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里的味道

記憶里的味道

□小嘆家附近的一條街上的餐館飯店拆了大半,空蕩蕩的不復從前的熱鬧。十多年前剛搬到這裡,這條街上基本上沒什麼像樣的飯館,多是些小飲食鋪子,還有一個不小的菜場。基本上早餐問題都是在這條街上解決的。正念小學的我,起得早了,便有充裕的時間挑選自己喜歡的早點。最喜歡豆腐花。只有一家小鋪子賣這個東西。豆腐花裝在一個極大的保溫桶里,有客人要時老闆娘才取過碗,用扁平的類似鏟子的銅質大勺,從保溫捅里批幾勺,再從邊上的大鍋里舀一勺用茴香辣椒干煮出來的湯水,撒上各種調料笑盈盈地端到客人面前。碗是淺淺寬寬的,有清澈的湯水,嫩嫩白白的幾大朵豆花,撒上紫菜、蔥花、蝦皮和榨菜末,最後還要點上幾滴麻油。用鋁皮的淺勺送到嘴裡,香滑柔嫩,咸鮮微辣,不小心會把舌頭一道吞了。豆腐花的妙處在於不但暖肚解渴,還能消減油膩。這家還賣"四大金剛":大餅油條豆漿糍飯,還有羌餅。羌餅又分厚薄兩種,我是喜歡厚的。表面有芝麻,當中有蔥花,近乎尺半的一張圓餅,像切匹薩一般切開,論兩賣。這兩樣於我來說是絕配,可以讓一個小學生撐到吃午飯也不覺得怎麼餓。賴床的時候便沒這口福了。好在還可以買些蔥油餅或者糕團什麼的邊走邊吃。蔥油餅的香軟是不用說了。糕團也是五花八門。條頭糕是長長的一條糯米粉做的筒子里包著細細甜甜的豆沙;黃松糕又松又軟;雙樣團薄薄的糯米皮子里包著豆沙和黑芝麻兩種餡;重陽節的話還可以買到插著小旗子的赤豆糕......還有油餅、糍飯糕、糯米角、生煎饅頭、小籠包子、大餛飩、小餛飩、鍋貼和各種各樣的麵條包子。有一家街道辦的餐廳早上賣的香菇菜包很不錯。重油,裡面有香菇和香乾,很好吃。去晚了還買不到。可惜後來承包給了別人,味道就大打折扣了。初中離家不算近,放學回到家早就餓得不行了。好在學校門口也有很多吃食攤。有2毛錢一串的烤肉串,一塊錢可以買6串。很多人都吃上了癮。後來傳說那裡用的是老鼠肉云云,不過也沒見吃的人少下去。我喜歡的是一種叫不上名的油炸餅。攤主坐在油鍋後面,在一個圓而薄的模子裡面澆上調得很稀的麵糊,在當中放幾根肉絲,撒上一點鮮辣粉和一小撮蔥花。然後放到油鍋里去炸。過一會兒將模子一翻,一個餅便從裡面脫出來,再炸一會兒就可以趁熱享用了。過程和做油墩子差不多,周圍也總是圍著像我這樣的小饞嘮。麵糊裡面肯定是放了鹽和味精,鮮得很。後來學校對面開了一個蠻原始的西餅屋,咖喱餃和蝴蝶酥都很不錯。最好吃、最奢侈是鮮奶蛋糕,鬆軟的蛋糕上面裱著潔白細膩的奶油花,那純粹是用新鮮牛奶打出來的。2塊錢一塊。學校的伙食實在慘不忍睹,有時候連老師也會和我們坐在一家店裡吃面。那家麵條的確是不錯。我最喜歡的是辣肉面。肉醬肥而不膩,麵條也很筋斗。大學就是在吃吃喝喝里度過的。有時候會橫穿整個上海,只為了吃一盤辣子雞。一圈吃回來還是吃到家門口。對面的街口本來也有一家私人的小店,賣的是牛肉拉麵。上海的牛肉拉麵用的不是牛肉清湯,而是加了大量咖喱的牛肉湯。牛大碗進駐上海之前,我曉得的唯一清湯牛肉拉麵只有上海師範大學裡面的一家。面也好,能吃到"毛細"和"韭葉"。對面街口的那家的面倒是一般,得意的是那口湯。雖然也是上海式的咖喱牛肉湯,卻又比別家高明許多。湯鍋是架在店門口的,看上去一天24個小時從來就沒有斷過火。我看過裡面,有牛肉也有牛骨。也不知道這鍋湯熬了多久,反正湯麵上飄著一層融化了的脂肪沫子。一碗面,有大半碗湯。這湯口感極厚,感覺流進肚子里的不是湯水,更像是整塊香滑的牛肉。前陣子流行串燒魷魚,有一家的確實不錯。調味里看得見的只有白芝麻,好像還有孜然。才吃上癮,據說因為油膩污染環境,竟然也不讓賣了。唯一值得慶幸的是那家新疆人開的清真館子還在。有手抓羊肉、大盤雞小盤雞和饢。我只吃那裡的羊肉串。羊肉挺肥,用炭火烤著吱吱作響。維族小伙喜歡邊哼小曲邊烤,不緊不慢得往上撒孜然和辣椒面。有人等得不耐煩了,他竟然還會用上海話說馬上就好。那羊肉的確好吃,調味只是點綴,每天很快就賣完了。再逛出來看見肯德基和麥當勞便覺得索然無味。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色相集之私人味覺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色相集之私人味覺
上一章下一章

記憶里的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