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氏養敵抓權取位始末時間表
1908年:袁49歲,被攝政王載灃開缺回籍,幾遭不測。1911年:袁52歲,應詔回京,東山再起。·10月10日,武昌起義。·10月14日,詔授袁湖廣總督,赴武漢節制各軍,袁氏稱疾不就。·10月18日,詔促袁就道。·10月20日,袁要求:開國會,組責任內閣,解黨禁,寬容起事黨人,總攬全國兵權,寬與軍費。·10月25日,袁奏派馮國璋、段祺瑞領第一、二軍赴武漢前線。·10月27日,詔授袁欽差大臣,節制陸海各軍;隆裕太后撥內帑百萬兩濟武漢軍事;清軍擊敗民軍於漢口。·10月29日,袁致書黎元洪,首提和議。·10月30日,袁自彰德南下。·11月1日,詔授袁內閣總理大臣;袁辭,詔優勉。·11月4日,詔准袁令前敵各路清軍停進。·11月7日,第六鎮統制、同盟會會員吳祿貞被刺,袁軍無後顧之憂。·11月8日,黎元洪復袁書,勸其附義,並允推為總統。·11月13日,袁抵北京,詔令近畿各軍,悉受節制。·11月15日,袁授意剛出獄之汪兆銘與楊度等在北京組建"國事共濟會",提倡與革命軍議和。·11月16日,袁內閣正式成立,軍政大權獨攬。·11月27日,清軍攻佔漢陽,民軍死傷3000人。馮國璋擬乘勝渡江攻武昌;袁親撥長途電話止之。·11月29日,袁電武昌答應停戰;汪兆銘承袁父子之意,自北京密函武昌,主南北聯合,清帝退位,舉袁為總統,武昌軍政府表示同意。·12月1日,武漢停戰。·12月2日,江浙聯軍克南京,清軍守將、袁之嫡系舊屬張勳,連電內閣乞援,袁置之不理;各省代表議決,袁如反正,即公舉為臨時大總統。·12月5日,攝政王載灃被迫引咎退位。·12月7日,袁派唐紹儀為和談代表去武漢與民軍議和,暗示贊成共和。·12月9日,袁令全國停戰15日,后延長;黃興回復汪電:袁如反正,舉為總統。·12月15日,各省代表於南京議選總統未果,虛位以待袁倒戈。·12月18日,袁派全權代表唐紹儀與民軍代表伍廷芳會晤於上海。·12月20日,袁內調馮國璋返北京,代替良弼出任禁衛軍統領;唐紹儀承袁意旨提議:先達成和議,再由國民大會決定國體。·12月21日,孫文抵香港,胡漢民勸其留粵,孫未允。·12月25日,孫文抵上海,大受革命群眾歡迎。·12月28日,隆裕太后從袁諫,下懿旨召集國會,決定國體。·12月29日,各省都督代表會集會南京,選孫文為臨時大總統;孫隨即電袁,暫代臨時大總統,隨時讓位。1912年:袁53歲。·1月1日,孫文於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誓言至清帝退位即解職。·1月2日,袁不承認南京政府,斥唐紹儀越權,准其辭職,暫留上海;孫再電袁:雖暫代,然虛位以待;清軍將領馮國璋等護君憲主戰;袁請辭,詔撥黃金八萬錠,詔飭親貴捐銀行存款,估計有四千萬元;袁入朝以民軍優待皇室及旗民等條件密示奕劻,促主和議。·1月3日,灤州起義失敗,三將皆殉。·1月14日,袁密電詢:孫肯讓袁,有何把握?孫再肯定讓賢。·1月16日,同盟會刺客三人,刺袁未中,三人皆殉,袁從此不入朝;袁密奏太后:早順輿情,贊成共和,以免乘輿出狩。·1月17日,清廷御前會議。青年宗社黨主戰。太后諭:"我何嘗要共和?都是奕劻同袁世凱說,革命黨太厲害,我們沒有槍炮,沒有軍餉,萬不能打仗……勝了固然好,要是打敗了,連優待條件都沒有,豈不是要亡國么?"(見溥偉著《清室讓國始末記》)·1月22日,清駐外各使館電請清帝退位。·1月26日,革命黨人彭家珍炸殺宗社黨激進首領良弼,北京大震,王公逃亡;太后懇袁保其母子性命;段祺瑞等清將領50人聯名通電,請清帝退位。·1月28日,臨時參議院於南京成立,到17省代表38人。·2月12日,宣統皇帝溥儀下詔退位,歷時268年的清朝,至此正式結束。退位詔為張謇所擬,末段"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之句,為袁所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