增長狀態,負增長高達-8.35%。
開源上不去,節流卻有極限!
當QE1一旦終止,美國經濟數據很快再度惡化,股票市場在大幅反彈之後又出現了暴跌。
這就是2010年11月美聯儲不得不推出QE2的背景。在新一輪6000億美元印鈔的刺激下,S&;P500的銷售增幅終於開始由負轉正,從3%爬升到QE2結束時的6%,每股收益從2010年到2011年上升了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