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生「避痘」的順治(2)
清初,在人口戶籍管理方面還出現了一種特殊的身份管理辦法,居民分為「熟身」與「生身」。「熟身」是指出過天花或經歷過天花的人;「生身」就是沒有出過天花或被懷疑有可能攜帶病源的人。政府規定:一旦發生疫情預報,「生身」皆不準留在城中。蒙古各部落一向被清朝視為最可依賴的力量,早在入關前,和睦蒙古已定為不可動搖的基本國策。清太宗皇太極立下規矩,每年蒙古各部落首領都要入朝覲見皇帝。即使在天花流行時期,太宗也堅持執行。清初內國史院滿文檔案記載:天聰九年(1635),蒙古科爾沁部土謝圖農濟等入盛京元旦朝賀,大汗皇太極欲親往送行,土謝圖濟農等極力勸止,說:「汗若親送,其禮我等實不敢受,況汗尚未出痘,汗住所附近有痘疾,可畏!請汗勿親送。」最後皇太極還是象徵性地率諸貝勒大臣出北門,送客人們到演武場而回。到了順治皇帝,由於畏懼天花傳染,竟然破壞祖制,不再接見「生身」身份的蒙古王公。據清初內國史院滿文檔案記載:順治三年(1646)蒙古喀爾喀杞薩克圖汗岱青哈談巴圖魯青台吉等來朝,按照慣例「本由皇上賜宴,然因有痘疹事,故迎至禮部」,設宴招待。有人統計,因為懼怕天花傳染,順治皇帝從親政第八個年頭起,竟然連續六年沒有接見前來朝見的蒙古王公。順治皇帝對天花的畏懼,超過乃父。《世祖實錄》記載,除了宮中避痘,在天花盛行時,「上避痘南苑」。更為嚴重的是,為了避痘,順治皇帝甚至會停朝。順治八年(1651)京城天花大爆發,是年十二月,順治皇帝下諭:「近日痘疹甚多,朕避處凈地。凡滿漢蒙古官民,有被冤控告者,內而赴各該衙門,外而赴各該地方官千理。此時奏告之人,概行禁止。如有違旨奏告者,按律治罪。」據史載,諭旨下發時,順治才從外地回京。此前,他一直「攜太后、皇後行獵」於遵化(今河北遵化)一帶的山中。十月出發,十二月才「迴鑾」。這是一次奇特的出宮行獵活動。皇帝行獵通常在秋天舉行,冬季行獵聞所未聞。顯然行獵不過是少年天子的一個堂皇的託詞。鑒於當時京中天花大流行,皇帝是在避痘。一代天子,竟為天花所迫,不得不將自己放逐於北方的寒山凍水之間。順治皇帝一生都在躲避天花,但命運偏偏和他開了個玩笑。順治十七年(1660)底,京城已在張燈結綵,準備迎接新春到來。這時從宮中傳出了消息,順治皇帝染上了天花。為此清廷上下做了最大的努力,最好的御醫被召到了養心殿;為了祈祝皇上平安度過大難,宮中供奉了痘神娘娘,民間傳統的為過春節所掛的春聯、已貼的門神、張掛的彩燈全部被撤下;同時諭令全國「毋炒豆、毋點燈、毋潑水」,並頒詔大赦天下。但這一切都無濟於事,順治皇帝還是被天花奪去了生命。順治死後,被埋在了生前曾避痘的遵化山中,後來這裡成了清代皇帝的重要陵寢之一,即東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