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第19章 貨幣冷戰,拒絕美元就是拒絕和平(5)

19.第19章 貨幣冷戰,拒絕美元就是拒絕和平(5)

正如安德羅波夫在60年代所說:「農業尤其糟糕,今後再也不能容忍連國家都養不活、年年不得不進口越來越多糧食的情況了。再這樣下去,我們很快就要餓著肚子過日子了。」1963年,由於農業歉收,蘇聯的外匯又嚴重不足,蘇聯不得不出售372.2噸黃金,在國際市場上買糧食。蘇聯一次就損失了黃金儲備的近1/3,赫魯曉夫視之為奇恥大辱。到1965年,蘇聯不得不再次出售了335.3噸黃金來購買糧食,這回大家已經習以為常了。再往後就越來越麻木了。

為什麼蘇聯的糧食會出現如此巨大的虧空呢?導致這一局面的直接原因就是30年代的高速工業化和城市化。工業化使得人們的工資收入不斷增加,越來越多的城市人口對於食品供應的數量和質量要求也隨之提高,特別是對於肉、蛋、奶等高營養價值食品的追求,導致更多的糧食被畜牧業的飼料所擠占,這使得糧食短缺問題更加惡化。

60年代中,國營商店的平價肉就失去了蹤影;70年代初,各大城市排隊等待購買食品的現象日益普遍;80年代連憑票供應的食品也難以搞到。這一切,嚴重破壞了人民對政府的信任。再加上分配中出現的各種特權現象,更加重了大眾的不滿情緒。

一方面,蘇聯工業化造成農業經濟長期不振,糧食無法自給自足;另一方面,畸形工業化擠壓了輕工業部門的資源,難以生產出在國際市場中有競爭力的產品,無法換回外匯。結果,為了緩解糧食短缺的危機,蘇聯不得不主要依靠出口石油來換得硬通貨。

終於,蘇聯將自己的經濟軟肋暴露給了虎視眈眈伺機下手的美國。

石油峰值,蘇聯跌向深淵

蘇聯歷來是石油和黃金的主要生產大國,由於黃金的年生產量不足以支撐缺口越來越大的糧食逆差,石油於是成為蘇聯的最後一條換取外國糧食的希望之路。沒想到這條路卻是一條美元伏兵埋下絆馬索的絕路!

蘇聯的工業和農業都嚴重依賴石油,這使得蘇聯原有油田的生產能力僅能滿足國內和援助盧布區內衛星國們的需求,所以無法大規模出口創匯。

1960年西伯利亞大油田的發現,就成為蘇聯通往糧食富足和政治穩定的美夢的起點。在整個70年代,西伯利亞的石油如同上帝的恩賜,將源源不斷的財富塞進了蘇聯的國庫。1971年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美元與黃金的脫鉤,嚴重震撼了國際市場,美元嚴重貶值加速了黃金和石油價格的飛漲。兩次石油危機的爆發,更使得石油價格如脫韁野馬一般狂飆直上。蘇聯就如同中了頭獎的暴發戶,花不完的銀子,享不盡的榮華。石油美元暫時填補了糧食赤字的巨大虧空。在預期油價未來將無限美好的幻覺中,蘇聯開始了與美國進行核武器的對峙,強化軍備競賽,進而陷入了阿富汗戰爭的泥沼。

70年代是盧布最後一次與美元勢均力敵的較量。當美國收服了沙特等石油輸出國,定好了石油美元的基本國策,然後採用了高利率撒手鐧,制伏了通貨膨脹和美元危機兩隻猛虎之後,美元的困難終於扛了過去。

美國終於騰出手來,準備收拾盧布了。

1977年3月,美國中央情報局(CIA)給美國政府遞交了一份秘密備忘錄《即將來到的蘇聯石油危機》[TheImpendingSovietOilCrisis(ER77-10147)],在備忘錄中,CIA指出「蘇聯石油產出的峰值將於80年代初來到,在下一個十年(指80年代)中,蘇聯會發現它自己的石油產量,非但不足以向東歐和西方提供目前規模的出口,而且還不得不與歐佩克國家競爭自身的石油供應。這標誌著目前的情形(指蘇聯石油貿易巨額順差)將發生逆轉,對西方的石油出口佔據了蘇聯40%的硬通貨收入」。備忘錄明確提出:「當石油產量停止增長,甚至在此之前,蘇聯的國內經濟和國際貿易關係就將受到深遠的影響。」

