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節暖氣「片」
比如附近的蔡國、陳國、宋國、吳國,遠一些的許國、鄭國、魯國,還有已經被楚國滅掉的唐國,蔡國吞併的沈國。戰國七雄的韓、趙、魏,現在還是晉國的一部份。自己現在呆的胡國,也算是一個姓吧。相反,現在常見的很多姓氏,在後世好像都很少見,甚至沒了。比如歸豹他們,本家大概只留下一位名人,歸亞蕾。養敖、薳書、魚偃他們家,似乎也沒什麼人留下。章、欒、華這幾個姓好像還有,但也不是大姓。至於楚國的羋、屈、巫、斗之類的,後世好像很少見了。[注041801]
想到這些,姜海濤自然就冒出一個主意:在那些人的單個名字前加上他們出生的地名,這樣就能區分一些重名者。
於是黑子變成了萑黑,卒長就是胡貅,兩位兩司馬成了胡仲爽、胡審。胡仲爽手下的那位伍長,羆,蓼邑的,名字自然就是蓼羆。
出生時父親害眼病的工匠,本來應該叫做蓼眼,可姜海濤覺得這名字實在有點彆扭,與這傢伙現在的身份不太相符。在負責冶金鑄造的研究試驗工作里,他現在也算個「領軍人物」了,所以姜海濤提出把他的「眼」字改成「偃」。另外一個好工匠,胡頵,能夠和養頵區分開了。
在隨後的一路上,姜海濤改用新名字稱呼這些工匠、士卒。工匠們很高興,因為這讓他們感覺自己的身份似乎提高了些。特別是一些原來屬於歸豹個人所有的工匠,在得到「胡」這個姓后更加高興,因為這讓他們聽起來不再是歸豹的個人財產或奴隸。
胡貅和兵卒們一開始還不太適應新名字。後來聽了姜海濤的解釋,也覺得這樣更容易表明自己的身份。雖然自己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是歸家的門客,但顯然不可能姓歸。養敖等人一開始沒留意,後來幾天中聽到工匠、步卒們之間不斷這樣稱呼,才注意到這個變化。
姜海濤、養敖這一行人一共坐著10輛雙輪車和10輛四輪運輸車,其中5輛雙輪車和3輛四輪車用了滾柱軸承,其它的都是滑動軸承。雖然車能跑得更快,但他們的行進速度不算快,因為要沿路測量地形地貌,特別是高低起伏、路面土質等情況。道路附近的林木種類和稀疏,河流的寬窄和深淺,等等凡是對行軍作戰有影響的情況,都在勘察記錄之列。
負責測量的是五名甲士,姜海濤把他們稱為「測繪兵」。沒想到那幾個傢伙不太樂意,因為現在「兵」是指那些專門學習打仗的國人,原本要比他們地位低。姜海濤心說把你們叫「測繪甲士」,那多麻煩?於是哄騙他們說,今後會有一些兵也來學習測繪,而他們這些甲士呢,就將成為這個新兵種的軍官、將軍、領導者,地位還是會高一些的。
這五個人領頭的叫養慶,是養敖家的一個小夥子。他身材不高,在養家算是射箭條件不好的,因此一直不受重視。可是他的數、馭之術都不錯,因此成為第一批學習三角測量術的甲士之一。胡城保衛戰中,他表現很好,戰後就成了一名「教官」,帶出的很多徒弟已經在前段時間被派往胡國各地進行測量工作。
一路上,姜海濤、養敖就經常把胡貅、萑黑、養慶等人召集到一塊,針對路上的各種地形討論如何作戰。
過去在野外對陣,雙方都是選擇一塊開闊的平地。這時戰車的作用就很突出了,因為它們能以自己的速度和體積衝擊敵人的隊伍,讓對方混亂。只要對方亂起來,就能有機會一口口地消滅敵人。
但是姜海濤不能把寶押在戰車上。作為「過來人」,他可知道:戰車會被步兵、騎兵所淘汰。看看各種歷史書和網站帖子,戰國之中的長平之戰、項羽劉邦的楚漢相爭,都已經沒什麼戰車影子了。誰還傻兮兮地站在平地上和你堂堂正正地打?
胡軍就算有二比一的兵力優勢,也不能指望用車戰來打敗楚軍。那樣即使能勝,也會損失慘重。所以胡軍必須把勝利的基礎建立在砲弩、踏張弩這些「先進」兵器上。
姜海濤首先想到的是利用道路、樹林來設伏,把楚軍誘入包圍圈后,再用砲弩等兵器大量殺傷。這辦法就像在胡城裡消滅子辛那樣。樹林可以把敵人和砲弩隔開。可是看了一路,他發現樹林根本不是城牆,不可能讓他建立一個嚴密的包圍圈。
養敖的行軍打仗經驗當然要比他多,早就告訴他這條路不通。因此養敖覺得還是在開闊的平地上和楚軍對陣更好,首先利用砲弩、大木盾抵擋對方的進攻,然後利用自己戰車速度,還有兵力上的優勢快速包抄。
你有戰車,我也有戰車啊。姜海濤覺得養敖的方法要想實現,關鍵還在於自己能否擋住楚軍戰車的衝擊。在這平原地帶,戰車確實是很重要的突擊力量。如果沒有樹林、河流等其它條件阻擋戰車的衝擊,那就要自己建立一個環形的防禦圈,防止楚軍用戰車攻擊自己的側翼。於是姜海濤開始注意那些位於樹林、河流之間的開闊地。
這一天中午休息時,姜海濤指著周圍的地形對養敖說:「將軍,如果我們在這兩片樹林之間列陣,和楚軍廝殺一會,然後佯裝敗退,退到這兩片樹林的東邊,再擺成一個弧形陣。小理楚軍追上來,就會進入這兩片樹林之間,正好被我們用砲弩射殺。」砲弩發射的大型硬木重箭能穿透馬甲,因此是對付敵人戰車的最好武器。但這東西作戰時不方便移動,只能擺固定的陣勢對敵,或者短時間地移動一點距離。
養敖立刻對姜海濤的設想展開了批評:「這種情況,楚軍將領才不會派戰車從樹林之間追過來呢。而且你這樣列陣,他根本就不會同意。」
姜海濤這時想起來,現在和敵人打仗,一般要先互相商量商量,選好時間地點,而且是雙方都同意的地點。這麼一個對自己防守有利的地點,對方怎麼可能同意?
