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節 立足
美國國內各界都對《美、菲華盛頓協定》表示滿意:1萬多戰俘問題解決了,家屬滿意;對方又增加了1000萬美圓的貿易額,資本家滿意;知識產權協定的簽署讓科學界、文學界等知識階層滿意。雖然失去了菲律賓,但那是自己戰敗了,而且那裡本來就不是美國的領土,並沒有引起美國輿論太強烈的反應。
對方不管是在文字上還是在實質上,都給美國留足了面子:菲律賓革命軍主動提出把自己的名稱改做「菲律賓自治政府」,這讓美國的政客們在暗地裡對張自強等人感激涕零。
即使是妥協,政客們對民眾做解釋也需要一個冠冕的借口,菲律賓主動提出的這個辦法對於美國高層簡直就是「雪中送炭」。就連威爾遜總統這個老狐狸也在後來在白宮舉行的酒會上主動找到劉思揚,壓低聲音說:「我非常感謝您,劉先生。我將會把您當作美國真正的朋友!」
美國國會很快就通過了協定。但美國政府說什麼也沒有想到:劉思揚主動提出「自治政府」名稱的真正的原因,是他們不想讓菲律賓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也是為了在以後把菲律賓併入中國時沒有任何障礙!
突然冒出來的菲律賓革命軍竟然戰勝了世界海軍強國之一的美國,這一爆炸性新聞幾乎在同時上了全世界報紙的頭版頭條,世界輿論開始關注菲律賓中華革命軍。但是因為歐洲大戰正酣,在戰爭的遮掩下,菲律賓的崛起並沒有特別引人注目。
各國紛紛在雙方簽署的《美、菲華盛頓協定》發表后的兩周之內就承認了菲律賓自治政府的合法性:連美國都承認了,別人何苦去招惹強敵?
就連還處在戰爭中的英國、法國和德國也給他們發來了要求建交的電報。畢竟通過戰爭所表現出來的實力才是讓別人尊重的最根本的理由。這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強權世界:只有當你表現出讓人畏懼的實力時,別人才會真心尊重你!
只有日本,是一個月以後才開始承認革命軍政府的。
1917年的日本天皇是侵略中國的罪魁禍首裕仁的父親——大正。
關於日本,劉思揚給他的同伴們做出了這樣一段十分精闢的分析和評價:
在歷史上,當高度發達的中國文化傳到日本列島時,日本連文化的載體——文字都沒有,更未形成自己的價值體系,因而無法形成系統的文化篩選機制。這樣,「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便成為日本攝取文化的標準,「有用與否」就成了日本對外來事物接受與否的衡量尺度。
日本普遍信仰的神道傳統缺乏統一的教義,導致人們對事物的判斷缺乏統一的價值標準,由此滋生了一種功利主義的處世哲學。這種急功近利的處世方式一直延續至今,成為日本人性格鮮明的一部分。其特點就是從「簡便易行、對我有用」的原則出發,缺乏穩定的標準和原則。判斷事物往往只根據目前的狀況出發,而很少考慮未來,表現出濃厚的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色彩。從而導致缺乏長遠的戰略目光,造成戰略短視。歷史證明,這種以相對主義為哲學基礎的缺乏遠見的戰略決策註定要失敗。
資源匱乏的區區島國日本,它的野心卻極度膨脹,制定出「征服中國」、「征服亞洲」乃至「征服世界」的戰略目標,最終美夢成泡影。「人心不足蛇吞象」和「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特點,已經被日本在歷史上的種種卑劣表現所證明:對於日本來說,為了自身利益的需要,昨日的盟友可能變為今天的對手,昔日的對手也可能成為今天的盟友。如此奉行見風駛舵、唯利是圖的實用主義信條的國家,實屬罕見。難怪西德前總理斯密特會感嘆說「日本沒有朋友」,這也正是日本難以取信於世界的原因所在。
當《美、菲華盛頓協定》簽署的消息傳到日本的時候,在日本朝野引起了巨大的震動。東鄉平八郎、山本權兵衛和已經垂死的樺山資紀這幾個在日俄海戰中大出風頭的日本海軍元老開始蠢蠢欲動,年輕一代更是躍躍欲試:原來美國的海軍如此不堪一擊啊!連懦弱的中國人都能把他們打敗,我們還不如早對菲律賓下手呢!
這些戰爭販子們開始活動起來,把他們在海軍的部下召集在一起,討論該如何在這件事上讓日本得到好處。這些人在日本朝野中的勢力是非常大的,山本權兵衛還曾經在1913年組閣(歷史上,在1923年他曾經再次組閣),雖然原敬內閣最後沒有同意他們出兵菲律賓的提議,但是菲律賓事件卻催生了以山本權兵衛和陸軍參謀次長田中義一中將(就是後來臭名朝著的「田中奏摺」的撰寫者)為首的軍隊強硬派的軍國主義思潮:這顆毒瘤開始提前萌芽了!
