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豆麵館之江湖/木木、灣景
木木:最近我被拉去參加了一次網友聚會,那天去的人我都只是從網上知道一個ID,其他的一無所知。大家見面時頗像江湖各派的集會,互相叫著網名——因為真名多半互不知道,也沒想著要問,突然之間每個人的身份都模糊掉,只剩一個ID被抽離出來,象是在另一個空間。我坐在那些ID中間,想到了一個詞——江湖。網路總給我一些江湖之感,潛存在日常生活之下,營造了另一個空間,ID們在這裡生活,遵守日常生活之外的規則,恣情任性,每天有人在這裡激情迸發,尋求揚名網路,每天有人在這裡平淡告別,說終於厭倦,像極了江湖。灣景:好象是這樣,我們平時所說的江湖其實更多是一個想象。人們對江湖的嚮往也就是渴望擺脫現實世界束縛、渴望擁有更多自由空間的一種內心衝動。人們通過對江湖的嚮往可以平衡或者釋放因為現實中的僵化和刻板所造成的壓抑。這可能也是金庸的小說往往選擇朝代更迭、綱常鬆弛的年代作為江湖興盛的時代背景的原因。有趣的是,最近有社會學家稱中國當代社會也存在江湖化(社會的西西里化)的傾向,呼籲引起注意。他指的這個江湖化其實是說在官方的、公開的宣傳口徑之外存在一個大家彼此心照不宣的遊戲規則。木木:其實,從莊子說兩條魚與其在乾涸有小河裡「相濡以沫,莫若相忘於江湖」起,從《史記》中寫下《遊俠列傳》和《刺客列傳》、《魏公子列傳》起,江湖就不再是一個實體的概念,而是一個沒有邊界的超拔出日常瑣碎之上的詩化的世界,它的含義無比豐滿,涵含了人生的一切,生死,愛恨,功名,隱退,正義,邪惡,它比人生更廣大,但在現實的糾纏里,我們遵循了另一套規則—比如長久影響著我們的入世儒道。曾經有一位倫敦大學的漢學家說,中國人不需要宗教是因為我們有儒家的思想,儒道里的道德規範全然滿足了中國人的需要。人們心甘情願遵守無數的規則,詩意的夢想安放給江湖。灣景:的確,人們需要江湖是因為它超越了人們在現實中的種種困境,比如江湖中的激情和厭倦就是人們在物慾橫流的現實社會中需要反覆面對的兩個命題。金庸小說中的主人公往往被處理成功成名就悄然隱退,這其實寄託了現代人的一種崇高理想。因為在現實中,大多數人無法擺脫**的誘惑,真正的「退出江湖」是難以實現的。這時候,江湖不再是一個社會群體的概念,而成為一個人內心的寫照,就象《東邪西毒》里歐陽鋒說的,人就是江湖,無路可退的。木木:所以啊,中國社會在長久的時間裡,孔子給了人們一個君子的理想,江湖給了人們一個俠客的夢。俠客們生存於江湖,超越了古老的禮教和平凡的生活,俠骨柔情,慷慨赴死,這樣的境界成為無數人的理想,從陶潛的「撫劍獨行游」,到鮑照的「負劍遠行游」,到北大的陳平原教授的《千古文人俠客夢》,到張藝謀在拍完英雄后回答記者的提問時說的「我最高的生活理想就是仗劍走天下」,好像沒有哪個民族對江湖寄予這麼多的詩意和情感。可能我們的生活總是在君子和俠客之間掙扎徘徊吧。灣景:君子存在於現實,需要受儒家各種道德規範和禮儀的約束,俠客存在於想象,可以「一簫一劍平生意,負盡狂名十五年」。君子和俠客其實就是一個現代人精神中分裂的兩個極端。就象所謂的BOBO族,白天在寫字樓里是馴服的布爾喬亞,是君子;晚上在酒吧在網上搖身一變就成了狂野的波斯米亞,是俠客。木木:我在《中國人的精神》一書中看到辜鴻鳴說,中國人一直保有著孩子的純真,過的是與西方完全不同的「心靈的生活」,或者正是這樣的特質使中國的武俠小說源遠流長,生死愛恨,劍膽琴心被無限詩化,成為成年人的童話。如果有選擇的機會,你是願意做君子還是做俠客呢?灣景:每個人的生活目標不同吧,如果有知己相伴,我更願意做一個俠客,遠離塵囂,歸隱天邊;但是,我們大家現在過的都是君子的生活,遵守君子的社會標準。你呢?如果有人願意和你一起居江湖之遠,你願意拋下所有和他一起實踐你的俠客夢嗎?對不起,有點離題了,我們下次再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