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節煙囪林立
他們的辦法是先用木模、泥范鑄造一批銅柱,表面不用很圓,但直徑比1厘米大,長度則比5厘米小。小理然後把這些銅柱放到爐火里加熱變軟,拿到一塊平整的銅板上排開,再壓上一塊平整的大銅板來回滾壓,最後就能得到圓溜溜的滾柱。按照井的說法,「這小銅柱既然是用來滾的,那我們乾脆就用滾來滾去的辦法製造它唄。」
不少人對這辦法非常感興趣,因為它實在是簡單多了。也有人對滾壓后的質量表示懷疑,詢問會不會壓細了、滾歪了。井他們已經準備了對策:造一個標準直徑的銅套,把滾壓出的滾柱放進去,不能通過的就再滾壓,剛剛通過的就合格,小了的就回收重造。姜海濤聽后立刻提出了一項改進:在一塊厚銅板上打出幾個圓孔,直徑從大到小有細微差別,下面通過竹管連到不同的木箱;把銅柱從小孔到大孔一個個試,直到它能落下去;這樣就相當於把滾柱按直徑大小分成了幾個等級,只要在一個軸承上使用同樣等級的滾柱就行了。
再經過一番討論,大家都覺得這個辦法可以用來製造普通的滾柱軸承,以低成本換取高產量、高效果。當然,這其中還有很多細節要確定,比如鑄造的銅柱應該粗多少,加熱軟化的溫度和時間,滾壓用的大銅板重多少,滾多長時間多少次,等等等等。這麼多操作細節就只能靠反覆試驗來確定,不過看起來沒有什麼無法克服的技術難題。姜海濤立刻讓井開始試驗這種滾壓方法。
這時,銅軌道和小銅輪推車也完成了詳細設計,和銅板、銅套一起開始製造。姜海濤還讓人用銅製造一些細軸、支架等零件,代替磨床上原有的木製零件,以進一步提高第一種加工滾柱的方法。
工場里冶金方面的活一下子多了很多,因為姜海濤先前還布置了一項工作——鑄造薄壁高壓鍋,用鍛打提高其強度和質量。
於是工匠們開始在工場邊緣增建一座熔爐和一個煙囪。原有的三座大小熔爐旁已經用夯土修建了一個煙囪,公用的。雖然只有四米高,但也明顯提高了爐火溫度,改善了爐前的工作環境。這次姜海濤讓寅送來了一批磚,打算嘗試一下,砌出更高的煙囪。
看著兩名泥瓦匠砌磚,還有那個呼呼冒出灰煙的土煙囪,以及用四輪車拉來木炭的工匠,姜海濤忍不住自言自語:「哎,這又要毀壞多少棵大樹,破壞多少自然環境啊!」「公子,樹多得是,您怎麼還覺得可惜?」
轉頭一看,是井在一旁。姜海濤指了指前面:「你看這冒出的煙,會污染空氣。」井歪頭看了看:「我倒是覺得很好看。什麼時候,這宮城裡要是到處都是煙囪,那才好呢。」
「啊!」姜海濤嚇了一大跳,心說這傢伙怎麼這樣,一點環保意識都沒有!正準備教育教育他,姜海濤突然想起了父母講過的「四個現代化」。那還是他們老兩口上學的時候,人人都以鋼花飛流、煙囪林立為工業現代化的標誌。父親說他小時候還買過一些小人書,彩色的,上面畫著比人還高的大吊鉤,一排五個煙囪的大廠房,看著那叫先進。可是後來沒想到,現代化的標誌變成了沒有煙囪,沒有大鐵鉤,而是要輕輕一按鍵,花鳥草叢間。
就是啊,現在可還是春秋時期,森林草原、濕地清河到處都有;華南虎是泛濫成災的大蟲,殺都殺不過來,怎麼可能保護;農田裡全是純粹的天然瓜果,就是產量實在太低。這種情況下,究竟是發展重要,還是環保重要?
人類的發展史,好像就是一部開發自然、利用自然的歷史。要是按照環保的自然發展規律,煤和石油就該留在地下,三峽就不該有大壩,稻種應該隨意灑到地上。所以開發、利用自然,本來就是違法自然規律的,使勁強調環保、自然,豈不是有點賊喊捉賊的味道?
