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堂課 《小徑分叉的花園》:取捨有道,方能成妙文

第12堂課 《小徑分叉的花園》:取捨有道,方能成妙文

第12堂課

《小徑分叉的花園》

取捨有道,方能成妙文

取捨有道,寫作也要學會取捨。

當一部作品完成後,作者不可避免地要對它進行調整、修改,才能讓作品無限接近完美。或者,在創作的過程中,突然有個新的想法,影響到故事的進展。所以,對作品進行調整,是一個不可避免的過程。

到底需要保留哪些元素與情節,又要捨棄哪些人物與句子,這些都是一門學問。有些地方,可能自己不滿意,但因為涉及重要的情節,不能輕易刪除;而有的部分,你寫得酣暢淋漓,但因為遊離於作品之外,反而得狠心刪減——因此,取捨有道,方能成妙文。

之前,我曾經寫過寫作《生死河》這本書的前後曲折,那算是我第一次做比較大的調整,幾乎把整個故事推倒重來。

對於我來說,這並不是個例,此後我在《宛如昨日》的寫作中,我同樣遇到「推倒重來」的問題。毫無疑問,即使是工作量再大,我都做出了同樣的選擇——重寫。初稿的故事與最終出版的故事,差別有多大,大概只有我自己知道。整個故事「推倒重來」的目的,也很簡單,就是讓故事更好看,讓小說更完美。這是寫作者的使命。

那,我們該如何理解「取捨」二字呢?

1.取捨首先是對寫作道路的選擇

博爾赫斯有一篇很著名的小說,叫作《小徑分叉的花園》。故事其實很簡單,講的是一戰期間,一位中國博士余准成為德國人的間諜,他需要把一個英國炮兵團駐紮地艾伯特通知給德國上司。

但是他還沒有來得及通知,就已經被英國反間諜處的馬登上尉追蹤。迫在眉睫之間,余准逃進一位名叫艾伯特的漢學家的家中。艾伯特研究著一部特別的著作,一個巨大的謎題。艾伯特和余準的對話,是整部小說的精華,也是博爾赫斯主要的關注點,我在這裡就不劇透了。有意思的是,在小說結尾,博爾赫斯是這樣寫的:他不知道(誰都不可能知道)我的無限悔恨和厭倦。

余準的後悔與厭倦,可以看作是針對自己整個間諜生涯的感嘆。畢竟,為了達到目的,他殺死了自己的朋友。

小徑分叉的花園,博爾赫斯設置的謎底是時間,可何嘗不是人生呢?每一個選擇,都會通向不同的地方。寫作,也是一座巨大的小徑分叉的花園。作者每一個選擇,都會導致不同的結果。

寫作,聽起來是一回事。可是,下面有著無數細分的領域。小說、散文、評論、詩歌,都可以歸為寫作,但它們之間的差別極大。還有,就是廣告公司里的文案,主要是從事商業文案的寫作;近幾年興起的新媒體寫作……可以說,每一個類型的寫作,都有著不同的要求。

我在二十歲左右,寫過詩歌;此後,又以寫懸疑小說被讀者所知。詩歌講究鍊字、意境,而小說更在意的是情節與人物。這是兩種完全不同類型的寫作。所以,這裡講的取捨,是寫作道路上的取捨。如果你明確了自己喜歡寫什麼類型的文字,那麼就堅定地走下去。在一個方向突破,可能會比面面俱到更容易成功。

因為我是懸疑小說家,所以我所提供的經驗,也是小說家的寫作經驗。寫小說你需要把握人物,需要尋找大量的素材,需要敏感地洞察周邊的世界,需要投入不少時間進行長期的創作,尤其當你決心寫作長篇小說時。當然,寫作類型儘管不一樣,但寫作要求具備的基本能力都是一致的。

有一個問題,我經常會碰到,就是有一些文學愛好者,問我能不能辭職專門在家寫小說。如果寫小說收入穩定,並能養活自己的時候,當然可以去嘗試專職寫作。注意,養活自己其實是一個很低的要求,而不是讓自己活得更舒適、更有尊嚴。如果收入不穩定的話,作者還是要謹慎地評估其中的風險。寫作與工作,其實並不衝突。

所以,往大了說,取捨是一種人生態度。寫作道路的選擇,也是人生道路的選擇。

2.取捨就是想明白怎麼寫

「寫什麼,怎麼寫,結果怎樣?」可能,這是作者最迫切需要解答的問題,就像是古希臘哲學里經典的「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追問,每個寫作者都會有不同的答案。

