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較量【七】
進入相持階段之後,日軍由於軍事進展過於迅速、兵力和後勤補給均不敷使用以及對於八路軍新四軍農村包圍城市戰略的認識不足,初期只按照傳統統治方式建立對主要城市和軍事據點,以及主要交通線的控制,農村出現了大量空白區,使得敵後抗日根據地迅速擴展。
1939年9月,納粹德**隊向波蘭不宣而戰,引發法國、英國向德國宣戰,標誌著綏靖政策的破產,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歐美列國放棄了將法西斯國家力量引向蘇聯的企圖,一反早先要求中日和談的態度,支持中國國民政府進行抗戰。但德**隊進展超乎人們預料,連當時的歐洲強國法國在1940年6月22日迅速宣布投降,德國迅速組織力量對英國展開襲擊。世界各地的戰況均有利於法西斯。這一時期中國也出現了廣泛的悲觀傾向。在這種情況下,國共兩黨展開了不同形式的宣傳,鼓舞抗戰士氣。其中三次長沙會戰對日軍造成重大打擊;1941年薛岳指揮的第三次長沙會戰殲滅日軍5萬多人。這一度改變了當時中國國內的抗戰士氣。
敵後戰場開始大多為國民黨的地方部隊所佔據。另外還有民間與**等抗日團體,而敵後地區也成為各抗日武裝的勢力範圍。隨著日本對敵後大規模掃蕩以及蔣介石「曲線救國」策略的影響,大批重慶蔣介石政府領導下之國民革命軍變身為南京汪精衛政府領導下之國民革命軍(即「偽軍」),參加對八路軍、新四軍作戰。八路軍、新四軍利用其靈活的游擊戰技巧生存下來,成為插入敵後的一把尖刀。
隨著汪精衛等投日﹐幾十萬敵後的地方軍閥部隊投日﹐也有一部分不滿意國民政府者投向**的部隊。**成為敵後游擊戰的重要力量。至1940年7月,**已發展至近40餘萬人,並擁有約1億人口的抗日根據地和近200萬的民兵組織。敵後抗日武裝經常出現各種摩擦,究其原因,仍是蔣介石的地方頑固勢力所挑起。百團大戰後,日軍推行治安強化運動,華北日軍兵力達到47萬,並集中了傀儡政權中投入戰場的全部軍隊。為應對**方面的游擊戰術,採用了「保甲制」來斷絕**軍隊與當地民兵的接觸,設立無人區,進行極為野蠻殘暴的「三光政策」,甚至使用違反國際法的生化武器來作戰。中國**開展各種形式的反「掃蕩」鬥爭,如著名的地道戰、地雷戰、麻雀戰、破襲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