想到這些,姜海濤突然覺得井的感覺很有道理。現在,把參天大樹變成煙囪,把原始森林變成廠房,確實更好看。
姜海濤剛剛在井的啟發下完成一段「深沉」的「哲學」思考,井卻說了一句話,讓他差點背過氣去。「煙囪多,就是爐子多。現在天這麼冷,在熔爐前多幹活還能取暖呢。」我靠,合著你是因為這喜歡煙囪。真不是一個檔次!
鄙視了對方一把,姜海濤突然發現自己並沒有感覺到很冷。低頭一看,原來自己穿著去年「發明」的羽絨服。大概是因為這東西和後世的羽絨服差不多,所以自己有點沒感覺。再看看周圍的工匠,姜海濤有點慚愧。光顧了自己的享受,把這些底層老百姓們忘了。
井似乎要加深他的這種內疚心態,興奮地說:「公子,您發明的這種羽絨服可好啦,聽說現在城裡的士卿大夫們都在爭著買。」「哦?你怎麼知道的?」「昨天我去大工場取銅,聽那裡的人說的。不過他們每天只做20件,大概是因為鴨絨很難弄。」
其實這不是主要原因。姜海濤早就給歸豹、歸通他們說過,有的東西只賣一點點更好,能造成物以稀為貴的情況,利潤更高。
井接著說:「另外一個原因,大概是這衣服不耐穿。」姜海濤立刻轉過頭:「怎麼回事?」按照一般的管理,出現這種情況后,歸通應該會告訴自己的。
「昨天我還碰上養錡將軍去找歸通,說是他那件羽絨服變薄了,不如去年保暖。」「變薄了?」姜海濤有點奇怪,決定下午立刻去找歸通了解一下情況。現在先想想能有什麼辦法解決一點實際困難。
給每個工匠發羽絨服,那當然不可能。給歸豹造的暖氣用到工場里來?成本不低,還需要專人看火、加水,所以也不行。但是另外有一個辦法卻很好,姜海濤很後悔自己先前怎麼沒想到。
炕,自己沒親眼見過,可是在影視劇中卻沒少見。那玩意好像是過去北方農村的標配,基本原理也非常簡單。[注041601]
在這裡,姜海濤覺得可以把煙囪改一下道,從每個房間的地下通過,這樣就能來個廢氣利用。可是在姜海濤向井提出后,居然遭到了懷疑。「公子,讓煙氣跑那麼遠,熔爐的排煙還能順暢嗎?另外,得用陶管通這些煙氣吧,不然會漏出來,屋裡可就難聞了。」
豈止是難聞,還有可能煤氣中毒呢。讓井這麼一說,姜海濤才意識到這火炕也不是舉手之勞的事。東北農村的炕好像是挨著爐灶,煙道可能比較短。而且那時候磚已經比較普及,再次也有土磚,所以在炕下砌個煙道也就不難。那自己現在要造炕呢?用磚?太浪費了吧,那也還是新產品呢。煙道長、阻力大的問題,可以增加風機來解決,但這也是高投入啊。這麼一算下來,自己的法子還真有可能不划算。而且這裡不是東北,火炕的需求似乎不太迫切。還是想辦法多給工匠們弄點羽絨服、鴨絨被更合適。
當天下午來到歸通那裡后,姜海濤才了解到羽絨服變薄的問題居然比較普遍。自己身上的沒多大變化,可是養錡那些人要比自己高大,又經常穿著羽絨服操練,有人居然還把皮甲套在外面穿過。這麼七壓八壓的,羽絨服就變薄了。歸通正準備去問問姜海濤,看他來了,立刻問這是怎麼回事。姜海濤也說不準,於是倆人拆開一件看了看。裡面的小絨毛都疊在一起,不像當初制衣時那麼蓬鬆,有的還因為潮濕結成了一個個小團塊。
[注041601]:考古活動中,曾在河北省徐水縣發掘出一處西漢時期的火炕。
....為了方便訪問,請牢記bxwx小說網,bxwx.net,您的支持是我們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