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第8章 黃金斬首,打響美元保衛戰(7)
「美聯儲對金銀的聯合打擊不可能最終成功,它的目的僅僅是為美聯儲贏得更多的時間,繼續用印鈔的辦法來為聯邦財政赤字買單,同時維持低利率,確保債券價格,以支撐銀行的資產負債表。」[14]
美國政府高明的地方在於,他們善用市場的手段,充分發揮媒體的影響力,藉助華爾街的巨大能量,以操縱市場心理來改變對金銀的預期,從而不露痕迹地完成政策目標。這遠比採用限購、限號等行政手段要有效得多。
美國政府對金價預期的影響力,在歷次黃金漲跌中都能發現許多「巧合」:
2008年3月,金價在歷史上首破1000美元,達到1011美元。4月,IMF就開始討論出售黃金融資,據說是為了更好地幫助貧窮國家。這樣蹩腳的理由當然是為了影響金價的預期。果然,黃金聞訊下挫到9月的740美元,跌幅高達27%。
2009年2月,金價達到984美元,再次逼近1000美元大關。3月,在G20峰會上就安排討論IMF的黃金出售計劃,規模遠超預料,竟然高達403噸。不出所料,4月金價聞聲下挫到870美元,跌幅12%。
2009年11月,黃金價格突破1175美元,再次刷新歷史新高。同月,IMF出於「燃眉之急」,宣布拋售黃金200噸給印度,結果金價下挫到3個月後的1058美元,跌幅10%。
2010年6月,金價達到1261美元,再創歷史新高。7月7日《華爾街日報》突然透露出國際清算銀行(BIS)與商業銀行進行的黃金掉期(SWAP)交易:「如果(商業銀行)向BIS抵押黃金而獲得的貸款,出於一些原因而不能償還,那麼BIS可能選擇在市場中拋售這些黃金,如此規模的黃金拋售將大大增加市場供應」。結果7月底金價下跌到1157美元,跌幅8.2%。
2011年9月5日,黃金創下1920美元的歷史最高紀錄。從當年2月的1328美元,7個月飆升近600美元!緊接著黃金期貨市場的砸盤行動就開始上演。9月21日,美國推出4000億美元的扭曲操作,原本市場以為黃金會大漲,不料類似於「四·一二」的悲劇發生了,瘋狂的期貨拋售在22日和23日將金價接連砸破1800美元和1700美元的關口。特別是9月23日,在黃金暴跌后,COMEX來了個「釜底抽薪」,突然宣布大幅提高黃金的交易保證金達21%,白銀16%。「恰巧」這又是一個星期五,第二天就是周末,黃金多頭和「四·一二」時一模一樣地崩潰了。結果一周黃金價格下跌9.7%。
如此之多的「巧合」和極小概率的事件頻頻發生在黃金市場之中,這個市場恐怕真的「鬧鬼」了。
除了羅伯茨,另一位發現黃金市場「鬧鬼」的就是前美國政府高官比帕·馬格倫(PippaMalmgren)。
比帕·馬格倫,曾任美國總統小布希的經濟政策特別助理,負責向總統彙報金融市場的動向,擔任白宮與美聯儲、美國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美國證監會(SEC)等金融監管機構的總協調人。
2013年6月7日,比帕·馬格倫接受採訪時透露了許多黃金內幕。
記者問:「如何看待4月12日的黃金暴跌?」
比帕·馬格倫回答坦承:「(美國)政府厭惡黃金價格的暴漲,這的確是事實,特別是在他們進行歷史上最大程度的貨幣貶值政策的時候……我們從沒有見過這麼多發達的工業國都同時採用這種(貨幣貶值的)策略。所以各國政府感到緊張是自然的。某些最大的銀行惡意做空(黃金),並向市場宣稱:『它(黃金)肯定會暴跌。』我不能肯定這種行為算不算令人驚訝。接著發生的就是非常非常巨大的(拋售黃金)交易量,歷史罕見的交易規模在星期五(4月12日)的短短半個小時內發生了。」
記者問:「這是一種明顯的操縱行為,不是嗎?」
比帕·馬格倫答:「我明白你的意思。所有的人都在呼籲政府調查這一事件,這很有意思,看起來這不會有結果的。所以,最終是我們永遠不會知道(真相)。」
記者問:「如果讓CFTC以美國政府的名義展開調查,最後向政府報告:『我們發現了犯罪,但嫌疑人是政府和美聯儲。』這怎麼辦?」
比帕·馬格倫(笑):「是的,你必須立即逮捕你自己。」
記者問:「所以,實際上你不可能調查這種類型的事件,是嗎?」
比帕·馬格倫答:「不,你不能(調查)。我認為這就是我擔任顧問的許多機構非常擔心黃金投資的問題,因為他們確實感覺到它(黃金市場)被操縱著。這樣(金價)的波動太過震撼人心,他們無法承受。」[15]
毫無疑問,無論是保羅·羅伯茨,還是比帕·馬格倫,他們都曾經從美國政府的視角觀察過黃金市場。特別是比帕·馬格倫,監管美國期貨市場正是她的分內工作,作為總統特別助理,她必須清楚地了解金融市場的各種異常動態,以備總統垂詢。美國政府對黃金市場的高度關注應當是毫無疑問的事情,這自然與美元的地位息息相關。
有趣的是,比帕·馬格倫在另一次採訪中透露了她對人民幣國際化的看法:「他們(中國)希望人民幣在世界上能成為一種堅挺的、由黃金支撐的貨幣,而其他國家正在選擇通貨膨脹和貶值本幣。最近(中國)與澳大利亞、法國、俄羅斯、新加坡和許多其他國家的雙邊貨幣協議,反映出(人民幣)一種取代美元作為世界儲備貨幣的意願。」
紅旗到底還能打多久?黃金和白銀還有未來嗎?
