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整頓受挫(2)
呼拉圈熱來得快,去得也快。到1959年夏,許多城市的垃圾場上都堆滿了丟棄的呼拉圈。但不管怎樣,從這種狂熱完全可以看出,美國群眾文化生活中即使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對世界其他地方都會有多麼巨大的影響。在歐洲,英法外交部都把蘇伊士災難歸罪於杜勒斯;在華盛頓,艾森豪威爾政府里也有人贊同這種意見。不過,面臨著蘇伊士事件后的中東局勢,關於華盛頓下一步該怎麼辦的問題,大家的意見並無分歧。依據冷戰信條,世界上每一塊值得爭奪的地方,都必須要麼歸共產主義所有,要麼歸自由世界所有。謝爾曼?亞當斯1961年寫道:英法兩國企圖以武力解決蘇伊士運河爭端遭受失敗,這使兩國在中東的威信和政治勢力暫時大受挫折……據總統說,除非美國決意去填補真空,並且向全世界明白宣布此一意圖,否則蘇聯人必將插足中東,從而使我們陷於難以忍受的境地。總統對國會領袖說:「我就根本不相信,我們可以讓中東處於真空狀態。」他在國會兩院聯席會議上要求授權在那裡使用美**隊,「以確保和維護為防禦國際**所控制的任何國家的公開武裝侵略而要求獲得這種援助的國家……的領土完整、政治完整和政治獨立。」這就是艾森豪威爾主義。和羅斯福於1940~1941年進行的不宣而戰的戰爭一樣,和杜魯門總統不得國會同意而做出的出兵朝鮮的決定以及1955年的台灣決議一樣,這個主義是朝著授權總統可以在任何地方使用美**隊的道路上又邁開了一大步。亞當斯指出了艾森豪威爾主義中的一個缺點。他寫道:「美國要想遏止**在國外擴張的任何企圖都會遇到一個困難,那就是如何設法證明以民族主義的鬥爭形式出現的內部動亂確實是由莫斯科指揮的。」支持艾森豪威爾主義的決議在眾議院順利通過,但在參議院卻遇上了麻煩。像在為台灣決議進行辯論時一樣,持反對態度的參議員內部意見很不一致。有些人認為,白宮是要國會分擔原應由行政部門做出決定的責任;另一部分人則認為,艾森豪威爾是想獲得發動戰爭的權力。喬治亞州的理查德?拉塞爾和阿肯色州的富布賴特兩人特別感到擔心。拉塞爾對杜勒斯說:「這是想要我們買豬不過目,不顧後果地承擔義務。」杜勒斯卻回答說,這是個是否忠誠的問題。他還對拉塞爾說:「如果我們對什麼事都卡得太死,如果國會不願意信任總統……我們就無法打贏這一仗。」但是,這一仗在哪裡打呢?英法兩國已經放下武器,中東僅有的危險之處就只剩下阿拉伯人和以色列在加沙地帶和亞喀巴灣問題上的爭端了。經過兩個月的辯論,參院以72票對19票通過了那一決議。後來亞當斯寫道:「下一年,在約旦、敘利亞、黎巴嫩,發生了一連串爆炸**件,全都直接或間接地涉及應用艾森豪威爾主義的問題。」事實上,這個主義對於這些事件都是不適用的。約旦事件是典型中東式的:反以色列的阿拉伯人大鬧安曼,迫使年輕國王海珊的首相辭職。海珊於是求助於艾森豪威爾,聲稱危機的發生「要由國際共產主義及其追隨者負責」。杜勒斯同意這種說法,總統便派出第六艦隊在東地中海來一次發炮示威。海珊在大炮的庇護下選出一個忠於他的政府。鬧事的人散去,新首相沒有倒台。誰也看不出,如果沒有那示威的軍艦,結果會有什麼兩樣。接著,便發生了敘利亞事件,這事件頗帶有滑稽歌劇的味道。杜勒斯急於想在大馬士革顯示一下力量,可是敘利亞人根本不吃那一套。敘利亞政府傾向蘇聯,反對派的成員是一些反美軍官,他們又都希望互不相擾。沙烏地阿拉伯的國王沙特明確告訴艾森豪威爾,這裡的長期不和跟意識形態毫無關係,沒有一個真正的阿拉伯人會成為**。總統回答說,這話他過去也聽人說過,戴高樂就曾說過「沒有一個真正的法國人會成為**」。「很顯然,騷動是**煽動起來的,」亞當斯寫道,「不過和約旦的情形不同,敘利亞政府對西方國家的任何援助都不感興趣,因而在這裡艾森豪威爾不可能有多大作為。這是艾森豪威爾主義存在著弱點的一個例證。」1958年7月14日清晨,華盛頓一覺醒來,得知中東的周期性痙攣症又發作了。頭一天夜裡,伊拉克親納賽爾的阿拉伯民族主義者佔領了巴格達電台、郵局、電報局和底格里斯河上的橋樑。他們打進王宮,殺死了國王和王儲。努里?賽義德首相化裝成女人偷偷逃跑,但也被捉住殺掉。這樣一來,杜勒斯的巴格達條約剛簽訂不過半年,它的中心支柱便徹底垮台了杜勒斯援引艾森豪威爾主義,曾向條約成員國保證:美國將用一支「巨大的機動兵力」保護它們免遭顛覆。