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聞(7)
王躍文:最高貴的屁股,自然是帝王們的屁股,他們的屁股坐江山、坐龍椅。說到龍椅,我又想到了袁世凱。袁世凱是頗有些新派姿態的。他提倡新聞自由,他的兒子便辦了張報紙,卻只發行一份,供袁大總統獨個兒閱讀。他不搞個人崇拜,允許把自己的圖像鑄在錢幣上,老百姓誰都可以在他的頭上摸來摸去;他哪怕是後來禁不住天下人勸進,奉天承運做了洪憲皇帝,也要把龍椅改革改革。人類已進入二十世紀,太和殿里那張坐過明清兩代皇帝的雕龍髹金大龍椅,實在不合時宜了。西學東漸,科學昌明,國際交流遠勝往昔,天下萬物生機勃勃。洪憲皇帝的龍椅,也得同國際接軌,才不會被西方人恥笑。於是,袁大總統搖身變成洪憲皇帝時,登基坐的龍椅,就是張中西合璧的沙發。但畢竟不是純正的西式沙發,它可是金鑾寶座。高高的靠背上,有個大大的帝國國徽。最有意思的就是這個國徽了,圓形,徑約兩尺,白色緞面做底,上面用彩色絲線綉了古代十二章圖案。
伊渡:我沒有見過袁世凱的龍椅,想必肯定有些不倫不類。
王躍文:我也沒見過,但是有位終身供職故宮博物院的老專家在著作里寫到了這則掌故,應該不是訛傳。沙發欲柔軟舒適,裡面要麼用彈簧,要麼須有填充物,或許還有更高級的技術。袁世凱坐著那龍椅是否舒服自在,別人不知道。那龍椅雖然有些非驢非馬,但在當時朝賀的洪憲大臣們眼中,實在是威武無比的。誰又料想這張龍椅只有八十三天的壽命呢?最叫人們料想不到的是天長日久之後,龍椅背上洪憲帝國國徽上的白色緞面漸漸斷裂,裡面露出的填充物竟然是稻草!
伊渡:稻草?真是匪夷所思!
王躍文:生活本身永遠超過作家的想像力。故宮博物院為了修復那張明清雕龍髹金大龍椅,耗時近千個工日,可見龍椅製作技術之精、工序之繁。誰有這麼大的膽子,敢往洪憲皇帝的龍椅里塞稻草呢?如果把那人想像成預言家或革命家,知道袁世凱倒行逆施,日子長不了,那真是神了。真是這樣的好漢,他就早如蔡鍔揭竿而起護法去了,絕對到不了袁世凱麾下去的。督造龍椅又是天大的事情,非幾個工匠就能成事,必有相當於內務府總管以上的官員天天盯著。但督造龍椅的官員,不論官階高低,誰敢如此膽大包天?或許某個工匠是位覺悟很高的勞動人民,看透了封建社會的腐朽,便背著督造官員,故意把稻草塞進袁世凱的龍椅里。不過這種想像,只可能在三十年前的革命小說里出現,顯然是天真可笑的。
伊渡:我還真是懷疑。誰有這麼大的膽子?往龍椅里塞稻草,那可是殺頭的罪啊!
王躍文:但是,稻草畢竟塞進龍椅里去了。那麼,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官場上弄得無比正經的事情,其實大家心裡都明白那是兒戲。官場中人諳熟此道,再大的荒唐都會出現。當年追隨袁世凱的人,很多都是久歷宦海的官場混混兒,從晚清混到民國,又想把民國變成洪憲帝國。他們最能從莊嚴肅穆的官場把戲中看出幽默、笑話、無聊、虛假、遊戲等等,因而就學會了整套欺上瞞下的好手藝。既然大家都知道官場門徑多為遊戲,為什麼還玩兒得那麼認真呢?又不是黃口頑童!原來大家都明白,皇帝雖然喜歡殺人,但只要哄得他老人家高興,賞賜也是豐厚的。管他遊戲不遊戲,玩兒吧!玩兒得轉了,不論賞下個什麼官兒做做,便可錦衣玉食、富貴千秋。
伊渡:我都替他們擔心,萬一稻草從龍椅里鑽出來了怎麼辦?
王躍文:你多慮了。替袁世凱造龍椅的人早算計過了:要等到這龍椅露出稻草來,須得百年工夫。有著這百年時光,他們想做的什麼事情早都做成了。督造龍椅的官員,早已福蔭三代、賜公封侯了。那些掄斧拉鋸的工匠,倘若運氣不錯,也早已由奴才變成主子,他們的後人只怕也做上總督或巡撫了。這個時候,如果稻草露出來了,混得有頭有臉的後人,大可替顯祖辯白。總得有個人抵罪,倒霉的大概是某位混得最不好的後人。也不一定真會出事,皇帝表示寬厚仁德也是常有的。如果後來真有袁二世或袁三世,他興許會說:這都是猴年馬月的事了,朕不予追究。只是各位臣工往後要仔細當差,否則朕絕不輕饒!
伊渡:袁世凱可不是吃素的,替他造龍椅的那些人難道吃了豹子膽?
王躍文:我想,倘若袁世凱當時就知道自己坐著稻草龍椅,他也不會龍顏大怒,只把這口氣往肚裡吞了算啦!宰相肚裡尚且撐得船哩,何況人家是皇帝!袁世凱心裡很清楚,如果離開身邊這幫成天哄騙他的人,他是連稻草龍椅都坐不成的,他得坐冷板凳!
伊渡:皇帝不是一個人可以做的,他得靠大家幫忙。封建社會,儘管皇帝權力至高無上,百官只會俯首貼耳,但君臣之間私下是有默契的。誰都別玩兒過了火,否則,要麼君不再是君,要麼臣不再是臣。
王躍文:所以,古代所謂英明天子,最大的本事就是和稀泥。康熙就是位和稀泥的高手。他講究所謂以寬治天下,曾對大學士們說過一番話,大意是說,治國宜寬,寬則得眾。若吹毛求疵,天下豈有完人?康熙還舉例說,趙申喬任湖南巡撫的時候,大小官員都被他參劾過,難道全省沒有一個好官?官之清廉只可論其大方面者。張鵬翮居官很清廉,但他在山東兗州做官時,也曾收過人家的規例錢。張伯行居官也清廉,但他刻了那麼多書,而刻一部書非花千金不可。這些錢哪裡來的?只是朕不追究而已。兩淮鹽差官員送人禮物,朕不是不知道,只是不想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