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教(2)

儒教(2)

自然災害如水災、旱災或地震,一般被認為是上天對統治者的無德或對造反借口表示不悅而降下的不祥之兆,因為這些都會動搖儒教的最高目標——秩序與和諧。

自然界被視為人類社會的榜樣,兩者都在井井有條的法則支配之下運轉。

自然界養育人類,對人類不存敵意,它比人類的創造物更加宏偉,它應該得到更多讚揚,人類應該調整自己去適應它而不是試圖征服它。

但是,正如孔子所講的

「天不語」,天僅僅給我們展示秩序與和諧供仿效。偶爾提到作為超出人類之上的非人類力量的天,這是儒教學說中偏離人類世俗社會最遠的內容。

當弟子們問到超人世界或死後生活時,孔子只說,我們在理解和處理人類事務方面要做的事情太多了,不要為其他事情勞神。

雖然孔子未曾明說,但他確認了被錯誤稱為

「祖宗崇拜」的東西。民間宗教敬祖宗是想要祖宗提供幫助,正規儒教只不過把對年長者的尊敬擴大到已經死去的人,把他們當成模範,在家中一個小小的神龕前進行定期祭拜來保持對先人的清晰記憶。

父親死後,長子要負起主持喪禮的責任;這樣代代相傳,保持家世連續不斷,從而保證家族的延續。

孟子在強調這一點時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裡他指的是男性後代,因為婦女婚後要離開父母家而成為丈夫家的成員。

這樣一種觀念仍困擾著當前中國為降低出生率所做的努力,因為它明顯有利於兒子,可能會使女孩的父母保持再生一個男孩的努力。

公元12世紀,孔子和孟子逝世一千多年後,儒教哲學家朱熹(1130~1200)進一步思索了宇宙本質問題,他認識到抽象原理(與柏拉圖的很相似)和最高終極或普遍宇宙力的作用。

從朱熹開始,可以說進入了新儒教時代。新儒教也強調自我修養和人人可成聖賢的目標。

與此前的經典儒教一樣,新儒教也傳到了朝鮮、越南和日本,成為那裡特別是知識分子的主導哲學。

中國雲南省的一座孔廟,這是一幅現代照片,但建築物的風格是古代的。

(RMurphey)由於儒教從未制定過祭司職務體系或固定的祭禮程式,一些分析家認為它不是宗教,儘管這一理由在較小程度上也適用於印度教、佛教和伊斯蘭教。

虔誠的儒教信徒在中國和越南的幾乎每個城鎮、朝鮮的很多地方和日本的某些地方都修建了孔廟。

這些孔廟由叫做祭司的人照管,他們也主持通常為紀念祖先或當地過去名流而舉行的禮拜儀式。

在山東省孔子故鄉的大孔廟,也舉行紀念孔聖人本人的類似儀式。儒教在漢王朝成為實際上的國教后,中國皇帝每年都要在帝都主持儀式,懇求上天賜予豐收,祈禱天降順雨,終止洪水、時疫或內亂;或祭祀皇室祖先。

皇帝有時也下罪己詔,真誠或假意承認自己為無德之君,以求感動上蒼恢復繁榮或已被破壞的社會和諧。

這樣做的根據是儒教的一個訓導,即如果事情搞糟了,那一定是

「上邊的人」的壞榜樣或缺少德政所造成。有些分析家把現代日本、朝鮮、中國香港、新加坡以及較近期的大陸中國的高速經濟增長率歸功於它們共同的儒教傳統所強調的集體努力、勤奮工作、教育和個人為集體——家庭、工作單位或甚至國家——的利益做貢獻。

這樣的分析並不符合這些社會的情況和成就,因為它同樣有助於解釋中華帝國何以成功地存在如此長的時間。

總的說來,儒教在提供給個人的自我發展或修養、因而也就是在個人成就方面的空間,與個人服從家庭和社會利益這兩者之間,取得了很有意思的平衡。

個人主義和自由是美國人心目中最基本的、積極的價值,但在東亞人那裡,它們的基本內涵卻是自私和沒規矩(美國人的說法可能是

「Dontfencemein」)。自私和沒規矩的結果則是可能使所有人受難的混亂和無政府狀態。

每個社會在個人自由與保護集體利益及用規則維護秩序這兩者之間達到各自標準的平衡;儒教之所以能存在至今,是因為它成了人類歷史長河中也許最成功的一個社會所遵循的教義。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亞洲史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亞洲史
上一章下一章

儒教(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