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第16章 錢荒驚魂,夢遊的影子狂歡(2)
在財政部拍賣國債的競購中,每一筆申購的規模動輒數億美元,也只有一級交易商有實力吃得下來,也只有他們才有足夠的渠道賣得出去。他們所持有的資產規模,常常是自有資金的數十倍,可謂藝高人膽大。當拿到國債后,一級交易商立刻在回購市場中將國債進行抵押融資,放貸者們蜂擁而至,爭搶回購大餅。這些有閑錢的大戶主要包括:貨幣基金、共同基金、跨國企業、保險公司、州與地方政府、主權財富基金、外國央行和其他重量級投資者。有錢的大戶們為什麼不直接購買國債呢?因為隔夜回購的利息,有時比三個月期的國債收益率更高,其他尚有數月到期的債券產品的收益率與回購相比,也都黯然失色。同時,回購的時間超短,資金高度靈活,抵押品安全,風險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一級交易商們拿國債做回購融資,資金到手后,又再次殺入回購市場,這回他們做的卻是放貸者,又叫逆回購(ReverseRepo),在市場中借回一模一樣的國債品種和數量。有人會問,這不是瞎折騰嗎?先壓券借錢,再壓錢借券,完全沒有意義嘛。不過,一級交易商們的算盤打得更精,持有上千億美元的債券庫存,是一件風險極大的買賣,因為利率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變化,有時甚至是劇烈變化。利率一變,債券價格就會隨之而變,而周轉如此規模的債券庫存需要很長時間,如果不能及時完成吞吐,而利率卻出現大幅上揚,那麼賺來的辛苦費就可能全部泡湯,甚至吐血賠本。先壓券借錢,再壓錢借券,前者的利息成本與後者的利息收益可以完全對沖。假如此時利率突然飆升,前者抵押出去的國債貶值,回購時承諾贖回的價格高於市場價格,肯定是賠了;而後者持有別人抵押的國債也同等貶值,對方回購時也得出高價贖回,又肯定是賺了,這樣輸贏相抵,從而完全避免了利率上揚對債券庫存的威脅。這就是資產負債表的「匹配對沖」(MatchedBooks)。沒有了利率風險,一級承銷商就可以踏踏實實地掙批發和零售債券之間的價差了。
當然,這樣操作保險是保險,但是國債批發和零售之間的利潤實在有點寒酸,100萬美元才賺幾十塊錢,1億美元的買賣也就掙幾千,連賣白菜的利潤率都比其高得多。當然,一級交易商走的是量,美國每年新增上萬億美元的國債,利潤還是有一些的。
有沒有辦法賺得更多呢?當然有。如果一級交易商們「看準」了利率不會大幅飆升,那就可以減少後者壓錢借券的量,而把多餘的錢用於擴大國債庫存,增加生意總量就可以了。2011年之後,一級交易商國債庫存大幅超越公司債庫存,就是因為他們「賭定」了美聯儲將繼續擴大QE規模,如此一來,國債收益率顯然是持續走低的趨勢,繼續搞「匹配對沖」,就顯然沒必要了。不過,國債庫存不匹配對沖的程度越高,利率飆升的危險就越大。
由於一級交易商對美聯儲政策有無形而關鍵的影響力,他們往往都「賭」對了。
利率的大方向不能看錯,而小擒拿的法子就更多。為什麼倫敦銀行間拆借利率(Libor)頻頻傳出利率被操縱的醜聞?因為操縱利率市場能夠擴大一級交易商們的利潤空間,這些人不僅在美國金融市場呼風喚雨,很多也是歐洲市場的巨無霸。回購市場僅僅是利率操縱獲益的一個小案例,更大的利潤則在利率掉期和其他金融衍生品市場。
一級交易商將競購得來的數億美元國債的大單,拆分成數百萬美元的小單子,於是市場中較小的交易商們趨之若鶩。他們的做法與大交易商們如出一轍,融資用回購,對沖用逆回購,膽子大的根本不用風險對沖,直接「裸」持國債,然後給債券市場上的新朋故舊狂打電話,很快將國債分銷至更細的市場,最終趴在了千家萬戶的資產負債表上。
回購市場的6月驚魂