日本嚴重缺乏資源,他們早就對東南亞地區豐富的資源垂涎三尺了。革命軍如此「輕易」的成功極大地刺激著日本人那貪婪的神經,他們開始派人與美國政府聯繫,承諾可以「幫助」美國共同圍剿菲律賓革命軍政府。他們渴望著能夠名正言順地「進入」東南亞,美國的應允就是他們最好的遮羞布。
可惜的是,美國沒有答應他們的要求。對日本,美國人可是在「時刻戒備著」。1萬多美國兵和貿易協定、知識產權協定的誘惑,讓美國人明智地選擇了革命軍。另一方面,張自強他們已經從截獲的電報里知道了日本人的陰謀,是美國人救了那些人渣:張自強他們已經準備對「是否讓日本從地球上消失」的問題舉行145人的全體表決了,按日本人在二十一世紀的一貫表現,他們生存的機會是很渺茫的。
當日本人經過半個月的情報搜集,知道了美國海軍紐約號戰列艦沉沒的原因以後,他們馬上暫時收起了野心:在還沒有弄清對方實力的時候,他們開始對革命軍「熱情」起來。當然,大批的間諜也隨後進入了菲律賓,南宮平的「生意」也開始紅火起來了。
與世界上各強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的反映卻相當地冷淡。
軍閥們都在忙著爭權利、搶地盤、拉軍隊:
在英、美的支持下,直系馮國璋、曹錕控制著江蘇、江西、湖北,滇系唐繼堯,控制雲南、貴州,桂系陸榮廷控制廣東、廣西;在日本的支持下,皖系段祺瑞控制安徽、浙江、山東、福建,奉系張作霖控制黑龍江、吉林、遼寧。
直系、滇系、桂系、皖系、奉系控制著大半個中國的土地,也控制著中國的幾乎全部工業。他們既是英、美、日在中國的代理人,又與列強有著衝突和矛盾。他們需要列強的貸款、援助和武器,但是卻對自己的權利絕不放手,不願意甘心受列強的擺布。從這個角度來看,你可以說他們是愛國者;但是他們卻離不開列強的支持,沒有了這種支持,他們維繫的統治將會很快瓦解。他們也只能靠滿足列強的部分損害國家利益的要求來換取列強的支持。從這個角度來看,你可以說他們是賣國者。
中國在1917年還沒有外敵的入侵,列強通過支持這些軍閥來達到他們控制中國、分裂中國的目的。所以「半殖民地」是此時對中國最準確的定義。可以說,99%的中國人渴望和平、富裕和國家的統一,另外1%的中國人中的大多數也是「愛國」的,只不過他們愛的是自己做皇帝的中國。如果是別人做皇帝,他們就寧可把中國出賣給外國人也絕不會答應。剩下的極少數,就是連自己祖宗都忘記了的「漢奸」了。
1917年的中國政壇正應了「你方唱罷我登場」那句話:民國總統黎元洪和總理段祺瑞分別在英、美和日本的支持下,就中國是否參戰的問題開始明爭暗鬥:第一次世界大戰於1917年春已進入最後階段。其間,日本借西方列強大戰之際,加強侵略中國,迄未參戰的美國力圖與日本在侵華中展開競爭,英、法、俄等協約國曾誘使中國參戰,因日本反對而作罷。現在美國企圖搶先一步拉中國步其後塵,對德絕交,以便使中國擺脫日本的控制。2月4日,美國照會中國政府,拉攏黎元洪,「希望與美國採取一致立場」,表示願意借款給中國作參戰經費。段祺瑞也力主對德宣戰,他想利用對德宣戰之機,勾結日本,借款練軍,擴充實力。段向日本政府表示均以「誠意」相接,日本政府對段深表滿意。
黎元洪對美國素有好感,希望在外交上得到美國的支持,跟以日本為靠山的段祺瑞抗衡。黎、段是反映美、日帝國主義不同利益的代理人。美國轉而指使黎元洪抵制中國參戰。段祺瑞率領閣員謁黎元洪,說明對德外交方針,由絕交而宣戰,再行加入協約國。黎元洪認為絕交、宣戰尚非其時。於是,美、日在中國問題上的矛盾就在段與黎之間表現出來,他們展開了一場「府、院相爭」的鬧劇。
黎元洪在美國的授意下,向國會提出了「承認菲政府、仿照簽署與之相同的中美貿易協定和知識產權協定」的提案,以同意對德斷交案來換取段祺瑞對這個提案的支持,卻遭到段祺瑞及其日本主子的強烈反對而做罷,僅發了一封「承認貴政府」的簡單的電報了事,然後雙方就又投入到了相互爭鬥之中。
國會以多數票通過與德國絕交案后,段祺瑞又開始積極推行對德宣戰政策,但不久便遭到全國各方面人士紛紛通電反對。孫中山等電告參眾兩院,反對加入協約國;國會議員馬君武等3人通電各省,反對對德絕交、宣戰;社會名流康有為等也通電反對。
