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零二章:盟軍的反擊(六)
指揮中國遠征軍在雲南作戰的衛立煌將軍,根據近日對敵作戰的情況,一面令第71軍3個師、榮譽第1師及增調來之第9師,在龍陵地區頂住敵第2、第56師團的進攻。
同時命令第6軍主力、新編第28師限期攻佔松山,第54軍的36師、198師限期攻佔騰衝;第2軍限期攻佔龍陵東南約40公里之平戛。
進攻松山的新28師,經5次攻擊未能佔領,接著第6軍又連續發動進攻。
日軍守備大隊長金光惠次郎少佐,知末日已近,乃於9月5日向56師團,發出最後訣別的電報:「近120日之戰鬥,小官不才,指揮欠如,爾來局勢已極嚴重,不數日全體官兵均將玉碎。值此最後時刻,唯祈聖壽無疆,皇運昌隆。」
「師團長閣下平素對吾人等之關懷,及軍、方面軍之愛護,不甚感激。然吾人全部戰死之後,固將葬身異域,長此已矣!但求師團長對戰死者部下之遺族,能予以體恤、照顧。最後願師團長閣下武運長久。」
金光惠次郎在這份電報中,提及全員均將戰死,但實際上並非如此,他本人在9月6日被中國的第6軍擊斃,尚剩下約80人,於7日燒毀了軍旗。黃傑的第6軍在組織第9次攻擊時,當晚攻克了松山,這些敵人大部被俘。
加上以後在緬北及騰衝被俘的日軍,共計約600多人經雲南押送至中國的後方,並未全葬身於異域。
在第6軍於9月7日攻克松山的同時,進攻騰衝的第54軍亦加緊攻擊,以炮兵火力殺傷敵人,當日炮兵打塌了騰衝南城牆的一角。
隨之,部隊突入城內,進行巷戰。
9月11日,日軍第148聯隊太田正人大尉,根據僅剩70人左右的情況,即下令燒毀了天皇御賜的日本軍旗,並向師團發出了訣別的電報。
兩天後,中國遠征軍第54軍的勇士們收復了騰衝,全殲守敵1600餘人。
激戰後的騰衝城,到處是斯壁殘垣和日軍的屍體及他們遺棄之槍炮、彈藥和物資等。
日軍第33軍司令官本多政材根據松山、騰衝已被中國雲南遠征軍收復,防守的日軍已全部被殲的情況,認為已無法達到救援作戰的目的,因而於14日傍晚,下令停止增援作戰,只令第56師**出一部救出平戛的守備部隊。
該師團從17日晨攻向平戛時,經6天6夜的苦戰,才突破遠征軍第2軍的陣地,22日進入平戛與守敵會合,隨之,一齊撤回龍陵。
中國雲南遠征軍第71軍和第9師,在龍陵以東與敵第2師團,第66師團激戰7天7夜頂住了該敵的進攻。
此時國軍第200師已由昆明到達戰場,在騰衝的第36師亦南下參戰,曾在上海作戰中作出貢獻的第87師、88師、36師也都到達龍陵,並在這裡又創造了一次光輝的戰例。
當一切部署好之後,國軍方面決定繼續向緬甸腹地挺進,徹底的將日軍在緬甸的部隊殲滅,光復緬甸全境。
而在緬甸戰場局部反攻的同時,盟軍也在太平洋其他戰場上高歌猛進。
在打下了太平洋上大量的島嶼,並打垮了日本海軍主力之後,美國方面鑽變了戰術,開始攻擊日本的運輸船。
美國前線指揮官認為,日本擁有一種不可理解的力量,德、意軍易殲滅,日軍難殲滅,只好實施正面進攻,擊沉船舶,切斷交通動脈。
因此,美軍的潛艇和飛機給日本的運輸船造成的損失與日俱增。
眼下日軍高層採取的立場是,縱然國力漸衰,我們也要堅忍不拔地把戰鬥堅持到底,戰中應自己開闢打開戰局的道路,無論如何應謀求戰局的穩定
甚至於杉山元等人甚至於叫囂稱,即便日本敗於這場戰爭,也務必拼個勝負。
在這樣不知死活的瘋狂的命令下,從馬里亞納群島陷落後至翌年3月的5個月內,日軍損失了上百萬噸的艦船。
海上運力一落千丈,國力和作戰能力就一落千丈。
軍需大臣藤原銀次郎在1944年8月19日小磯內閣的御前會議上,就國力問題提出了下述報告。
海上運力,暫不談開戰前後那段時間的情況,原計劃在開戰第3年增加50%,由於陸、海軍不能解除船舶徵用和戰損船舶大大超出預料,反而將計劃壓縮了一半,實際上調整后的計劃僅完成1/3。