5月,伯南克聲言退出QE的一聲炮響,驚醒了債券市場鏈條上的所有參與者,「裸」持國債的人趕緊四下找「內褲」,債券庫存太大而缺乏匹配對沖的交易商急得想跳牆。
6月,中國、日本等美國國債大國開始「勝利大逃亡」,國債收益率陡然變臉,這又驚著了回購市場上眾多「壓券借錢」的對沖基金,國債價格下跌,抵押品高台跳水,放貸人立馬不幹了,紛紛向借款人發出最後通牒,限時追加保證金,而高倍槓桿的對沖基金根本沒有現金儲備。
對沖基金只能賣資產套現金,幾家這樣干還可以,但所有人同時賣,市場就會出現流動性枯竭,資產價格暴跌。
5月底至7月初,3年和10年國債的回購利率居然變為負值,6月當中國、日本狂拋美國國債之時,10年期國債的回購利率竟然達到-3%,堪稱是極端罕見的奇觀。
本來有閑錢想投資的放貸人,居然因為對方的抵押品是10年期國債,而導致放貸倒貼3%!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還是用當鋪的例子來解釋,你拿著家傳的古董來當鋪抵押借錢,當鋪夥計橫挑鼻子豎挑眼地說只能打5折放貸,你立刻火冒三丈聲稱低於9折就不當了,最後就看誰耗得過誰,結果雙方妥協在7折,這是正常的情況。
現在行情突然變了,市場傳言這種古董正在被幾個大收藏家狂拋,越來越不值錢了,這可嚇壞了手中有存貨的其他收藏家,他們也紛紛向市場拋售。除了收藏家,市場上更多的是投機商,專干買空賣空的生意,他們聽到這個消息后,立刻宣稱自己有貨,跳樓甩賣,吐血清倉。其實,投機商手中並沒有貨。市場上總是有賣就有買,於是買家們湧向賣空的投機商,付了現金等待提貨。投機商知道當鋪老闆手中有貨,於是跑來借,數量多多益善,他們願意出溢價。
為什麼投機商願意冒險出溢價借古董呢?原來投機商認為古董的價格還會下跌,先借當鋪的古董來交貨,等過幾天價格更低時,再買回來歸還當鋪老闆,吃中間的差價就賺翻了。
本來古董暴跌,市場賣多買少,古董應該供過於求,但投機商參與進來,大肆賣空,卻導致交割困難,他們不得不出溢價向當鋪借貨以滿足交割,結果當鋪的古董反而金貴起來。這時,手中持有古董的人,可以向當鋪抵押而賺取部分投機商的溢價。
回購利率變為負值也是同樣的道理。國債被拋售導致收益率急升,嚇壞了手持巨額國債資產的銀行、貨幣基金、保險公司、跨國公司以及外國投資機構,為了減少國債貶值的重大損失,他們不得不加入拋售國債的行列,這又加劇了國債下跌的恐怖。作為賣空的專業大戶,某些對沖基金更是看準了機會痛下殺手。國債市場的拋售數量雖然龐大,但賣空國債的規模更是驚人。
手中持有國債的人只是拋售存貨,不存在借券的問題,但純粹賣空的人,就必須借到國債才能完成交割。如果同時賣空的規模達到臨界點,那麼借券交割時就必然會遭遇瓶頸,導致很多人因借不到國債而無法完成交割。這時,交割違約率就會大幅上升。
實際情況也正是如此,6月5日,國債交割違約率達到了1300億美元的驚人規模!
賣空美國國債的風潮之烈,足以讓伯南克目瞪口呆。
回購利率逆轉為負數,與國債交割違約的持續攀升,說明回購市場已處於一種極端不正常的狀態,而這將嚴重影響金融體系的流動性供應與貨幣創造的功能,進而誘發數百萬億的衍生品市場發生更猛烈的內爆。
傳統的貨幣創造
究其本質而言,銀行體系就是一個服務提供商,其主要功能就是向經濟活動提供貨幣服務。這與電信部門提供通信服務,交通部門提供運輸服務並無本質區別,銀行系統的收益源於社會為其貨幣服務所支付的服務費。
銀行系統的貨幣是從哪裡來的呢?答案是:銀行貨幣源於銀行系統的自我創造。
絕大多數人每天都在使用貨幣,但卻並不了解貨幣的產生機制,他們誤以為政府造幣廠印刷的鈔票就是社會的全部貨幣。其實,在現代國家,鈔票只佔貨幣的極小部分,絕大部分的貨幣是由銀行創造出來的銀行貨幣。
銀行究竟是如何創造貨幣的呢?
