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我們在路上,我們眺望故鄉/嚴平
——一個三峽人用萊卡鏡頭為自己的情緒和故土作最後的見證嚴平,光明書架總策劃,1961年生,中國文化書院導師。北京大學哲學博士。其策劃操作的《世界文明史》(11卷)、《西學基本經典》(100種)和《生存手冊》等圖書已成為書業標誌性產品。緣起離2003年春節還有20天,我突發奇想,到三峽走走。三峽,我回憶了一下,來回走過8次,算是很熟悉了。現在想來,真是很陌生,很多景點我都未去過。我也算是一個三峽人了,現在大水要徹底改變她的面貌,很多地方要淹,很多人要走,很多兒時的記憶也將隨大壩的蓄水永沉江底。2003年1月21日至29日,我開車遍行三峽沿江的幾個城市,一路看、拍、感受,一路尋找我對老城的印象。拍片3000多張,但只有極少的一部分再現了我少年時路過這些城的印象。大多數都變成了對那些觸目驚心的場景的記錄。我說的場景是我在別處也可能你在別處絕對見不到的。我只希望我是一名目擊者,出一本類似我一直想推出的書:《咔嚓!合眾社報道世界》(FLASH!COVERTHEWORLD)。後來回到北京,照片衝出來了。天天看著照片,或者說,天天面對著照片上的情景,照片上的人,照片上的江,寢食不安起來。後來,我想我得說點什麼了。後來,覺得缺了點什麼,又去了一趟三峽,重點去了巴東,我闊別了二十年的老家。一前一後,共拍了6000多張底片。這些底片,連同零星的文字,我想,也許能夠說明一些東西。平生我一直想做兩件事:一是像卡帕或布列松那樣為歷史記錄下一些東西;二是講故事,動聽而又完整,卻不失其真實。這兩點是我所能想象到的最高境界。但是我不能夠。講故事我口吃,作記者我又不在場。所以,我只能用殘缺不全的圖片、殘缺不全的文字連同殘缺不全的記憶構成一幅殘缺不全的三峽。殘缺不全的三峽已經存在於很多人的心裡。關於我一個人的江,一個人的城。祖籍湖北巴東,生於重慶井口,7歲時隨父母移居長壽縣的黃桷岩,一個離縣城很遠,到現在還只有土路的地方。我在那個地方的農村小學讀了四年書,在廠里的子弟中學讀了兩年,然後又從很偏僻的離縣城20多公里的地方轉到縣城讀高中。那時候唯一的愛好是看小說,釣魚。我記得每個周末都出去,一般要走4個小時的路,到一個叫文興水庫的地方。我生長在一個軍人家庭,自小孤僻,常一個人到長江的支流龍溪河邊,望著江水發獃。後來讀長壽第二中學,仍禁閉心靈,過著與世隔絕般的生活,只不過仍得要受著父親的高壓和同學的欺侮。那時候總感覺有很多委屈需要傾訴,長壽新橋下的江邊就是很好的地方。當船過掀起浪頭,我也把我的心宣洩出來。我時常想象著自己就是海明威筆下的老人,或傑克·倫敦筆下的流浪者和他漂泊的獨木舟,有時候又幻想著自己是聶魯達詩集里的流亡者:「經過漫漫黑夜,嘗遍各種生活/從淚滴到紙張,從一種服裝到另一種服裝/我在那些受壓迫的日子裡流亡/避開警察的追蹤/在透明的夜,在寂寞的繁星下/我走過許多城市,森林,農莊,港口……從崎嶇的道路和黑暗中,我一無所知地被帶到了/那光亮的門口,那屬於我的/小小的星形的標記/那豺狼還沒有吞沒的/在樹林里的一小塊麵包皮。」1986年的夏天,一個固執的青年在偏僻的小廠做了8年電工,並且在與父親爭執多年之後,背一個挎包,隻身離開家鄉,在湘潭3年,武漢1年,最後移居北京。現在屈指一算,也有17年了。北京,無論她熱情還是冷漠,我幾乎都要將她認作家鄉了。直到最近,直到水要淹沒我曾經住過的城,我才猛然驚醒,才想,我該去看看了。六月,我的城將永沉水底。而我滔滔的江,我的像戀人一樣向我喋喋不休的江,將成為一汪平靜的湖,不再向我耳語。因為此,才有了這本書,和書中以一個人的眼光重新見到的城市。關於家園有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個老人在路燈下找東西。一個過路的人問他,說你能肯定你的東西是在這個地方丟的嗎。那個老人說,不能,但這裡是我唯一能看得見的地方,因為這裡有光。由於這段故事,我開始學習哲學。15年前讀到諾瓦利斯(Novalis)的一句話,當時這句話對我的影響有如電擊:DiePhilosophieisteigentlicheHeimwehtriebüberallzuHausenzusein.(哲學原本就是懷著一種鄉愁的衝動去尋找家園。)這便是哲人所說的懷鄉病(Nostalgie),懷鄉意識。我們一生忙碌,不停地吸取知識的養料,只是為了「尋找家園」,為了「使自己處於家中」。在家中,有真理,有善、友誼和幸福。但若不在家中呢?但若你到此地,見不到你的家呢?而且永遠也見不到你的家呢?水仍在流。這次,家真的不再有了。家在新城,在一個我們陌生得不能再陌生的地方。巴東三日我的記憶時斷時續。聽父親說,他小時從野三關走到縣城考學校,未考上便在半路上被抓丁抓走了。加入國民黨,又加入**,這期間的過程他從未說起過。我和弟弟私下猜測,說父親要不是被俘,就是投誠,但被俘的可能性更大。父親為人粗放,但又極其謹慎,這種矛盾人格加上其富農成份使他一輩子平平安安,我記得最清楚的是他的級別:在部隊時二顆星,副連級,轉業到地方的二十幾年一直是一個車間主任,科級。我父親好酒,喝完后就紅著眼揍我們兄弟倆。我小時喝醪糟就醉,但18歲那年,我跟我父親第一次回老家,查出我的家譜,我是世字輩,應叫嚴世平。此外還有一個重大收穫,知道了我爺爺是開酒坊的。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喝酒成了我每天必備的功課。其實,我心裡很清楚,並非我爺爺,而是我自己單身漢的日子過得太久了的緣故。一個三峽人和他的夢本是巴人的城,峽區人的城,現在卻變成了一個人的城,一個空城。我環顧左右,裡面鬼影幢幢,渾濁的江水正漫過它的頭頂。25年前,我18歲,未知家世,也從未到過此地,只把自己當成路人,當成詩人筆下印度王子的出遊,為了多領悟一點人生。沒想到25年後的今天,我又行進在三峽的路上。這次不是尋訪,不是探幽。當峽區大多數人正歡天喜地進入新居的時候,我還在路上。而我的心,我的存照,將成為這個城最後的守護,儘管它抵擋不住即將到達135米水位線的緩緩上升的江水。我已計劃好再去三峽。但下一次,我不是去看三峽,是去看一個新的水庫,新的湖,時間定在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