因此,鋼材產量迅速下降,軍工生產也不得不減了下來。但是軍工生產的比重一直在加大,民用生產進一步壓縮,國力就逐漸衰退,實在令人痛心。
船舶和石油也是如此,計劃完全破產,戰前研究的兩大重點船舶和石油已處於最困難狀態,國力面臨崩潰。
更讓日本人揪心的是美國空軍對日本的襲擊,根據美軍對日戰略的第3階段便是通過空襲破壞日本的工業,使日本無法利用本土極其有限的庫存物資製造飛機和其他武器裝備,中斷武器裝備的生產和補充,然後再實施致命的登陸作戰,決一最後勝負。
儘管在此之前,即在對美、英開戰前的1940年7月5日,日本陸軍雖成立了防衛總司令部,並在東京,名古屋、大阪、小倉、廣島、札幌、漢城和台北8城市配置了防空隊。
但由於武器不足,高炮很少。加之,防空航空戰隊僅4個,配置在京濱地區、阪神地區和北九州地區,所以急忙在下田、大島、大濱、勝浦、銚子和小名濱配置電子警戒機,以防敵機空襲首都,同時還採取了如增產高炮等強化防空對策。
第一次世界大戰**現了飛機,需用野戰高炮對付,陸軍於1922年首次試製75毫米野戰高炮。但由於飛機發展迅速,這種高炮已不適用,於是在1928年試製75毫米新高炮,使有效射高從5,000米提高到7,000米。
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飛機加速發展,性能提高,如升限更高,航速更大,武器裝備更強。
因此,高炮必須對付這種飛機。陸軍參考海軍的120毫米高炮,在海軍的技術協助下,加緊研製,於1943年3月製成,用於要地防空。
新型75毫米高炮的射高為11,000米,120毫米高炮的射高為14,000米,150毫米高炮的射高達20,000米。
但是,120毫米和150毫米高炮是戰中遭到首次空襲后,為加強防空才緊急試製的,因此從1944年下半年起,120毫米高炮的月產量約10門,而150毫米高炮僅製成2門。
日軍統帥部完全沒有預料到戰中會出現大規模戰略空襲,造成慘重損失,雖盡最大努力生產120毫米和150毫米高炮,但高炮的產量是極為有限的。
1944年6月,以中國成都為基地的美第20航空隊,出動47架B-29型轟炸機空襲北九州,集中轟炸八幡制鐵所。這次空襲,日方損失意外輕微。
接著,以成都為基地的B-29型轟炸機於7月,對滿洲和北九州各進行1次空襲,8月對滿洲、朝鮮、台灣、北九州共實施多次空襲,給日本損失不小。
7月6日,美軍佔領馬里亞納群島的塞班島,僅用約100天時間就修成了航空基地。從該基地起飛的第一架飛機於11月1日首次偵察了東京。
接著,B-29型轟炸機在接下來的時間裡,分別對京濱地區、名古屋及京阪神地區的飛機工廠,集中進行高空精密轟炸,給日軍飛機工廠的生產帶來了巨大影響。
尤其是空襲名古屋,適逢該市大地震,造成三菱航空公司大減產。
B-29型轟炸機集中空襲上述3個地區的武器產量佔全國武器總產量的16%,其中40%的炸彈投在飛機工廠。
來自塞班島的B-29型轟炸機,通常實施高空精密轟炸。如八丈島電子警戒機發現北上目標立即報告東京,防空戰鬥機接到出動令起飛,迅速升至1萬米高空,前後歷時85分鐘,但B29型轟炸機僅60分鐘即可飛抵東京上空。
日本高空戰鬥機和電子器材的研製都很落後,這是日本防空的致命弱點,日本防空力量是薄弱的。只有120毫米以上的高炮能打B-29型轟炸機,可是東京僅配置120毫米高炮24門,根本不足以應對美軍航空兵的打擊。
而且美軍在不斷地出動航空兵轟炸日本本土的同時,更在秘密集結重兵,準備反攻日軍在太平洋上最重要的基地菲律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