巴格達政變發生后,這個同盟少了一個伊拉克,另行組成中央條約組織,總部設在土耳其的安卡拉。——譯者。這情況也使黎巴嫩總統卡米爾?夏蒙大為驚恐。不久前,夏蒙還曾控告阿拉伯**人大量滲入了他的政府。聯合國秘書長哈馬舍爾德為此曾親自領導一個觀察小組作過調查,小組沒有發現任何足以證明夏蒙疑慮的證據。如今,他深信自己是納賽爾要搞掉的第二個對象,於是正式要求美國派兵到貝魯特。艾森豪威爾同意了。這是30年代孤立主義的大倒個,走向干涉主義的極端。不管怎樣想入非非,都不能說美國的安全受到了威脅。在第六艦隊的70艘軍艦和420架戰鬥機的掩護下,9000名美國海軍陸戰隊士兵在黎巴嫩登陸,這是和平時期美國武裝力量最大的一次集結。接著,總統發表聲明,解釋說:「這些軍隊的任務是保護美國人的生命,因為在黎巴嫩共有約2500個美國人。」可是,實際並沒有任何跡象說明美國人(甚至黎巴嫩人也一樣)是處在危險之中。而且,總統這樣提出問題,事實上等於承認這與艾森豪威爾主義是不相干的。杜勒斯力圖使國會領袖們相信這與艾森豪威爾主義有關。這位國務卿告誡說,如果美國不按照夏蒙的請求採取行動,「我們的威信就會喪盡,也沒有誰再會相信我們的話了——永遠沒有。只有我們先到達那裡,**的干涉才可能避免。」他又說,如果不採取行動,自由世界不僅會失去中東地區和自由世界在那裡的近3/4的石油資源,而且還會失掉非洲和非**統治的亞洲,這一段話後來被冷戰專家們一再引用,以證明在任何一次國際危機中,使用武力都是完全正當的,包括越南問題在內。艾森豪威爾在1954年,曾加以抵制。這一次,進行抵制的卻是國會的領袖們了。他們毫不含糊地表明,他們對於在黎巴嫩的行動不願分擔任何責任。艾森豪威爾主義事實上到此已壽終正寢。四個月後,夏蒙倒台,換上了中立主義的總統和總理,在他們的要求下,美國海軍陸戰隊隨即撤走。這個事件,亞當斯最後論斷說:「對艾森豪威爾說來是使他灰心和不快的。」這件事所包含的深刻意義在當時是看不太清楚的。總統曾警告參眾兩院說,他有可能事先不經國會討論就在中東冒開戰的風險。他說:「在那種情況下,如果一定要對行動方針進行公開辯論,那採取這種行動本身便會喪失意義。」——這是進一步批准擴大總統開戰權力的先例。在地球的另一邊進行炮艦外交對美國來說還是新鮮事兒。這使人聯想到彷彿帝國又出現了,而這正是如《歐洲市場上的美國》的作者賴納?黑爾曼和《美國的挑戰》的作者塞爾旺?施賴貝爾一類的歐洲人自信已看到在他們西邊的地平線上正慢慢出現的東西。大戰前,在歐洲人的心目中,美國是一個富裕的、喜歡自吹的國家,每一個美國人都看上去像賈萊?古柏和琴逑?羅傑斯,他們的孩子也都像米基?魯尼和安?拉瑟福德這些都是當時美國著名的電影明星。——譯者。那個美國是理想主義的、天真純潔的,是全世界無限嚮往和人們私心竊慕的地方。除了在遇到自然災害時,美國人總是以大施主的面貌出現外,他們在世界事務中幾乎就不起什麼作用。如今,美國人遍布全世界。第四點計劃、非洲經濟委員會和各種技術援助計劃派出的人員已遍及亞洲和非洲各地。國會已經批准對不發達國家的發展貸款基金、富布賴特獎學金計劃以及同不在富布賴特計劃之內的42個國家交換留學生的史密斯?蒙特計劃。到國外旅行的美國人每年增長12%;50年代後期,到遙遠的國土去旅遊的美國人在200萬以上,他們一年花掉20億以上的美元。這些錢並不一定都花得很明智、很漂亮。如果說有一個歐洲人和丘吉爾一樣說,「我喜歡這些美國人,他們都是那麼慷慨大方」,就有不止一個歐洲人會和讓?保羅?薩特一樣表示輕蔑地說:「那些美國人從來不懂得什麼叫存在主義。」歐洲大陸和亞洲比較古老的文化的維護者對美國化的蔓延都深感是一種威脅。他們對美國青少年文化,特別是音樂,對全世界青年產生的誘惑感到驚惶不安。爵士音樂幾乎在世界各地都可以聽到。年輕的泰國國王那時正在為百老匯的一出歌舞劇《拉洋片》寫歌詞;柬埔寨國王則在自學吹奏火辣辣的薩克斯管。再就是美國的無酒精飲料。在曼谷,泰國總理是可口可樂的代銷商,警察局長是百事可樂的代銷商;艾德萊?史蒂文森稱他們之間的競爭是「冰冷的冷戰」。不論在泰國或其他國家,可口可樂總居於領先地位。它所到之處真已是永無落日。在國外,可口可樂每天的消費量達500億瓶,足夠使一艘輕巡洋艦漂浮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