「這麼看來,我們必須找一個讓對方看起來對他們有利,而實際上對我們有利的地形?」
養敖點了點頭,然後說:「或者是另外一種情況:我們在這個地方看起來很危險。我們一般把這叫做『絕地』。比如你說的這兩片樹林,如果後面沒有退路,是另外幾片樹林,或者一條河,敵人就會高興了。因為這是一塊絕地。」
「哦!那我們就來個背水一戰。」姜海濤想到了一個主意,雖然還只是一點點模糊的輪廓。
走了七天後,他們到達蓼城。現在這裡的日常管理仍由薳申負責,章劌帶著幾百名士兵駐守在這裡,胡狂帶了30名騎兵負責偵察。
養敖本準備在這裡和姜海濤分手,自己率隊前往大隧、直轅附近察看地形,然後繞道息城返回。但經過七天的勘察,他產生了一個想法:讓姜海濤和他們一起去大隧、直轅、息城走一圈,這樣能看看地形,幫他選擇一下戰場。
姜海濤聽后,一開始被嚇了一跳,心說那可是「深入虎穴」啊。隨後他又意識到,現在可是一個信息十分不發達的國家,就算自己面對面地和幾個楚人廝殺過,那也只有他們幾個人有可能認出自己,在楚國碰上的概率非常小。什麼「畫像緝拿」的手段,現在還沒有。姜海濤自從來到這個春秋時代后,從沒見過一個人畫出一副逼真的畫,包括人像。漆器、牆壁上的繪畫,雖然有不少彩色的,但都屬於「印象派」,跟畢加索畫公牛一樣。
再說以養敖的地位,肯定會帶幾個高手當護衛,他本身還是個神箭手。所以自己跟著去楚國邊關走一趟,似乎並不算很危險。從胡城到蓼城的一路勘察、討論也讓姜海濤感覺到,只有通過這種親身走路,才能對戰場有真正的了解,否則自己根據「歷史」想出的戰法戰術,總會有點不實際的地方。
於是姜海濤同意了養敖的建議,馬上趕往霍,打算安排好軌道建設工作后就和養敖一起出發。養敖則打算利用這段時間,對蓼城徵召的步卒進行了一番軍事檢查和訓練指導。
歸辛見到姜海濤后,首先帶他去看了看豎爐的煙道回熱系統。
現在的冶鍊爐看起來非常「胖」,已經完全不像過去的樣子。看到姜海濤的眼睛左右來回地掃視冶鍊爐兩側,歸辛告訴姜海濤,他們不僅把兩個冶鍊爐的煙道都改成了緊貼爐壁的樣式,把煙道變成了一個夾層,而且把這個夾層裡面做到了一米厚。這是為了方便檢修裡面的銅製空氣管道。
姜海濤順著他的指點仔細一看,發現外壁上有一些突起的泥線,形成上下兩個近半米見方的方形。歸辛說這裡實際上是檢修口,用兩大塊竹泥混合製成的土板蓋上。如果裡面的空氣管道出了問題,可以打開這裡,把有問題的管道取出來。
現在整個煙道包裹在豎爐的周圍,只在正前方沒有。歸辛說,煙道里還壘砌了一些隔斷,引導煙氣彎彎曲曲地流動,最後從豎爐後面的一個煙囪排上去。
最重要的一個變化,是他們把姜海濤原先設計的銅管換成了非常扁平的銅盒,因為這樣造起來更方便。只要鑄造兩個很淺的銅盤,半米多見方,周圍留下一定寬度的邊沿,然後把兩片合起來,邊沿卷折,敲打緊密,最後澆上點銅汁,就能比較好地防止漏氣。試驗也證明,這種半米見方的扁平銅盒,傳熱效果並不比幾根並排放置的銅管差。每一個銅盒都在對角位置留了兩個孔,通過管道連接起來,繞過煙道里的隔斷,形成又長又彎曲的空氣管路。新鮮空氣從煙囪外側的兩個銅管吹進去,最後到達豎爐的兩側,吹入爐膛。空氣管道的走向,正好和煙氣的走向是反的。
姜海濤對這一改進大加讚賞,同時暗暗責備自己:怎麼忘了暖氣片暖氣片,也能是「片」狀的。
[注041801]:有關姓氏的起源、發展等問題,實在很複雜,遠不像物理原理那樣有條理,因此只能簡單帶過。現在的歸姓主要集中在江浙一帶。胡姓的一個起源也正是胡國被楚滅后,該國的一些後人為了紀念祖先而以國名為姓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