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左門與長安右門的拆除(2)

長安左門與長安右門的拆除(2)

拆長安左門與右門,當時民主人士不同意。因為它確實影響交通,影響廣場擴建,經過幾次研討,意見統一了,同意拆除,但是要求把部件保留下來,移到別的地方重建。為此,彭真主持會議,梁思成要求移建在廣場裡面,多數人不同意建在廣場里。市裡領導人也不同意移到廣場裡面去,因為當時要把**廣場建成世界上最大最雄偉的廣場。多數人認為廣場內放入一些孤立的建築物是不適當的。梁思成對拆長安左門與右門意見很大。北京市建設局王明之局長有一次跟我們講,梁教授說長安左門是他的左膀,長安右門是他的右臂!拆的那一天,我們建設局的人在中山公園,建工局的人在勞動人民文化宮。下午4時,我們正準備吃飯,接到通知:市裡的各界代表會議開完了,決定拆了。我們就立即動手,用了一天一夜拆完。我們文明施工,瓦件都是人工一塊一塊地拆,拆下來的部件,運到中華門北側,東邊擺長安左門的,西邊擺長安右門的。我們用吊車拆,吊車是解放前北平工務局的,是美國製造的,建工局沒有吊車,就搭著架子拆。我們差一點出事故,在吊基座石時,由於石件太重,吊車差點兒倒了。吊車轉臂時,大臂突然向右傾斜,有一年輕工人,抓起大繩的一頭,勇敢地爬上吊臂,把繩子繫緊,我們好不容易才用繩子把吊杆拉了回來。拆的時候很費事,因為要一件件地拆,無論拆什麼都不許往下扔。我們是使用木槽一件件地往下溜瓦,下面用草墊子接著。大的構件,如吻獸等,就裝筐用繩系著順下來。晚上,由於探照燈晃眼,我們用燒煤油的汽燈照明。到第二天下午,長安左門與右門都拆完了,天黑前路面已修補平整。拆下來的料移交給房管局了,聽說故宮博物院用了一些。基座的石料我記得在中華門北側擺了好些年。聽說拆的時候,梁思成、吳晗、柴澤民等都去了。領導說市長們都在這兒,行動要有秩序。當年的那一幕,陳占祥記憶猶新:「梁先生哭了……」在梁思成眼裡,長安左門與長安右門是北京舊城的精華——建築中軸線不可或缺的部分,因為「從正陽門樓到中華門,由中華門到**,一起一伏,一伏而又起,這中間千步廊御路的長度,和**面前的寬度,是最大膽的空間處理,襯托著建築重點的安排」。而在**前這「最大膽的空間處理」上,長安左門與長安右門起著關鍵作用。如果「梁陳方案」能被採納,如果長安街及**廣場周圍能夠不作為行政中心所在地,人們考慮這兩幢北京少有的明代建築時,也許就會是另外一種結局。對於長安左門與長安右門所引出的北京交通事故問題,梁思成事先也作過考慮。其實,他才是「控訴」車禍之最佳人選。1923年5月7日,梁思成與弟弟梁思永乘摩托車參加北京學生舉行的「國恥日」紀念活動,行至南長街出口處,被北洋軍閥陸軍次長金永炎的汽車撞傷,急送協和醫院治療,診斷為左腿股骨複合性骨折,三次手術后始康復,從此左腿比右腿短了約一厘米。他為此休學一年,出國留學不得不推遲。由於身體受傷,梁思成從小立志「做一個軍人」來救國的理想破滅,遂決心學習歐美建築學的知識,以應用於祖國。這次車禍,給梁思成留下了嚴重的後遺症。40歲左右,他受傷的脊椎患軟骨硬化病,忍受著中樞神經受壓的劇痛,不得不改在內業工作,並長期身穿鐵馬甲支撐腰部。對於北京的交通及車禍問題,梁思成是較早發言的一位。1949年5月8日,他以一個「有二十七年經驗的老司機,曾經在歐美、南洋和本市領過司機執照,而又是研究都市計劃的建築師」的「雙層資格」,對北平車禍問題的解決提出建議,認為要防止車禍,應該治本。「治本的方法,有動的和靜的兩方面。動的方面,就是管理和指揮的問題……靜的方面就是將本市的街道,尤其是交叉路口加以改善,增加安全設備,務使車輛交錯時不致互相擠撞,或傷害行人。」他還特別指出,「『靜』的方面,是屬於都市計劃的問題。這方面的工作是將主要的街道和交叉路口,加以改善……這種工作須先作車輛數量和動態的調查統計,以及對於將來的預測,然後計劃道路網或道路系統,改造道路交叉口,增闢城門洞等等。」可見,梁思成對於改善交通的設想,一是加強交通管理,二是要有合理的都市計劃,要在科學分析的基礎上,通過道路系統來解決。在後來的「梁陳方案」中,他又與陳占祥將這一思想進行了發揮,提出應通過合理的分區及居住與就業的平衡,「經濟地解決交通問題,減輕機械化的交通負擔」。這種思想,在今天仍是具有現實意義的。如果我們再從這個層面來看長安左門與長安右門的存廢,思考的空間是不是會更大一些呢?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復活北京城半個世紀的滄桑回憶:城記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復活北京城半個世紀的滄桑回憶:城記
上一章下一章

長安左門與長安右門的拆除(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