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2.第1106章 莊子的大宗師教我們如何做人(二)

1112.第1106章 莊子的大宗師教我們如何做人(二)

莊子《大宗師》主題釋義應該是:以此為師,人生無大過。

那麼?我們要怎樣做才算是人呢?

真人!正確地解讀是真正地人!只有這樣地人才算「人」!才算做對了「人」!才對得起「人」這個稱謂,才不枉為「人」。

莊子在開篇就講了: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者,至矣!

這句話的意思是:知道什麼是自然而然的自然之為,和知道什麼是人為。一定要分清自然而為和人為。自然而為我們無法改變,人為我們是可以改變的。

其實這句話也不是就事論事的,古代的思維和表述方法與現代人不同,惜墨如金。結合下文,就引申出了這句話所要表述的是人和人類的來源的問題。

理解這一段話要結合前面「齊物論」等文章,要理解什麼是道,以及道家的生死觀。你沒有讀懂這些,你就無法理解了。

歸納一下!這段話的意思是!人和人類來源於天地之間,天地是我們的父母,萬物與我們是兄弟姐妹。

也就是說!要我們站在道的高度上來看待人與自然的關係,看待人與社會、他人之間的關係。而不要境界太低了,站在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係上看等人生,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境界就低了。

不僅僅境界低,也由此帶來了人生無盡的煩惱。

你要是站在道的高度上來看待人與自然的關係,看待人與社會、他人之間的關係,認為人和人類來源於天地之間,天地是我們的父母,萬物與我們是兄弟姐妹的話?我們用這樣地人生觀來處世,就沒有了人生煩惱。

其實!這一段就在給我們定調子,定衡量的標準:你的人生觀、人生境界不同,你的人生命運就不同。

當然!這只是理論上講的,只是說明你明白了人生。但是!在現實生活中,還是少不了麻煩的。

為什麼呢?

接下來,莊子又具體解釋了一下原因。說!並不是你明白了人生就沒有煩惱了,因為!這個社會中並不是只有你一個人,這個社會人與人之間是相互地關係,人與人相互之間是有來往和交結的。你是明白人生了,可別人沒有明白人生別人會來侵犯你。所以說!你明白人生並不能徹底解決人生的煩惱,你一樣有麻煩存在。

再接下來!莊子就開始講什麼是真人,真人在社會互動中的表現。

在第一段里,主要講真人的處世基本原則!

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謨士。若然者,過而弗悔,當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熱,是知之能登假於道者也若此。

在第二段里,主要是對真人心態的描寫,真人與普通人的不同,對兩者的心態進行比較。

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機淺。

在第三段里,主要是講真人為什麼會這樣?然後進行解釋,說真人他們明白了人生,他們站在道的高度、境界上看待人生。所以!他們會這麼做,才會有這樣地心態。

在這一段里,莊子主要講生命的輪迴。

莊子講的生命的輪迴可能與佛教或者其他思想所講的生命輪迴不是一回事。主要是講人與萬物一樣都來源於道,死後又回歸於道。作為人或者是某個事物死後,又不知道會進化、變化、物化成什麼了?但是!作為某個物質,或者說作為道,你永遠是存在的。

比如說:人死後變成屍體,變成物質了是不是?但作為物質,你永遠是存在的。人死了變成屍體,屍體變成泥土、養料或者其他,但仍然存在。假如說變成了養料,又將存在於其他植物、動物身上。再然後,又由植物、動物變成其他物質,無窮無盡,永遠存在。

雖然是事實,人或者物質是永遠存在,可站在人的角度上,認為那不是自己了,不再是人了。但是!站在道的角度上,卻又是事實!作為物質,是永遠存在的。

所以!認知境界的不同,我們的人生觀就不同。

你的認知境界低了,站在人的角度上看問題,你的人生就不會快樂。而你的認知境界高了,站在道的高度上看待人生,你就覺得很坦然。

這就是境界的不同所帶來的結果!

其實!我們可以不管那些!我們的人生不就是為了活著?是不是?何必想著那些不快樂的事呢?是不是?

在這一段也就是第三段的最後,是講你一旦有了真人的境界,你的人生將如何如何。

第三段原文如下:

古之真人,不知說生,不知惡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嘐然而往,嘐然而來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終。受而喜之,忘而復之。是之謂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謂真人。若然者,其心志,其容寂,其顙囗(左上「月」左下「廾」右「頁」音qiu)。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時,與物有宜而莫知其極。

在第四段里,主要是講真人用兵。聖人用兵,其實就是真人用兵。聖人必定是真人。

為什麼要寫這一段呢?

因為!人與人相處、相互交往,發生交結,你是真人你不影響別人的生活,可並不代表別人不影響、不侵犯你的生活。別人侵犯你的生活,為了活下去,你就必須用兵!

其實!這一段很重要!

在內篇里,莊子很少談用兵的。幾乎沒有如此直接!哦!在《逍遙遊》、《齊物論》里也提及了,不過都沒有講具體、全面。

莊子也是講用兵的,不是其他學者解讀的那樣,為了附和或者說是扣帽子,給莊子哲學思想扣上虛無、消極、游等帽子,好像莊子很怕死,只知道躲避似的。

生存、養生、珍惜這一次生命的過程,為了活到自然終老,所以!我們不得與人發生戰爭。為了生存,我們不可能被動等死!

聖人用兵,不得已而為之,不為名不為利只為生。為自己生,為天下人生。

然後!列舉了一些被後世稱頌的先古聖賢,莊子認為他們最大地缺點是:不會保護自己,沒有為自己而生!

為自己而活,才是真人!

當然!並不是偏激地理解一定要為自己而活,自私地為自己而活,單純地為活著而活著。這不是?這段文字的開篇就講了「故聖人之用兵也,亡國而不失人心。」該打仗還是要打仗的!

第四段原文如下:

故聖人之用兵也,亡國而不失人心。利澤施乎萬世,不為愛人。故樂通物,非聖人也;有親,非仁也;天時,非賢也;利害不通,非君子也;行名失己,非士也;亡身不真,非役人也。若狐不偕、務光、伯夷、叔齊、箕子、胥余、紀他、申徒狄,是役人之役,適人之適,而不自適其適者也。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莊子的故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莊子的故事
上一章下一章

1112.第1106章 莊子的大宗師教我們如何做人(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