CIA的備忘錄依據的是石油峰值理論。「石油峰值」說源於1949年美國著名石油地質學家哈伯特發現的礦物資源存在著所謂「鐘形曲線」的規律。哈伯特認為,石油作為不可再生資源,任何地區的石油產量都會達到最高點,達到峰值后該地區的石油產量將不可避免地開始下降。1956年,哈伯特大膽預言美國石油產量將在1967—1971年達到峰值,以後便會下降。當時美國的石油工業蒸蒸日上,他的這一言論引來很多的批判和嘲笑,但後來美國的確於1970年達到石油峰值,歷史證明了他預測的正確性。

正是由於70年代初美國石油峰值的到來,才使中東兩次石油禁運對美國經濟產生強大的殺傷力,其程度遠遠超過美國政府的想象。如果以美國市場經濟的高度彈性尚且難以抗拒石油短缺所造成的巨大衝擊,那麼蘇聯封閉而僵化的經濟體在石油危機的影響下,將必然會面臨更加沉重的打擊。特別是由於石油出口對於蘇聯糧食供應的重要影響,可能使石油成為一種嚴重破壞蘇聯政治穩定的戰略武器。

重要的不是「石油峰值」理論是否正確,而是美國業已認識到該理論不僅能夠影響市場預期,而且這種預期能為美國所利用,去實現自身重大的戰略目的。

80年代初,當里根政府上台後,CIA備忘錄明顯影響了美國政府的政策選擇思路,這就是利用石油戰略來打擊蘇聯脆弱的經濟平衡和政治穩定。

1979年,蘇聯為了取得從陸地進入印度洋與美爭霸的道路,同時為了獲得波斯灣豐富的石油資源,悍然發動了阿富汗戰爭,一周之內即控制了阿富汗全國主要城市及交通幹線,切斷了阿富汗與巴基斯坦、伊朗邊境上的主要通道。面對蘇軍強大的壓力,中東各產油國無不心驚膽戰,它們開始急速調整與美國的關係。

1981年4月,美國中央情報局局長凱西秘密訪問沙特。凱西曾在二戰中從事對德國的經濟戰工作,成效斐然。雙方開始策劃如何利用石油武器對付蘇聯。

1985年,蘇聯的石油開採量在歷史上首次開始下降,美國等待已久的蘇聯「石油峰值」的時刻終於到來了。

在美國的授意下,沙特宣布石油開採規模擴大兩倍以上,立刻引發了石油價格出現了史無前例的大暴跌,蘇聯石油出口創匯的收入隨即跌入了深淵。對東歐各國的石油援助無法持續,外債深重的東歐馬上陷入了經濟衰退和政局動蕩。蘇聯數千萬噸的糧食進口希望化為泡影,社會食品的極度短缺加劇了人民對政府的憤怒;已大規模鋪開的新建設攤子,由於沒有外匯難以進口外國的設備而陷入癱瘓,再加上阿富汗戰爭的巨大消耗,財政收支嚴重惡化;為支持新建設所借來的大規模外債,蘇聯陷入了難以償還的窘境;軍工複合體為了與美國進行軍備競賽所急需的資金,突然沒了著落,導致軍方不滿情緒激增。

蘇聯在內憂外患、債台高築、財政瀕危、眾叛親離的險惡環境之下,已經滑向了全面的政權危機的邊緣。

美元痛下石油匕首,盧布含恨魂歸西天

1971年之後,美元的本位制已經從名義上的黃金轉向了實質上的美國國債,而盧布則是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一直採用了黃金名義下的「計劃本位制」。

在美元的世界里,一切經濟活動的本質,都是由一系列交易所組成,而交易的發生,就是貨幣與商品換手的過程。因此,貨幣深深地植入了經濟活動的一切領域,正是商品交易產生了對貨幣的需求。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貨幣戰爭4:戰國時代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貨幣戰爭4:戰國時代
上一章下一章

19.第19章 貨幣冷戰,拒絕美元就是拒絕和平(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