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節倒賣楚劍
根據歸梁介紹,息城雖然最靠近胡國,但楚國認為對手畢竟是個小國,因此原本只駐有一個不滿員的師,由斗如率領。姜海濤知道,楚國的一個師有2500人,分成五旅,每旅五卒。在很多情況下,師都不是滿員的,因為它基本上來自於某一位士卿大夫。由於這些貴族的家業有大有小,所以能夠組織起來的隊伍也有些差距。再表現到戰鬥力上,那差別就更大。但有商人報告說,由於胡城戰役中楚軍大敗,斗如正在息城裡徵召步卒,可能要把他這個師擴充到滿員的2500人。
沂城在息城的西北40多公里處,是楚國面對晉國的北方前哨,因此也駐有一個滿員的師,由申舒率領。
大隧、直轅、冥呃是進入楚國的三個重要通道,在息城南方的大山中,其中冥呃在最西邊,歸梁的情報網暫時還沒延伸到那裡。大隧、直轅都各自駐紮有兩個師的士卒。在大隧的兩個師是滿員的,分別來源於屈氏家族和巫氏家族。商人們還順利打聽到了這兩個師帥的姓名,屈彌和巫啟魴。直轅的兩個師則不滿員,只有4000來人,由楚國王族的羋仲嶠率領。雖然直轅離胡國要比大隧遠,但距離息城只有50多公里,比大隧近20公里左右。
另外,楚軍士卒中甲士比例不低,幾乎佔三分之一。剩下的步卒們也久經訓練,戰車、皮甲、劍戈、盾牌等配備精良,商人們都覺得要比胡國的步卒們強。
養敖插話說:那是和過去的胡國步卒相比,如今他正在訓練的2000兵可就不同了,就算和楚國甲士比也差不了多少。胡國原有的1000多甲士,也因為銅礦分股而經常集中到一起訓練,戰鬥力明顯提高。養敖還告訴歸梁,現在利用冬季農閑,1000多兵和500來名甲士正在各地訓練自己手下的步卒,強度要比過去高得多,再有兩三個月就肯定能超過楚國的普通步卒。
可是養敖這些話畢竟還只是說說,歸儀、歸梁的表情顯然有點懷疑。姜海濤忍不住提出了兩個建議。第一是在兵營里搞一次演練,讓那些商人們也看看,作個比較。第二是從甲士里挑選十幾個聰明伶俐、善於練兵的人,扮作商人的隨從跟去看看楚軍。
第一個建議很快就被養敖否決了,因為他覺得那些商人們未必能看懂,而且萬一他們把胡軍的情況泄漏出去,反倒不妙。第二個建議大家都覺得更好,但薳書也提出了一個問題,就是如何進入楚國兵營。
大家琢磨了一會後,姜海濤提出一個辦法——軍火走私。
青銅製造的劍、戈、矛、鈹,還有皮甲,就是現在的軍火。但和後世的軍火販子不同,姜海濤沒打算把自己造的兵器賣給楚人,而是賣繳獲的。他提醒歸豹,兩次戰役后,他們繳獲過不少精美的楚國兵器,其中有一些賞賜出去,還有一些留了下來。這裡面其實有一些特別的兵器,就是羋午、子辛等楚國將領、貴族所使用的。它們不僅製作精美,還有各自特殊的銘文和配飾。羋午的配劍就被歸豹留著當紀念。當時在楚軍大營里還搜出了五把羋午的劍,其中一把很鋒利,養錡用過一段時間。不過在姜海濤他們造出青銅複合劍以後,這些楚國青銅劍的吸引力就大大降低了。
姜海濤的辦法就是把這些劍收集起來,假裝是賣到了民間,然後被某個商人買到幾把,帶到楚國去倒賣。以這些劍主人的身份,它們多半會受到守城將領的注意,這名胡國商人自然也就有機會進入兵營了。
歸梁聽后,覺得這辦法不錯。他還告訴大家,自己也曾按照歸豹的吩咐,讓商人們注意打聽楚國這些守將的性格,但效果不大。因為他們最容易接觸的還是商人、農人,就算是購買絲綢的貴族,也多半只和管理家務的人在廳里見一見,沒法打聽到「一把手」的很多情況。現在去賣劍,那見到屈彌、斗如等人的機會都能有。
於是幾個人又高興地商量了一些細節,把從羋午、子辛的屍體上,還有俘虜的巫審那裡繳獲的幾塊玉佩也加進去。姜海濤還回想起《水滸》中林沖買刀、楊志賣刀等橋斷,建議歸梁找一個膽大心細之人,借賣劍加入楚軍。可這個想法立刻遭到了大家的反對,因為一個來路不明的人拿這麼好一把劍,可不是什麼好事。
最後歸梁、養敖向歸豹打保票,一兩個月後就能基本摸清楚國三處城池的準確兵力,以及楚軍士卒的戰力強弱、軍備多寡。
情報工作討論完了,後面就是商議是否出戰。