協約國開始時承認中國參戰的權利,但中國加入協約國后不久,中國提出的要求全成畫餅:各國除同意中國停付對德、奧的庚子賠款外,其它要求均遭到否決,國會對段內閣逐漸失去信任,對德宣戰案難以在國會通過。段祺瑞一意孤行,他把各省督軍召到北京來開會,會議議定,同意對德宣戰。此次會議被稱為「督軍團」。段決定用督軍團來壓迫反對對德宣戰者。
1917年5月1日,段用督軍團衝擊國務會議。
5月10日,眾議院開全院委員會審查對德宣戰案時,數千名自稱「公民團」的由陸軍部次長傅良佐根據段祺瑞的意見花錢雇來的流氓、乞丐和無業游民組成的光怪陸離的隊伍將眾議院層層包圍,他們要求當日通過參戰案,否則不許議員出院。有的議員因不肯接受他們的「傳單」,當場被打,田桐、鄒魯等十餘人被打傷。議長打電話給總統府和國務院求救,黎元洪聽了,氣憤地說:「應該由內閣負責。」
段祺瑞不得不於晚7時半乘汽車來到議場,「公民」立即閃開通道,並向段搖旗歡呼,掌聲雷動。議員們紛紛憤怒質問段祺瑞,並把段留在院內,以為自衛之計。於是形成「公民」圍困議員於院內,而議員則圍困總理於休息室的政壇奇觀。
「公民團」事件發生后,全國輿論大嘩,孫中山、唐紹儀、岑春煊、章太炎均致電黎元洪,要求嚴懲暴徒。閣員伍廷芳、谷鍾秀、張耀曾、程璧光等在閣議席上提議內閣全體辭職,段祺瑞置若罔聞。於是,閣員自行辭職。馮國璋對「公民團」包圍國會事件不滿,斥其為法律外之的行動,這是北洋派內馮氏直系軍閥第一次與段氏皖系軍閥不合作的表現。馮國璋和西南各省把督軍團內的代表撤回。5月21日,黎元洪通電各省罷免段祺瑞,中國府院之爭也越演越烈。
接著,張勳的辮子軍在6月中旬進京,和康有為又演出了一場復辟鬧劇。段祺瑞因驅逐張勳有功,以「再造共和」的功臣姿態回到了北京,黎元洪下野,馮國璋帶領1師兵力任代理大總統,直皖軍閥為爭奪權力又開始鬥法。
段祺瑞在財政總長梁啟超的協助下,國務院順利地通過了對德宣戰。所謂對德宣戰,並不是要真的出兵參戰,而是以參戰為名向日本借款。用大借外債充作軍餉,擴充實力,實行武裝統一。段祺瑞採取不以民主選舉而由地方當局指定臨時參議院議員的手段取消了國會,造成一個由他個人控制的臨時立法機關。
《美、菲華盛頓協定》簽署的消息也傳到了在上海的孫中山那裡,他對張自強的菲律賓中華革命軍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尤其疑惑的是:對方也稱「中華革命軍」,卻與自己沒有任何的關係。他很想弄清菲律賓中華革命軍的底細,孫中山1898年在日本結識了菲律賓的革命宣傳家彭西,可惜現在卻沒有了聯繫。
孫中山直覺地認為他們應該是菲律賓的華僑。但是他詢問了在自己部下的菲律賓籍華僑之後,卻又失望了:沒有人知道張自強這個人!因此他與宋慶齡商量后,決定要去菲律賓看看,也去認識一下這個打敗美國海軍的中國人。但是,國內劇烈動蕩的政局卻讓他們沒有成行。
孫中山一直在密切注視著北京「府院之爭」的演變和督軍團禍亂以及張勳復辟的表演。經過深思熟慮,他意識到了建立護法政府的必要性和緊迫性。隨著國會第二次被解散,中華民國已經名存實亡。奸賊當權,國家遭殃。他在上海偕同唐紹儀、岑春煊、海軍總長程璧光等召開重要會議,決定率領海軍南下廣州,建立護法政府,開始了護法運動。
中華革命黨討袁軍事鬥爭結束后,已停止在華僑中籌款,孫中山決定南下護法時在經濟上已經極為困難。為了進行護法鬥爭,孫中山於1917年6月19日以總理名義通告中華革命黨海外各支分部,就地恢復籌助軍餉等工作。孫中山以個人名義向德國駐上海領事及上海德國猶太人、富商哈同借款140萬元,解決南下廣州護法的燃眉之急。
7月6日,孫中山偕夫人宋慶齡率海琛、應瑞艦離滬赴粵,章太炎、朱執信、陳炯明等同行。他們於10日抵汕頭,13日,孫中山派章太炎先到廣州接洽。17日,孫中山等到達虎門,改乘江固艦抵黃埔,廣東督軍陳炳篔、省長朱慶瀾等前往江邊迎接,隨同迎接他的,還有一位長得高大英俊的年輕人——南宮平!為了方便訪問,請牢記bxwx小說網,bxwx.net,您的支持是我們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