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狄普斯情結批判二(1)
當我們面對各種心理現象個案或者面對自己的心理體驗時,我們都能發現,弗洛伊德關於「本我」、「自我」、「超我」三合一的人格結構模式有著相當的真理。這不是抽象的邏輯演繹,而是生動具體的心理事實。只要我們能夠超越多少年來說得幾乎陳舊而麻木的概念,透過語言文字直接進入風雲變幻般生動的心理世界,就不僅能夠重新發現弗洛伊德曾經做出的發現,而且可能有新的補充。我們首先會發現,「本我」確實存在著。它當然不是以這個簡單的辭彙存在著,而是以每個人的各種生物本能性的衝動表現出來。飢、渴、暖的要求,性的要求都真實不虛地存在著,一目了然的事實是,這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本能。我們用自省的目光稍稍審視一下,就知道這些本能的需要與衝動總是作為生命的本質部分存在著。當它得以滿足時,便不聲不響,安安靜靜。稍有不滿足時,就在身心內部隱隱騷動。如果受到極度壓抑,它就會強烈起伏騷動,直到理智充分意識並滿足它為止。只要人活著,這些活生生的本能與衝動就都存在著,我們只是把它籠統稱之為「本我」而已。接著我們也便發現,「自我」也是存在的。當我們用「我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和自己時,當我們以一個有意識的個體面對世界時,當我們仔細探究和體驗我們對「自我」的意識時,便能夠既確切又十分混沌朦朧地覺出那個「自我」的存在。這依然很難用一個辭彙簡單代表,只是姑妄用「自我」二字而已。我們的全部思想、行為都是這個「自我」在指揮實施,我們就是用「自我」的眼睛在看世界,用「自我」的耳朵在聽世界,用「自我」的思想在思想世界,用「自我」的態度在對待世界,用「自我」的所有感覺在感覺世界。「自我」既存在於我們的目光里,也存在於我們的大腦里,還存在於我們周身身體的感覺里。這個「自我」大概是人類的哲學、心理學永遠難以窮盡的概念。而且,我們也常常能夠感到它和「本我」的聯繫。無論是饑渴,還是性的衝動,冷暖的要求,在生命中一旦湧起,就會懵懵懂懂覺出那就是「我」的要求。為了滿足這些要求,「我」便會想方設法地採取行動。進一步細細體驗,那個對世界帶有很大觀察性質、思想性質的「自我」與饑渴性的本能衝動似乎又有分別。就好像人有時候會拍拍肚皮說:「這下你吃飽了吧?」大腦和肚子似乎是兩個人。和「本我」既相連又有分別的「自我」此時就在參與對俄狄普斯情結的批判;顯然,我們那些有關飢、渴、暖、性的本能衝動並不一定直接參与了這個研究。再接著,我們也便發現,「超我」確實也是一個真實不虛的心理存在。最淺顯地看,每個人頭腦里都有一堆關於世界的道德、倫理、秩序的規定與條文。更深入地體察,就知道我們心中潛藏著比明顯的規定、條文大得多的自我規範力量。那是在做每一件事時都不由自主地影響和制約你的力量;常常在你不假思索時已經表現出來。它使得你在做某些事情時顯得猶豫、矛盾、愧疚、痛苦、不安、恐懼、憂慮、焦灼、怯懦,它無時無刻不在規範著你,你的「自我」在大多數情況下可能並不自覺,卻已經受到了規範。只要認真想一下就會明白,我們在這個世界上做很多事情不是暢行無阻的,不僅在外部世界不能暢行無阻,在自身內部也同樣不能暢行無阻,正是這個暫且可以叫做「超我」的力量在支配著我們。人格與心理是一個巨大而複雜的存在,人類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對它做不同的結構描述,甚至把它劃分成許許多多的方面。在這裡,一切模式的建立在於儘可能簡捷而準確地符合心理事實,並有助於研究心理運動的規律。就這個意義上講,我們承認弗洛伊德關於人格結構的三合一理論是有道理的。我們接著就會發現,在活生生的心理活動中,那個可以稱之為「自我」的力量,作為「本我」與客觀世界的中介,經常與「本我」發生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