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第35章 財富分裂,折斷了夢想的翅膀(3)

35.第35章 財富分裂,折斷了夢想的翅膀(3)

面對華爾街的巨大壓力,奧巴馬不得不妥協,結果各種利益集團通過遊說,在「沃克爾規則」中插進了五花八門的「例外」和「細則」。當加入了「代客交易」「對沖交易」「止損交易」等赦免範圍之後,規則已變得極其複雜。原本只有4頁紙的「沃克爾法則」快速膨脹到298頁,就連沃克爾本人都看得直嘆氣。

100個豁免,乘以1000個例外,等於10萬個不明白!

在諸多的「例外」和「豁免」之中,值得一提的還有「沃克爾規則」對美國國債和兩房MBS債券的自營交易網開一面。原因很簡單,美國乃至全世界的回購市場中,美國國債和兩房MBS乃是最重要的回購抵押品。如果取締了圍繞著它們進行的回購融資,整個影子銀行系統就會塌方,金融危機將立刻爆發。

回購交易屬於銀行的「自營交易」嗎?當然毫無疑問。銀行在這個市場的許多交易顯然是以營利為目的,但這種交易卻不可能禁止。由此還會衍生出更廣泛的困境,「沃克爾規則」不禁止美國國債,卻嚴禁銀行交易其他國家的主權債券來牟利,這將造成其他國家國債發行和交易上的難度、成本和風險,減少它們的市場流動性。英國、日本和歐盟國家對「沃克爾規則」的偏袒不可能心平氣和,這就必然影響世界金融市場規則的協調性。

內有抗拒,外有猜疑,「沃克爾規則」已是舉步維艱。

不僅華爾街搗亂,美聯儲對大銀行更是「偏心」。就在圍繞「沃克爾規則」的細則爭論愈演愈烈之時,一位美聯儲官員放出風來,「沃克爾規則」的自營交易定義或許還將根據金融機構的不同而發生變化。這一消息讓已經面目全非的「沃克爾規則」變得更加不知所云。

不僅如此,原本規定2012年7月21日是「沃克爾法則」生效的日子,但是美聯儲卻突然跳出來通知各大銀行,不必立即停止自營交易,並給出兩年時間進行「相關業務的合規審核」。按照最樂觀的預測,「沃克爾規則」也要到2014年7月才能出細則,真正產生約束力就更晚,而且美聯儲還擁有繼續推遲生效時間的權力。即便是到了那個時候,「沃克爾規則」中還是會包含許多對銀行的豁免或延期規則,允許銀行繼續在十多年的時間內,擁有現在的私募股權和對沖基金投資業務,而自營交易規定只能是一大串的例外、豁免的灰色地帶。

沃克爾的「色情書」理論,大概只能由他自己慢慢享用了。

其實,沃克爾知道華爾街的巨大能量,他在規則中提到,要防止2024年及以後的時間中發生金融危機,言下之意就是此前犯規將從輕發落,這一竿子就將落實的問題支到了10年以後。

奧巴馬在競選時聲言要讓華爾街為自己的貪婪付出代價,這一承諾在其第一個總統任期內就成了一句空話,從最終結果看,奧巴馬無非也是在「為窮人說話,替富人辦事」罷了。

如果說華爾街的大銀行是「大而不能倒」,那麼《多德—弗蘭克法案》則是「複雜到無法執行」,而嚴厲的「沃克爾規則」看起來更像是滑稽的「沃克爾遊戲」!

也正因如此,華爾街根本沒有把法案和規則放在眼裡,摩根大通照樣進行著「倫敦鯨」式的大冒險,而高盛對新法也是視若無睹。自《多德—弗蘭克法案》通過以來,高盛募集了多個新基金,包括一個能源基金、一個人民幣基金和一個房地產夾層基金。高盛相信這些新的基金能夠符合沃克爾規則的要求,就算不行,高盛也可以申請延期或者用其他手段讓這些基金繼續存在。

圍繞著《多德—弗蘭克法案》和「沃克爾規則」所爆發的一系列尖銳矛盾,以及最終的結果,揭示出更多深層次的問題。

美國人民痛恨華爾街的貪婪,美國總統和美國國會也厭惡華爾街的貪婪,為什麼選民、總統和國會一起聯手都制定不出一部真正能夠保護公眾財富的法案?

為什麼2008年金融危機的禍首元兇造成了數十萬億美元的損失,上千萬人失業,數百萬家庭房產被剝奪,卻沒有一個華爾街大佬因此被定罪坐牢?為什麼他們不僅拿著更高的獎金,而且更加貪婪?

