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非典」來襲(1)

第十章 「非典」來襲(1)

第191~213天2003年4月24日~5月17日日記選摘,馬普安,拉汗村宿營地,2003年4月29日……愛德對孩子有著非比尋常的耐心。他就好像在執行一項神聖的使命一樣,每天都要和孩子們交談。愛德曾做過大學助教,又有一個當教授的父親。我想他一定本能地把「**」來襲教育當做解決那些複雜的發展問題的途徑,試圖藉此幫孩子們擺脫貧困。他一點也不像他的父親,但他又100%地像他的父親。我們走到紫雲西南方的布依族村莊磨安,在那兒的學校里過了一夜。老師自然是我們的同盟者。我們常常把新長征看作是一次教育行動,但對象絕不僅僅是我們自己。孩子們看到我們總是特別興奮,樂意和我們交談,我們希望,就像離開於都時的情形一樣,和他們短暫的相處能夠在他們的心靈深處留下某些有用的、長久的印記。我們夢想自己的行動能夠吸引更多的人加入進來,以更切合實際的方式將這些偏遠的地區與外面的世界聯繫起來,開闊人們的眼界,促生更高更遠的夢想。33歲的陸天榮老師開了個小鋪,是磨安僅有的兩家店鋪之一。我們在他的鋪子後面吃米飯,還有蘸著辣椒吃的煮四季豆和瓜。他的妻子一直在忙著做飯。這裡的男人,包括受過教育的,從來不向外人介紹自己的女人。「我們這兒是貴州最窮的地區。」陸天榮說。談話總是這樣開始。「這兒的農民能掙多少錢?」馬普安問。「一個四口之家一年能掙個2000塊吧,很多家庭人均也就300來塊。」「他們孩子上學需要交費嗎?」愛德問。「我教書的小學每個學期收60塊錢,只有10%的女孩子可以上學。我們去拜訪家長讓他們送女孩子上學,但他們實在太窮了。如果必須送一個孩子去上學,那肯定是男孩。」離磨安不遠的地方,我們經過一片新建的磚房。建築質量很好,風格整齊劃一,就像是城裡的房子被外星人無意中扔到了無人知道的窮鄉僻壤。我們問陸天榮這是怎麼回事。「那些房子是政府為重新安置貧困地區的人而撥款修蓋的。」「你是說他們來自比這兒還要窮的地方嗎?」馬普安問,「我想不出來,那些地方會是什麼樣子……」「紫雲有些地區每年人均收入才100元。磨安跟那些地方比可好多了。」國外的記者特別願意問我們長征沿途的貧困狀況,而我們總是說還沒有看見特別令人震驚的,衣食住的需求基本上可以滿足,每個地方都可以限量用電。年輕人不論個頭還是營養都比父輩好得多,更不用說和爺爺一輩的人比了。學校校舍通常比較新,雖然學費確實高了點,但幾乎人人都念完了初中。孩子們常充當我們的翻譯,他們都會說普通話,而他們的父輩還用當地土話交流。我們曾經遇到一些七八歲的孩子幫他們的父母打理生意,他們會算賬,能夠處理小賣部和飯館之間的現金交易。但在紫雲、望謨和貞豐的布依族地區見到的情景卻不同。磨安以外的地區根本就沒有什麼生意可以讓孩子打理,因為沒有與外界往來的路。布依族建築的特色不明顯,房子都是用現成的材料胡亂搭建起來的。可能一堵牆是磚頭砌的,另一堵是石頭壘的,轉過去又看到一堵木頭的,再過去就是竹子編的。過瞭望謨邊界,我們第一次遇到一座完全不通電的村子———別當。村裡的婦女幾乎不會說漢語。這裡沒有橋,我們必須涉水渡過每條河。前幾天晚上一直都下大雨,河水漲了許多。紫雲和望謨交界處有一條不知名的河流,惟一的淺灘也有1米深。「水流太急了,」愛德說,「算了吧。」「拿出點勇氣。」馬普安說,脫了外衣就下了河。剛邁出三步,他就狼狽地回到岸上。「這麼快的水流,你為什麼不提醒我?」他開始胡攪蠻纏。「好吧,我道歉。」愛德說。我們搭起帳篷,祈求今天晚上不要下雨。很幸運,第二天早上果然可以過河了。很多從望謨來的布依族人正背著貨物去磨安交易,他們光著腳毫不猶豫地趟過了河,我們過河時卻不停地念叨著:「……噢……嗚,他媽的……噢……」到了傍晚,愛德寧可打濕靴子和襪子,也不願再讓腳底板忍受河底碎石的蹂躪。我們已經走了六個多月,但骨子裡安逸享樂的思想仍根深蒂固。這一整天,我們只走了16公里,太陽的暴晒又加劇了我們的疲憊感。當關文村的房捨出現在黃昏的暮靄中時,我們一下癱坐在地上,希望有人能過來幫助我們。一個窮困的農民可憐我們這兩個「富有」的外國人,邀我們去他的住處———我們有生以來見過的最不同尋常的家。跟當地其他房子相比,他家的面積算比較大的,而且有一面磚壘的牆,儘管沒用泥灰加固。一個大屋被分成三個部分。前門位於房子的中央,進去后從中間部分可以看到房頂,而左右兩部分都分割成兩層,上層用於儲存糧食。這些貯藏間都是開放的,可以搭梯子上去。真正讓我們感到新奇的是左邊屋子裡的一排排長椅、一台電視和一台VCD機。這是韋萍改造的家庭影院,當天晚上就有30多個人過來看香港電影。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兩個老外驚世駭俗的新長征:《兩個人的長征》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兩個老外驚世駭俗的新長征:《兩個人的長征》
上一章下一章

第十章 「非典」來襲(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