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將軍可以休矣(9)
這是一篇非同尋常的演說,但是贊成美蘇之間進行軍備競賽的各種勢力實在過分強大。
蘇美兩國儘管有許多不同之處,實質上都是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國。到了1966年,美國軍事-工業集團的規模,及其對國會撥款的依賴程度,都令人大吃一驚。
在那一年,波音飛機公司和通用動力公司向政府出售全部產品的65%,雷錫昂飛機公司出售70%,洛克希德飛機公司出售81%,共和飛機公司則是100%。
六年後,加爾布雷思在《新工業國》一書中告誡讀者說,只舉一個例子,如某一公司能夠製作某種新一代的戰鬥機,它便處於一種可以左右這種飛機的設計和裝備的十分有利的地位。
進而對於這種飛機適宜擔任何種任務,需要製作多少,如何部署,而且,不言而喻,這飛機應該用來對付哪一種敵人,該公司都可以有一定的發言權。」1960年的總統選舉,形成一場典型的二人決鬥。
兩個候選人都屬於搖滾舞音樂的一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都是年輕的海軍軍官,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幾個月內進入政界,而且都不過四十多歲,精力旺盛。
理查德?尼克松從一開始,還在1960年的1月時,就認為即將到來的這場競選將是美國大選史中最為勢均力敵的。
結果也確是如此;不過,當時關於這次選舉所作種種預言,後來證明正確的,幾乎也就只此而已。
當時的美國已不是1952年德懷特?艾森豪威爾和艾德萊?史蒂文森到處發表競選演說時的美國,更不同於在那之前兩年進入朝鮮戰爭時的美國。
到1960年,向新開發的郊區移居的活動正處高潮。國家較前更為富足。
新的人口普查表明,華盛頓已成為第一個黑人占多數的美國城市——由1950年35%變成了54%。
到1960年,4000萬個美國家庭,也就是全部美國家庭的88%,至少擁有一架電視機。
充分意識到億萬電視觀眾的存在,兩位候選人都設法要取得他們的歡心。
後來,大都認為,得到顯像管的幫助最大的是肯尼迪。馬歇爾?麥克盧漢以為他了解個中緣由,他說,肯尼迪的形象頗似一個西部打鬥片中
「沉默寡言的年輕警長」,而尼克松卻像一個
「鐵路公司的律師,專門簽署不利於小城市居民的佔地契約」。麥克盧漢沒有注意到,美國人愈是富足,他們便越趨於保守;而且越來越多的人在向鐵路投資,因而是站在律師一邊,而不是站在警長一邊的。
兩個候選人各有自己的一套戰略計劃。肯尼迪求助於青年人,求助於藍領階層的選票和羅斯福在30年代拉到民主黨方面來的自由派選民。
肯尼迪的兩大重要基地是民主黨人佔優勢的南部——掌握這個地區是他的競選夥伴的任務——和工業集中的東北部。
他的競選活動主要是集中在九個大州:馬薩諸塞、加利福尼亞、紐約、得克薩斯、新澤西、伊利諾伊、俄亥俄、密執安和賓夕法尼亞。
如果在這幾州能夠獲勝,那他就將獲得當選必需的269張選舉人票中的237張。
他採用的手段包括對700萬未登記的選民進行集體登記——新登記的選民,十人中就有七人是民主黨人——由名牌大學智囊團中施萊辛格、加爾布雷思等人宣傳他們的觀點,並依賴以勞倫斯?
奧布賴恩和肯尼迪?奧唐內為首的馬薩諸塞州的青年愛爾蘭裔美國人的出色戰術。
肯尼迪原有的有利條件有:有組織的勞工的支持、他父親的巨大財富、他的普利策獎、對他友好的報界、他個人的魅力——當時記者們已開始稱之為肯尼迪
「風格」;以及他身為多數黨成員的身份。他的不利條件是:他父親在20年前曾支持綏靖政策至今人們記憶猶新,他年紀太輕——尼克松已47歲而他卻僅只43歲,經驗不足;還有從1928年艾爾?