有人將4月12日對黃金的打擊稱為是「心理戰」(PsychologicalOper-ation)的經典戰例,對黃金的「心理戰」旨在影響受眾群體的價值系統、信仰系統、情緒、動機、邏輯和行為,特別是對行為的影響將直接誘發價格的波動。
黃金價格的劇烈下跌已成功地產生了「心理戰」的預期效果,人們開始懷疑「亂世藏金」這一理念是否還有效,對黃金白銀的投資價值的信心發生了嚴重的動搖,悲觀情緒瀰漫,唱衰之聲大行其道,甚至超發貨幣終將導致通貨膨脹的基本邏輯也變得含混不清。市場的感受與冷靜的理性已脫節,價格的信號和財富的直覺相錯亂,可以說,對黃金的看法已陷入了空前的混亂。
為此,全面和審慎的分析就顯得十分必要。
從需要方面看,人們永遠希望擁有黃金,這已經被5000年來的人類文明史所驗證,關鍵是在什麼價位上會將這種衝動轉化為行動。從供應角度說,就要看什麼樣的金價是黃金生產商願意持續提供的。
這就涉及黃金的生產成本問題。
關於黃金的生產成本,目前有兩種統計方法:一種叫「現金成本法」(CashCosts),另一種就是「全成本法」(TotalCosts)。前者僅僅計算了維持一個金礦正常運營的最基本的費用,例如,採礦、加工、精鍊等,最後以金礦的總產量除以上述費用而得到每盎司黃金的開採成本。但是,該方法明顯低估了黃金的綜合成本。任何一個黃金生產企業為了維持公司利潤,必須持續鑽探新的金礦資源、深度挖掘已有的金礦儲備,這些成本金額巨大且必須發生。另外,企業的財務成本(債務利息等)、稅務成本等也應該計算在黃金生產成本之中,最後還需要剔除衍生品對沖、資產減記、其他投資盈虧(與黃金生產無關),這樣的分析才能真實和全面地反映生產企業的財務狀況。儘管這些成本並不與現有金礦的生產直接相關,但卻是黃金企業真實發生的費用,沒有這些必需的開銷,黃金企業就不能持續生存。如果將上述成本綜合考慮,就是黃金的「全成本法」。
根據現金成本法計算,有人認為黃金的成本為600美元~800美元/盎司,也有報告指出是1000美元~1100美元,這取決於不同金礦的不同情況。
赫巴投資公司(HebbaAlternativeInvestments)以「全成本法」對世界所有上市的黃金公司進行了系統研究。這些公司2012年的黃金總產量為800噸,約佔2012年全球黃金礦產金總量(2700噸)的1/3,具備足夠的代表性。
經過測算,上市黃金企業的平均「全成本」為:
2011年,1168美元/盎司;
2012年,1287美元/盎司;
其中,2012年第四季度的黃金成本已上升到1399美元/盎司!
由於發現新礦與挖掘現有礦的技術難度越來越大,如南非礦井的深度達到了3200米,開採成本直線上升。除了開採成本之外,還有2009年以來貨幣嚴重超發導致的人力成本、能源成本、設備成本、運輸成本、渠道成本的大幅飆升。常被人們忽略的還包括環保、法律和政策的隱性成本。例如,世界最大的金礦企業巴里克公司(Barrick)在南美帕斯瓜拉瑪(PascuaLama)的金礦項目,由於礦脈橫跨了智利和阿根廷,結果在2013年4月被智利政府以環境保護的理由下令停止開發,巴里克前期投入的巨額資金一下子打了水漂。這種黃金企業所遭遇的巨大的隱性成本並未被計入傳統的「現金成本法」,卻是實實在在地發生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