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堂課 《白夜行》:越感同身受就越認同
第13堂課
《白夜行》
越感同身受就越認同
因為寫作的需要,每年我都會看不同的書籍和電影。有時候,我會為書里的一句話、一段描寫,或者電影里的一句台詞、一段情節而落淚。
相信這樣的經歷,很多人都有過。所以,今天我想跟大家聊一聊小說寫作中,關於情感的處理以及如何寫出讓人潸然淚下的文字,讓感動不只是你一個人的眼淚。
1.共鳴是什麼?
感動是什麼?簡單地說,就是情感的共鳴。就像我前面所說,一個句子或者一個細節,會勾起許多人的記憶,從而得到情感的共鳴。
舉一個大家都熟悉的例子,就是朱自清先生散文《背影》。送別之前,作者簡單、凝練地交代了背景,祖母去世、父親的差事沒有了,家庭條件已經很不好。送別之前,父親一度因為忙,想要叫人代送,但最後還是放心不下,自己親自來送兒子。那時候的朱自清剛滿20歲。
父親去買橘子的場景,已經成為現代文學史上的經典描寫了。朱自清先生是這樣寫的:「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肥胖的身子,吃力地爬上月台。這不過是一兩分鐘的事情,可在朱自清先生的筆下,就像是慢鏡頭一樣,不斷地在你腦海之中回放,從而讓讀者想起了自己的父親,產生了情感的共鳴。
《背影》雖然簡短,卻有著強烈的情感張力。他寫了父子之間的親情以及人生別離之間的惆悵與無奈。尤其是最後一段,父親在心中預計自己離死亡不久的時候,更讓人傷感落淚。在我的小說《鎮墓獸·北洋龍》之中,男主人公秦北洋在火車站月台里,遇見了朱自清父子兩人,恰好看見了買橘子的一幕。當然,文字跟原文是有所差別。
一個人在閱讀一本書的時候,其實是在調動自己全部的生活經驗。許多讀者之所以會對故事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大多數是在故事裡看到了自己。什麼意思呢?其實很簡單,就是自己的經歷、情感、性格,甚至是心底里最隱秘的想法,跟故事裡的人物有著相似的地方。
所以,一個好的人物形象,一個好的故事,肯定會讓讀者產生情感寄託。讀者會隨著人物的喜怒哀樂,體會歡喜與哀愁。
2.怎樣讓你的小說更具有淚點?
我們已經簡單了解了情感共鳴的特性。那麼,接下來的問題就是,我們應該讓你的小說更具有淚點。
電影可以通過音樂、演員的表演、鏡頭特寫來渲染氛圍,讓觀眾進入情感的漩渦之中。但文字不一樣,與電影相比,文字沒有音樂的烘托,也沒有演員的表演,沒有動態的畫面讓讀者去感受。
好的作者,會讓自己的文字像無聲的電影一樣,充滿了畫面感,從而讓讀者沉浸在故事裡。
(1)用細節來強化意境。
意境是最好的淚點。詩歌、散文、純文學、懸疑小說……不管是哪種文體,好的文學細節,總是讓人印象深刻,久久難忘。如果你讀過東野圭吾的《白夜行》,很可能一些情節已經忘記,但肯定不會忘記小說結尾雪穗面無表情走上樓的那一幕。這樣的畫面,包含著複雜又強烈的情感。雪穗對待亮司是什麼態度,真的是把他看作是工具嗎?兩人之間有愛情嗎?在反覆追問之中,讀者的情感會遭受到撞擊。
請允許我展示一段文字:「她的冰塊般濕潤而堅硬的嘴唇,充滿落落寡歡的香蕉樹的氣味,又將我的每寸皮膚與肌肉燒成灰燼。而我代替阿里薩的這個吻,讓她回到十六歲的黃昏,翹起雙腿坐在卡塔赫納的石頭大屋的陽台,就像兩百年前她曾祖母的曾祖母,眺望巴拿馬方向熊熊燃燒的落日,從古巴和佛羅里達吹來的海風撩起少女的栗色長發。」
上面的文字,是我的短篇小說《中鋒在黎明前復活》里的最後一段。這是一個致敬馬爾克斯的小說,這是一個與愛情有關的故事。具體情節我就不劇透了,但這最後一段的敘述,是我為這段傷感的愛情畫上了句號。
(2)學會使用心理獨白。
心理獨白是常見的寫作技巧。它會直觀地傳達出人物的心理狀態與情感,讓讀者產生強烈的代入感。
心理獨白不是高超的寫作技巧,但想要掌握並不容易。如果作者筆力不夠的話,獨白就會給人虛情假意的感覺。這個會隨著作者的經驗積累而得到改善。
學會使用,另外一層意思,就是作者要剋制,不能濫用。在一部小說里,要知道哪裡能用,哪裡不能用。不能因為心理獨白方便就濫用,整部小說因此變得喋喋不休,令人生厭。
另外,不單單是心理獨白,在類型小說里,抒情式的句子或段落,都應該克制而謹慎。在最需要、最關鍵的時刻抒情,才能發揮最大的功效,讓文章的情感升華。
(3)加強代入感。
小時候,我們讀小說、讀故事,都喜歡把自己代入到故事之中。我讀金庸的《射鵰英雄傳》,常常會把自己當作是郭靖,讀《天龍八部》也常常幻想自己是蕭峰。一個好的人物形象,會讓讀者如痴如醉。
金老有著出色的塑造人物的能力,初學者想要達到他的水準,應該是強人所難。但我們可以通過一些寫作技巧,來提升文章的代入感。
寫作之前,一定要選好敘述視角。是第一人稱,還是第三人稱,或者是第二人稱。人稱代表著敘述許可權。第一人稱和第二人稱是有限敘述,會讓讀者快速地產生代入感。第三人稱則是全知全能視角,也就是上帝視角,有利於故事的推進。
讀過我的小說的人,應該會發現我小說里常常會出現一個「我」這個角色,也就是小說里的「蔡駿」。在長篇小說里,「我」出現的比較少。但在《最漫長的那一夜》系列短篇小說之中,「我」出現得很頻繁。在這些小說里,「我」不僅僅是敘述者,也是故事的推進者。讀者會跟隨著「我」一起去見證故事的發展,感受著「我」的情感波動。
另外,就是在故事裡,一定要放置情感的物質線索。比如,戀人之間的信,朋友之間的簡訊,還有小時候讀過的書等等,都會勾起人的情感共鳴。《最漫長的那一夜》裡面的短篇,對於我來說,尤其特別,因為我在裡面儲存著我的童年的記憶與成長經歷。
把自己寫進去了,看到了自己,讀者也就會跟著感動。
小說情感的好壞就是看它能不能引起他人的共鳴。而許多讀者之所以會對故事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正是因為大多數人在故事裡看到了自己。
當我們試圖讓讀者產生共鳴時,我們可以通過用細節強化意境、使用心理獨白、加強代入感這三種方式,來努力達到小說的情感目標,讓你自己的感動成為更多人的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