先看一張最簡單的銀行資產負債表,假如在初始狀態,一家銀行既無資產也無負債,也沒有所有者權益,它的狀態可以簡化為:
銀行的資產負債表就是該銀行在某一時刻的經營狀態,這就如同一張快照,如果將銀行經營的每一個瞬間都拍成快照,連續看下來,就能知道銀行業務的發展狀態。其中,左邊的總資產永遠等於右邊的負債加權益,這是一個恆等式。
現金是銀行的一種資產,而儲蓄則是一種負債,這是因為當人們將現金存入銀行后,可能隨時來取錢,銀行必須無條件滿足儲戶的取款要求,這是銀行的一種責任和義務。
此時,一名客戶A來到銀行,存入了100元錢的現金,如果再拍一張快照,銀行的資產負債表將變成:
很簡單,左邊的資產與右邊的負債+權益仍然相等。銀行給客戶A提供一個紙質的儲蓄本,一張塑料的銀行卡,或者一個網上交易的U盾,無論哪種形式,客戶A都獲得了隨時到銀行提取現金的權力,銀行儲蓄的本質就是儲戶索取現金的權力。
這時又來了一名客戶B,他不是來存錢的,而是來貸款的,銀行對客戶B進行了認真調查,對貸款需求也反覆審核,決定可以貸款。但是受中央銀行的規定製約,比如100元存款中,最多只能拿出90元來貸款,剩下的10元必須留在銀行以備不時之需。
一般人覺得銀行肯定是將資產中的現金90元貸給客戶B,所以現金資產應該只剩下10元,銀行的作用不就是將儲戶的錢借給需要資金的人嗎?如果絕大多數人都持這種看法,那就說明絕大多數的人都沒搞懂現代銀行的賺錢奧秘。其實,銀行並沒有動用100元的現金,而是「無中生有」地創造了新的儲蓄,如果再拍一張快照,銀行的資產負債表將變成:
沒看明白?那就對了。
銀行確實好比魔術師,居然真的能夠「無中生有」地創造出來新的儲蓄!普通人的思維方式很難理解這樣記賬的合理性和邏輯性。但不管怎樣,自從19世紀歐洲的金融家族們定下了這樣的記賬規矩,並且獲得了英美法系的承認,現在部分準備金制度已經成為世界通行的標準,無論它是否合理,是否公平,都已無關緊要。重要的是,普通人必須深刻理解這種制度強加在他們身上的不公平待遇。注意,除了銀行享有這樣「無中生有」的記賬特權,其他任何公司如果敢照此辦理,必然被視作欺詐罪,法人會被關進大牢。這說明了一個重要的問題,銀行系統自19世紀以來,獲得了經濟活動中的某種特權。
為什麼客戶B的貸款會被銀行視作資產呢?客戶B的欠條是能夠產生利息收益的。對於銀行而言,凡是能夠帶來現金流的東西都是資產。因此,銀行的資產,就是社會其他部門欠銀行的債務。現在銀行的總資產是190元,而總負債也是190元,兩者依然相等。右邊負債增加了90元,這是銀行為客戶B開設的新的儲蓄賬戶,客戶B可以通過支票轉賬,或提取現金來花掉這筆錢。
注意,當客戶B的儲蓄賬戶被激活的同時,整個經濟體中的貨幣總量就新增加了90元。
無論客戶B怎樣花錢,這90元遲早會流入銀行體系中另一家銀行的賬戶上。於是,這家銀行將新增90元儲蓄,同時增加了90元的現金資產,而它同樣可以放貸其中的81元,並創造新的81元儲蓄。這一循環可以持續進行下去,直到整個銀行體系的總貨幣量增加10倍為止,100元的新增儲蓄,最終將創造出1000元的貨幣供應。
這就是銀行進行的貨幣創造。在正常情況下,新增貨幣並不是以鈔票的方式流通於市面,而是以賬本上的數字形式存在於銀行系統,這些數字在各個銀行的賬本上加加減減,此消彼長,貨幣就在銀行賬本數字的變化之中悄然無息地流動著。
當客戶B向銀行貸款時,這種需求相當於實體經濟增長所產生的貨幣需求,銀行系統創造貨幣來滿足這種需求,利息收入就是銀行向社會收取的服務費。當實體經濟對貨幣創造沒有新增需求,但銀行體系能夠自我創造出新的貨幣需求,此時,社會向銀行支付的服務費,就變成了銀行向社會強行攤派的「管理費」。
既然實體經濟不景氣,那麼銀行也就難以發放貸款,這個「管理費」怎麼收呢?
在當今的金融市場中,銀行創造傳統儲蓄貨幣的能力已經萎縮,代之而起的是影子銀行創造影子貨幣的新機制。貸款創造儲蓄負債,已讓位於抵押創造回購負債。回購市場,才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貨幣創造中心。
貨幣在進化,而社會中絕大多數人的思維卻沒有跟上。當今的貨幣金融學理論,仍停留在20世紀80年代的水平,這種陳舊落伍的知識,已經完全無法理解新的貨幣創造現象,致使目前許多對於貨幣、物價、匯率、利率和金融市場的解讀出現了重大誤差。
不懂部分準備金制度,就不能理解20世紀的金融本質;不懂回購抵押創造貨幣,就無法看清21世紀的金融核心。
影子貨幣:全新的貨幣創造規律
要理解當今金融市場的貨幣創造的精要,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看一家對沖基金如何創造類似銀行儲蓄的負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