如要出戰,目標自然是息城,因為那裡最近,2500個敵人也不算很多。
養敖提議這樣分配整個胡國的兵力:900兵加上步卒后擴成4500人,按照新的編製方法,正好為四個半旅,分別留守胡城、蓼城;600兵加上步卒后擴成3000人,正好一師三旅,作為主力;500兵、500甲士單獨編組為一個旅,作為精銳;1000卒操作100輛砲弩提供火力支援,可以稱為「支援旅」或者「砲旅」,同時也作為隨軍工匠、僕役。這樣下來,5000對2500,應該有足夠的勝算。
那斗如敢不敢率領2500人迎戰5000胡軍呢?姜海濤原先提出的建議就是只派2500,或者3000多人正面挑戰楚軍,這時以斗如等楚國貴族們看待胡國的態度,應該會應戰。另外一部份胡軍則將隱蔽地繞到楚軍的側面甚至後面,突然發動進攻。改進戰車就是為了這個目的。當然,這只是一個大概的計劃,很多細節還需要今後再確定。
歸儀對這個計劃提出了一點質疑:如果斗如膽子很小,就算對手只有2000多也不敢出戰,或者他發現對手有5000多人,不來應戰,那怎麼辦?養敖回答說:他也和姜海濤商量過這種情況,胡軍可以劫掠周圍的糧食,破壞楚國的農田、春耕,照樣達到一定的戰略目的。當然好處少了一些。但養敖認為斗如不可能僅僅龜縮在城裡,肯定會向其它地方求援。從最近的沂城行軍過來需要兩天,但那裡要防備晉國。從直轅過來的援軍則需要三天。
不論援軍從哪裡來,姜海濤都已經想出了一個對策——圍點打援。這可是解放軍對付**時,屢試不爽的妙計。
胡軍可以利用騎兵偵察距離遠、戰車行駛速度快這兩項優勢,在發現援軍后立刻從息城城下出發,半路進行伏擊。對於援軍的規模,養敖認為不會超過2500人。直轅、大隧等地也需要留下士卒防守。除非楚國對胡軍的進攻早有防備,否則息城等地不會有太多的楚軍。萬一援軍很多,他們也可以從容撤退。因此在養敖看來,胡軍主動出戰、進攻息城,還是非常可行,只要快速出兵、速戰速決。
歸豹聽后馬上詢問姜海濤,最近試驗的滾柱軸承怎麼樣了。他已經知道工匠們正在用銅造一種軌道、小車,說是牽引力特別小。於是姜海濤簡單介紹了一下試驗情況。在聽說這滾柱軸承成本很高,用到野外效果不太大時,歸豹並沒有失望,反倒告訴姜海濤不必太計較成本,有條件就造一些。養敖也建議給少數幾輛車換上,比如將軍們的戰車,架有戰鼓、大旗的。這幾種車經常會比普通戰車略重一點。貴就貴唄,少用一點總還可以吧?
於是在回到工場后,姜海濤立刻召集工匠們討論滾柱軸承的製造工藝,讓大家想想辦法降低它的生產成本。用料不容易減少,而且一個滾柱軸承消耗的青銅只不過比滑動軸承多兩倍。所以其成本的關鍵在於製造過程,特別是滾柱、軸承環所要求的圓,都耗費了不少時間制模、打磨。鑄造過程中的銅錫比例,則比較容易控制。
隨後兩天,陸續有工匠提出了一些改進方法,其中兩種方法得到了大家的關注。
第一種是在磨床上增加了一個可以平移的支架,把銅柱支在上面。這樣一邊踏動砂輪旋轉,一邊把支架靠近,讓銅柱和高速旋轉的砂輪接觸,然後慢慢轉動銅柱,就能更方變、更精確地打磨出一個光滑的圓柱。提出這個辦法的工匠叫頵(jun1),以前是金匠,來到姜海濤手下后也接觸到木藝,學得快、腦筋活,因此成了一個多面手。現在磨床的製造、使用、改進工作一直有他參與,已經成了一個小頭目。
頵想出這個辦法,主要是降低鑄造時的要求,取消耗費大量時間制模的失蠟法,而是用可以反覆使用的木模、泥范來代替。不過試驗后發現,這樣做雖然鑄造工作量少了很多,但銅柱的打磨量需要增加不少,砂輪的消耗成為一個問題。銅柱的表面質量確實有很大提高,因此姜海濤覺得這辦法可以用來造一些精細的滾柱軸承,裝到歸豹等人的戰車、座車上。現在為貴族們製造平穩的四輪馬車,問題不大了。
第二種方法是井帶著幾個人想出來的,頗有新意,既不用磨床,也不用失蠟法,所以製造速度飛快。
....為了方便訪問,請牢記bxwx小說網,bxwx.net,您的支持是我們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