最可怕的腐敗,不是無法無天,而是有法無天!最可惡的貪婪,不是某個人的貪婪,而是利益集團整體的貪婪,是在法律保護之下的貪婪,是制度性的貪婪!

在法律保護之下的壓迫,導致財富公平分配的原則遭到了根本性的瓦解,社會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貧富分化。

沉淪的中下階級

2013年8月29日,美國60多個城市爆發了快餐業和零售業僱員的大罷工,麥當勞、肯德基、漢堡王等連鎖餐館和商場的僱員們紛紛走上街頭,抗議聯邦政府的最低工資水平太低,強烈要求提高快餐業的工資待遇。他們大聲疾呼:「七塊二毛五,我們無法生存!」他們抗議聯邦政府的7.25美元的最低工資,使他們陷入了永久性貧困的惡性循環,罷工的目標是:每小時15美元是最起碼的「生活工資」。

從傳統上看,快餐、零售、餐飲、娛樂等行業基本沒有工會組織,要組織全國性的罷工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這些行業流動性太大,臨時性太強,8月底席捲全國的大罷工著實令人震驚。特別是美國的南部,從來就不是罷工的活躍地區,而這次南方諸州的快餐、零售業也積极參与了全國罷工,這就反映出整個中下階層充滿著一種強烈的情緒和決心。

與掙扎在貧困線附近的僱員工資相比,動輒數百上千萬美元獎金的快餐業高管的收入就顯得格外扎眼,當集體性的極端不滿轉化為強烈憤怒的時候,就連鬆散和毫無組織性的快餐業也能爆發出驚人的能量。

人們普遍感覺到快餐業的工資水平不高,但美國勞工部公布的數字看起來還是令人非常吃驚。2013年7月,美國最低的小時工資是7.25美元,非農就業部門的平均工資為每小時23.98美元,製造業工人是20.14美元,而快餐業僅為9美元。

更糟糕的是,危機結束以來,他們真實的平均小時工資下跌了6%。就是如此微薄的收入,還不能保證足夠的工作時長。非農工作崗位的平均周工作時長為34.4小時,而美聯儲聖路易銀行的數據顯示,餐飲娛樂服務業(包括快餐業)的周工作時長不超過26.4小時,快餐業人員的稅前年收入僅有12355美元,美國的貧困線為年收入11490美元,這意味著快餐業的350萬就業人口,僅僅略高於貧困線。

快餐業顯然不是什麼誘人的工作,但其就業崗位的競爭居然已接近白熱化。危機之後,麥當勞的工作已成為就業市場的香餑餑,2011年麥當勞在美國的連鎖店僱用了6.2萬人,而收到的工作申請竟然超過了100萬份,錄取率僅為6.2%![5]與同年哈佛大學的錄取率相當,而比所有其他的美國常青藤名校的錄取率都要低!100萬人爭搶的麥當勞的6.2萬個工作機會,而其平均工資僅為每小時9美元。

快餐業已經不是從前學生打工掙點零花錢的時代了,2013年快餐業僱員的平均年齡是28歲,其中,30%的人擁有大學學歷,25%的僱員至少有一個孩子,他們是在養家糊口!

12355美元的年薪,即便夫妻雙方都工作,一家四口的總收入不過2.47萬美元,月收入才2000美元出頭,這還是稅前。想想黑石「租客帝國」每月1500美元的房租吧,即便再便宜的租金也需要1000美元,上下班的交通費至少也要200美元~300美元,開車就更貴,如果全家四口人每天吃快餐,那日子就別過了,在快餐店工作的人連快餐都吃不起。無論怎麼省,四口之家每月吃飯就得500美元以上,水電氣電話等基本開銷至少300美元,工資就已經透支了。孩子上學公費也會有開銷,不能買衣服、不能上網、不能用手機、不能看電影、不能去旅遊、不能下館子……這是「美國夢」嗎?

快餐業的工資絕對不是「生活工資」,連「生存工資」都夠不上,在北京做保姆的日子恐怕都要好過些。在美國,就連這樣的工作還只有6.2%的競爭者才能有幸得到。

快餐業所代表的是一個數量龐大的美國中下階層的生活狀況,在金融危機之後,他們的境遇不是在逐步好轉,反而更趨惡化。

美國CBS新聞在2013年7月28日,打出了一個震撼人心的大標題:「調查顯示:80%的美國成年人口面臨接近貧困、失業的狀態。」文章指出,美國經濟的加速全球化,日益擴大的貧富分化,高薪製造業工作機會的外流,導致了當今美國社會五個成年人中就有四個掙扎在失業、接近貧困,或至少部分依賴政府福利的狀態。4620萬人處於貧困線以下,達到美國總人口的15%[6],貧困人口數量之多在美國歷史上聞所未聞。

到2012年底,在美國領取政府食品券救濟的人數已達4780萬人,超過了西班牙的全國人口,比2008年暴漲了70%,創下了歷史最高紀錄。政府給每人每月的食品券救濟金額約133美元,食品券可以在商場中購買糧食、肉類、水果和牛奶等。1975年,美國人申請食品券救濟的比例僅為8%,37年之後,這一比例幾乎翻了一倍。貧困人口數量和比例的大幅增加,與美國GDP增長、失業率不斷下降、房價大幅上揚、股票屢創新高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經濟好轉和貧困大增同時存在,到底哪一個才是美國經濟的真實寫照?

