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遵義:不可承受之重(4)

第五章 遵義:不可承受之重(4)

一個小時后,幾個男人趕著一群黑山羊與我們擦身而過。我們問他們是不是去四川。「不去,我們是貴州的,現在要回家。不過跟我們走吧,我們可以告訴你們咋走。你們去哪兒?」「黃荊。還有多遠?」「20里,天黑前你們可能趕不到那兒了。還不如和我們找個地方住一晚。」可是我們著急趕往下一個目的地敘永縣城。李明霞、萬欣和另外一個朋友———我們原來的同事蘇葳,都會趕過來與我們一起過春節。我們謝過牧羊人,他們隨後爬上一座100米高的山樑,他們的房子就在那兒,淹沒在鬱鬱蔥蔥的樹林中。他們說沿著下面的這條路一直走,再翻過一座山就到四川了。跟「里」一樣,「路」也是一個極富彈性的概念。剛開始時,人和山羊常走的緩緩而上的坡道還清晰可辨。可走著走著,身邊的小河漸漸變成從山頂流出來的一線山澗。淅淅瀝瀝的小雨像是漂浮在空氣中,在深綠色的植被上方形成水幕。我們好像身處世界上最寒冷的雨林中。「李德可能都沒走過這條路。」馬普安說。「他真有可能走過。這是真正的長征路。」愛德說。「也就你會這麼說。說實話,我們根本不知道這是不是真正的紅軍路,對吧?」馬普安說。「誰說我們不知道的?剛才那兩個人說我們走的就是紅軍走過的路。」「沒錯,那又怎麼樣?」「還有前面的牧羊人也是這麼說的。而且沒等我們問,他們就主動說了。」「好,好,我知道,我知道。但你知道當地人有時完全是一派胡言。他們只說我們想聽的話。根據我們掌握的信息,紅軍路可能還有好幾英里遠。」馬普安說。路突然轉了個直角彎,一下子陡起來,幾乎直上直下。現在的「路」簡直就是一個50米高的泥和石頭堆積而成的天梯。「四川!」愛德說。「天呀。這麼陡,我們走的肯定就是紅軍路。」馬普安說。兩條瀑布從我們路對面的山腰噴薄而出,其中一條瀑布至少高達百米,另一條比它低10米左右。天馬上就要黑了,此刻,我們的視線越過瀑布,被另一番景象所吸引———高一點的瀑布上方有一塊農田,離我們不遠。農田=人=食品和床。感謝上帝!我們來到一個大院子跟前,房子裡面燈火通明。透過開著的門扉,我們看到了火爐和一排熱水瓶。房子的主人是一個看上去30來歲的農民。我們為自己的突然造訪道歉,說我們本來要去黃荊,但天黑看不見路了,不知道晚上可不可以住在這裡……「龍壩那兒有好多房子,」他說,「你們為什麼不去住在那兒?」「但是天黑了,」愛德說,「如果我們不能住在這兒,你能不能給我們指指路?」又是那樣不經意地一揮手,讓人摸不著頭腦。「走那條路,只要10分鐘就到了。」「天太黑了,我們肯定找不著路。你能帶我們過去嗎?」沉默。馬普安打破了尷尬。「現在太晚了,」他說,「我們就在你的院子里搭帳篷吧。我們不會打擾你的。好嗎?」沉默。我們紮好營地,開始做飯。一群龍壩的年輕人正在這戶人家裡,他們不時離開主人溫暖的火爐,輪流來看我們在幹什麼。一個人還指著我們的帳篷,「下雨了,」他問,「裡面不冷嗎?」「很冷。」我們答覆。了解狀況以後,我們的朋友自顧自地匆匆回到屋子裡,搓著手驅寒。如果旅遊可以讓人心胸開闊,為什麼此時我們會對四川充滿敵對情緒呢?沒辦法,有時候單單一個人就可以影響陌生人對一個村寨、一個城鎮甚至一整個省的看法。「四川人就這樣。」李明霞是河南人,她聽完我們在四川第一晚的遭遇如是說。第二天早晨,我們從龍壩往下走了三個小時,最後終於找著了一條土路。我們在沙山村遇到一個叫趙富平的小夥子,他告訴我們,這條路1987年才開通。遇著他時,天已擦黑,而距黃荊還有幾公里遠。這條路上有一座叫「紅軍橋」的石橋,我們給它照了幾張照片。趙富平停下來跟我們聊了一會兒,他說,這座橋是原來的木橋爛掉后村民齊心協力建起來的。我們正聊著,78歲的羅澤中從橋邊的一座房子中走出來。看到有客人,他很高興。他給我們描述了自己10歲時看到紅軍下山並通過原來的木橋的情景。橋邊的這座房子是他父親蓋的,他就生於此,長於此。「進來喝杯茶。」羅澤中說。日記選摘,愛德,2003年1月30日……我們已經遇到幾個老紅軍,還有幾十個長征目擊者、嚮導等,但與他們的交談都沒有今天與羅澤中的交談給我們的印象深刻。對於其他人來說,過去的經歷與現實已經脫節。他們沒有住在原來的地方,沒有住在原來的屋子裡,或者他們的住處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和羅澤中在一起,回頭看看我們走過的路,聽他講紅軍是如何在至今猶存的路上迎面走來,穿過至今猶存的麥田,經過至今猶存的房屋。68年的時光好像在這一刻重現。我感覺從未如此地貼近歷史,它彷彿活生生地就在眼前,我可以呼吸到它的氣息。我的心靈被深深觸動……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兩個老外驚世駭俗的新長征:《兩個人的長征》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兩個老外驚世駭俗的新長征:《兩個人的長征》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五章 遵義:不可承受之重(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