選擇寫作類型,這是在大方向面解決了寫什麼的困惑。但具體到一個短篇小說、一部長篇故事,寫什麼的困惑始終是存在的。

比如說我的《謀殺似水年華》,這是一部懸疑小說,也是一部愛情小說,但最核心的還是愛情,是秋收和田小麥長達十餘年的愛情。

再比如說《鎮墓獸》,我常常說是一部反盜墓小說,要寫成中國人的漫威世界,但最核心的還是中國、人類的歷史與文化。所以,小說的背景會設置在20世紀初期。這是一個風起雲湧的時代,中國面臨著「三千年大變局」,世界也在面臨著激烈的變化,沙皇政府的倒閉、二月革命、十月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戰等等。

開頭怎麼寫,主人公怎麼出場,該選擇哪種敘述人稱,是單線敘述,還是雙線敘述?這些都是「怎麼寫」,屬於具體技術問題,這需要看作者的個人選擇。

金庸先生寫《笑傲江湖》,讀到四分之一的時候,主角令狐沖還沒有出場。按照一般的閱讀經驗,林平之才是當之無愧的男主。可是,當儀琳緩緩說出令狐沖救她的故事時,令狐沖的形象呼之欲出,整部小說的格局也為之大變。

金庸是大才,這種層巒疊嶂的寫作手法,要掌握起來比較困難。剛剛起步的作者,沒有必要這樣去炫技。

所以,當你不知道寫什麼的時候,可以嘗試從自己最熟悉的地方寫起。自己熟悉的人、自己的回憶、自己成長地方的人和事,都可以成為寫作素材庫。其實,大作家都是從自己身邊寫起。張愛玲的小說,很大一部分就是她家族裡的故事。所以,導致後來家裡的親戚對她頗有微詞。

當然,寫熟悉的人和事,並不是要你完全忠實地寫作。你可以把發生在幾個人身上的事情,挪到一個人身上;你可以在相貌上、性別上進行調整;你也可以在故事上進行戲劇化的處理。

而這些,契訶夫的短篇小說是非常棒的寫作素材。他對人物的速描、對情節的安排,都是令人驚嘆的。所以,大家如果有興趣的話,最好去讀讀契訶夫的短篇小說。閱讀是最好的老師。

3.取捨是看你為寫作放棄什麼

作家分為兩種,一種是天才型的,一種是刻苦型。

天才型的作家,似乎他們沒有讀多少書、花多少精力,就寫出讓人驚嘆的文字與故事。看似他們依賴自己的天賦,達到了別人難以企及的高度;另外一種是刻苦型的,初期他們的作品可能看似平淡無奇,但隨著訓練、不斷地寫作,掌握了寫作思維、方法、技巧后,同樣寫出讓人驚嘆的作品。

天才型的作家,容易給人造成錯覺,覺得他們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寫出名篇名章。詩仙李白是中國詩歌史上屈指可數的語言天才,他的一些詩句看上去就像是老天賞賜給他,而非人力可為。明清時期,許多詩歌評論家,就有這樣的一個判斷:太白的詩歌可以讀,但不能學。李白的詩,平常人學也學不過來,最終難免會「畫虎不成反類犬」。

李白的詩歌是憑空掉下來的嗎?並不是。如果你讀過他的詩歌,就會發現李白的閱讀量驚人,他對唐朝以前的詩歌很了解,他的文學觀點很深刻。他那些看起天縱其才的句子,也是自己日夜思索、修改而來,最終才達到「天然去雕琢」的效果。

世界很殘酷。比你聰明的人,可能比你更努力。在寫作領域,努力可能比天分更重要。努力需要自律,現在這個世界其實充滿了太多的誘惑,到處都充滿了娛樂。比如說,一部遊戲很好玩、一部電視劇很好看、朋友聚會很開心……太多的事情,都會讓自己寫作分心。

寫小說這麼多年來,我的生活一直很簡單。很少到外面去應酬,除非是萬不得已;很少到娛樂場所去,到KTV唱歌一年也可能僅僅是在公司年會那一天;新書的簽售會的路途上,我也會拿出電腦或記事本,隨時進入狀態。

所以,取捨其實就是你肯為寫作放棄多少時間,你能在上面投入多少精力。

我們的文化里很早就有取捨之道,蘇軾說過「強足以濟艱難,勇足以斷取捨」。取捨需要一點果敢和勇氣,但同樣需要你利用你的智慧。在自己的寫作道路上進行取捨,想明白自己到底寫什麼,學會放棄……取捨也有它的奧妙之處。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蔡駿24堂寫作課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蔡駿24堂寫作課
上一章下一章

第12堂課 《小徑分叉的花園》:取捨有道,方能成妙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