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別尊卑貴賤的標誌
清代是距今最近的封建王朝,自1644年入關到1911年退出歷史舞台,共歷二百六十七年十位皇帝——世祖福臨、聖祖玄燁、世宗胤禛、高宗弘曆、仁宗禺頁琰、宣宗寧、文宗奕詝、穆宗載淳、德宗載湉及末代皇帝溥儀,他們在紫禁城內居住、生活,享受著凌駕於千萬人之上的特權。若干年後,封建皇帝雖已作古,但他們住過的宮殿、穿過的衣服、使用過的器物卻保存完好,作為歷史的遺迹供後人參觀。但是,當人們置身於紫禁城巍峨的宮殿,面對數以百萬計的奇珍異寶,又無不感到神秘莫測——當年的皇帝是怎樣在這紅牆黃瓦、萬戶千門裡生活的?他們怎樣穿衣、怎樣吃飯?這些身居九五之尊的皇帝與民間百姓的生活究竟有哪些不同?讓我們帶著這一系列的未知走進紫禁城,去揭秘那斑駁的歷史。清代皇室發源於東北白山黑水間,滿族的直系先人為明代女真。明萬曆十一年(1583),女真人的傑出首領愛新覺羅·努爾哈赤不屈奮起,以父、祖遺甲十三副起兵,「自中稱王」。他率領八旗子弟轉戰於白山黑水之間,歷時三十多年統一了女真各部,推動了女真社會的發展和滿族共同體的形成。萬曆四十四年(1616),在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新賓縣境內)建元稱汗,國號大金(史稱后金)。努爾哈赤死後,皇八子皇太極繼承汗位。他統一整個東北,於後金天聰十年(1636)四月,改號稱帝,建立起關東一統的大清帝國,將族名改稱「滿洲」。皇太極博覽群書,軍事上有勇有謀,政治上開拓進取,既有強烈的民族意識,又十分嚮往漢族文化。他一系列的治國之策,對以後清代制定典章制度產生了一定的影響。1644年,清軍入關,取代明帝國統治。隨著政治地位和生活環境的變化,清代皇帝的生活也在不斷地變化。吃飯、穿衣、寢居等日常生活中極為普通的事情,也被蒙上政治色彩,規範出許多制度,作為顯示皇權和區別尊卑貴賤的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