史密斯被提名以來,一般人都認為,羅馬天主教徒不能當選總統。肯尼迪決意全力以赴,儘力而為,堅持到底。
尼克松卻採取了不同的方針。他認為一項政治競選運動有其高潮和低潮時期,忽略了這一點就會令人生厭,因而失去選民支持。
據他看來,中心目標是在選舉日使競選運動
「達到頂點」——進到高潮。和肯尼迪一樣,尼克松也計劃集中力量於關鍵性各州,對他來說是七個州——紐約、加利福尼亞、密執安、得克薩斯、賓夕法尼亞、俄亥俄和伊利諾伊。
他也曾保證要到所有其他43個州去競選,後來顯然後悔做出這種表示。
他沒有智囊團,尼克松現在一如既往,仍是一個孤家寡人,樂於自行其是,沉於內省。
當時肯尼迪大肆宣揚的主題是,美國的威望正江河日下,美國人必須努力爭先;而這位共和黨候選人卻鼓吹自由企業的好處、個人的責任感、頑固的反共精神以及艾森豪威爾時期的繁榮的和平。
尼克松原有的有利條件是:工商業大亨的支持、較豐富的經驗(例如,在總統生病期間解決鋼鐵工人罷工,他與赫魯曉夫的廚房辯論),強大的中產階級的根基,以及艾森豪威爾當時仍在白宮。
他的不利條件是,較老的選民對胡佛身居白宮的時代記憶猶新,他在鬥爭中不擇手段的名聲——
「老傢伙尼克松」——是這次競選運動中始終脫不開的噩運,以及他身為少數黨成員。
美國的共和黨人數每年都有所減少。
「老大黨」的候選人在1950年的中期選舉中贏得全部票數的49%。
1954年,47%;1958年,43%。1960年發表的一份蓋洛普民意測驗表明,在過去八年內,不同職業集團對共和黨的忠誠情況下降。
在回答哪個黨
「最能滿足」他們的利益的問題時,1950年農場主中的28%的回答是:共和黨。
而在1960年,這樣回答的則只有18%。在白領階層中,下降的情況更為顯著,從44%降到29%。
所有的人都願意艾克身居白宮,但是這種感情並不能轉移到充當配角的共和黨人身上。
同時,這個黨的較次要人物的不斷減少的程度也十分驚人。由於艾森豪威爾對他的副總統態度曖昧,使他對1960年的競選運動所能發生的影響也進一步減弱。
他顯然喜歡尼克松,而不喜歡他認為是一個年輕的暴發戶的肯尼迪(他把他稱做
「那孩子」),但是他對許多人講過
「迪克根本不是總統材料」,這句話已經傳開。艾森豪威爾在這方面何以如此漠漠無情,令人納悶。
他一而再再而三地表示看不起尼克松。在他第二任期間討論誰可能繼任時,他明確表示支持他最後一任的財政部長羅伯特?
安德森,他說:「哈,1960年我倒願意為他競選一番!」在他隨口擬出的心目中的名單中,他還加上了
「其他一些新起的優秀人物」,其中包括司法部長威廉?羅傑斯。他忠於友誼地把謝爾曼?
亞當斯也列了進去,「當然到1960年他將是61歲,擔任這一工作未免太老。」他只是在最後才說:「……還有迪克?尼克松。」艾森豪威爾1960年8月24日對尼克松的競選活動給了最為沉重的打擊。
在記者招待會上,有人問他:「在你執政期間,副總統曾經參與過一些什麼重大的決定?」總統的幾乎令人難以置信的回答竟是:「如果你給我一個星期的時間,我可能會想起一件。」尼克松在《六次危機》一書中提到,艾森豪威爾曾打電話向他道歉,說他只不過是想
「開個玩笑」。這樣的辯解很奇特的,而且他也並沒有做過公開的解釋。
1958年中期選舉之後,蓋洛普進行了一次競選預測,選民中贊成肯尼迪的人超過了尼克松,比數是59對41。
到了這位副總統1959年7月訪問莫斯科前夕,則變成肯尼迪佔61%,尼克松佔39%——比1956年艾森豪威爾對史蒂文森的優勢還要大。
訪蘇之後,比數為肯尼迪52,尼克松48。到1959年11月,尼克松第一次居於領先地位,以53對47。
在3月8日第一次總統預選前夕,這個六分比差依然未變。新罕布希爾州的預選和民主黨洛杉磯全國代表大會之間相隔四個月,這期間,由於肯尼迪證明自己已立於不敗之地終於取得了民主黨的提名。
謀求獲得提名的其他民主黨人是:休伯特?漢弗萊、林登?約翰遜、斯圖爾特?
賽明頓以及此番為其最後一試的艾德萊?史蒂文森。預選時漢弗萊在和肯尼迪爭奪提名的人中居於領先地位。
4月5日肯尼迪在威斯康星州挫敗了漢弗萊,取得了56%的選票;接著5月10日在一般認為是反天主教的西弗吉尼亞州,以3∶2的優勢徹底擊敗了漢弗萊。
到此,漢弗萊退出競選,他已無錢再干。於是,肯尼迪領先的勢頭越來越大,先後在馬里蘭、印第安納和俄勒岡州獲勝。
到6月27日,肯尼迪在蒙大拿州議會發表演說尋求支持時,他已取得提名所必需的761選舉人票中的550票。
在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的前夕,蓋洛普民意測驗表明,肯尼迪已以52∶48對尼克松領先。
當他搬進洛杉磯競選總部,比爾特摩旅館8315號的那套房間時,這個出生在馬薩諸塞州的年輕的愛爾蘭裔美國參議員,已經取得了600張選舉人票。
像歷次民主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一樣,這次也是鬧哄哄的,但又頗能反映出政治才華。
即將退休的芝加哥黨魁傑克?阿維和他的繼任者迪克?戴利都出席了這次大會。
參議員尤金?麥卡錫為史蒂文森爭取提名的一篇演說顯得最為出色。羅斯福夫人是支持史蒂文森的,瑪麗安?
施萊辛格也是。(鮑勃?肯尼迪立即寫了個字條給她的丈夫:「你難道管不了你的妻子——還是你也和我一樣?」)史蒂文森的人馬是組織得很好的。
他們擠滿了四周頂層樓座,樓下大廳里也到處是為他們扛標語牌的人,其中一個大腹便便的臨產孕婦手執標語牌,上寫:史蒂文森真能幹!
這未免使她的候選人都樂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