陷入貧困和領取食品救濟人口的大幅增加,其根本原因都是就業狀況極為糟糕,使他們無法找到超過貧困線水平的工作機會。

2009年10月,美國失業率曾高達10%,2013年8月失業率已經降至7.3%,如果失業率在不斷下降,就業市場自然就該逐步好轉,貧困人口怎麼可能大幅上升呢?

就業市場的真相

2007年12月,當美國經濟達到了危機前頂峰的時刻,在美國的就業市場上,總共有1.38億個工作崗位,按照工作性質和收入水平可以大致分為三大類:高薪工作、中薪工作和低薪工作。

高薪工作是美國經濟的主幹部分,構成了美國經濟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核心,是美國中產階級的主流崗位,也是美國消費能力的基礎,其就業崗位總量為7180萬,佔全部就業崗位的52%,全部收入的65%,平均年薪為5萬美元,恰好是美國家庭的中位收入水平,能夠負擔四口之家的生活開銷,儘管經濟壓力不小。高薪工作一般為全職工作,每周工作時長為40小時,均有良好的醫療保險、退休金或401K計劃。這種高質量的工作崗位包括金融業、白領專業人士、信息技術、商業管理、製造業、採礦業、建築業、房地產、政府僱員、交通倉存等領域。

中薪工作包括醫療健康、教育培訓、社會服務等行業,平均年薪3.5萬美元,就業崗位總數為2890萬,不到高薪崗位的一半,佔總就業崗位的21%。中薪工作的就業機會一直在不斷增長,不過,此類工作幾乎完全依賴政府支出和稅收補貼。

低薪工作的平均年薪僅為1.9萬美元,包括餐飲娛樂、酒吧招待、汽車旅館、瑜伽教練、花園園丁、零售業、臨時工等低收入崗位。低薪崗位的總量為3720萬,占就業崗位總數的27%。這些工作一般不提供醫療保險和其他福利,如果還拖著一個有孩子的家庭,就基本屬於貧困人口。

這就是美國金融危機之前就業市場的大體輪廓。

2009年之後,美國失業率下降的奧秘就隱藏在低薪崗位的增長之中。被華爾街媒體啦啦隊所大肆吹噓的580萬個就業機會的復甦,60%都屬於這一類別。

2013年7月,這些低薪工作的總規模達到了3750萬,比經濟衰退結束時的3470萬「新增」了280萬個就業機會。其實,這一規模與2007年的3720萬的數字幾乎相當。換句話說,280萬個低薪工作不是「創造」出來的,而是「再生」出來的。

年薪1.9萬美元只是略高於貧困線,快餐行業就屬於低薪工作,這些就業崗位的收入僅能維持生存而已,4年以來280萬低薪崗位的總量增長,幾乎不能產生有意義的消費能力增長。如果扣除通貨膨脹,低薪崗位的收入實際上下降了6%,指望他們來推動美國經濟的復甦是非常不靠譜的想法。

高薪工作是中產階級的核心,也是市場消費的主力軍,該領域的就業狀況要嚴峻得多。

金融危機導致了580萬高薪崗位的損失,隨後的4年多,僅僅恢復了140萬。平均每年增長僅31萬多,就連美國的人口自然增長規模都是其10倍以上。

2013年,高薪崗位的總數為6760萬,竟然比2000年的7190萬還差出一大截!如果以這樣的速度「復甦」,美國的高薪工作到2025年才能恢復至2000年的水平,這是1/4個世紀!

而每年區區30多萬的高薪就業增長的背後,卻是高達1萬億美元的財政赤字(政府消費),和每年8000億的美聯儲印鈔在共同推動。如果將8000億印鈔規模平攤到每個就業崗位,這意味著美聯儲花掉了250萬美元,才創造出一個年薪5萬的就業機會!其效果之差,簡直是聞所未聞!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貨幣戰爭5:山雨欲來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貨幣戰爭5:山雨欲來
上一章下一章

35.第35章 財富分裂,折斷了夢想的翅膀(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