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七章.勿看

第四百三十七章.勿看

第四百三十七章.勿看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二十五日,太子李顯即皇帝位,標誌著一代女皇的政治生命結束。十一月二十六日,武則天駕崩上陽宮,女皇的人生生命也最後結束,死時八十二歲。

女皇自退位至去世其有二百六十多個日日夜夜,在這一段時間裡,除掉一個極為簡單的《遺制》之外,史書上再也不見她的任何記載。她的《遺制》是:「袝廟、歸陵,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其王、蕭二族及褚遂良、韓瑗、柳奭子孫親屬當時緣累者,咸令復業。」[原制已失,此據《舊唐書》,卷六,《則天紀》。]

制書說明,一代女皇臨終還自我承認是李家媳婦,去掉自己的皇帝號,稱高宗皇帝的皇后,永久地陪伴著丈夫李治。自己稱皇后了,那麼,生前在後宮爭鬥過的王皇后和蕭淑妃是她的姐妹了,死後願她們不記前仇,好在地下見面。拚命反對她的褚遂良等人及其家屬也一併解放,也願他們能不記生前之仇。女皇逝世前特留這遺囑,更怕因反對過自己而獲罪,其家屬後代不再因她受累,一切生前的恩怨解除,她的靈魂便可以自由了。

從這份遺囑可以看出,女皇死的很安詳,是安安詳詳地合上眼睛的。

根據她的遺制,中宗李顯尊她為「大唐則天大聖皇后」,決定母后合葬乾陵。但當時有人反對,有給事中嚴善思上疏。表面他是說,開乾陵合葬,怕驚動了高宗,不如「於乾陵之旁,更擇吉地,取生墓之法,另起一陵,既得從葬之儀,又成固本之業。」但經一番議論,中宗仍令:「准遺詔從葬之。」[詳見《唐會要?陵議》,卷第396—397頁。]就是說仍按「遺詔」合葬於乾陵。當時的中宗和朝臣表示承認她是大唐的皇后,沒有承認她是已經亡國的「大周皇帝」。而嚴善思等人,怕是連大唐皇后也不想承認,不想讓她合葬於高宗的乾陵中,讓她「別起一陵」。這些人怎麼想?說她是被革了命的「大周皇帝」呢,還是被開除的李家媳婦呢?

然而,中宗皇帝還一切遵從《遺詔》,讓他的父母親合葬一起。翌年五月二十八日,武則天袝葬乾陵,長隨高宗於冥宮。

中國帝后陵寢向無立碑之例,而中宗死後,乾陵的朱雀門外,司馬道西側破例樹有一座高大的石碑,碑文開頭即稱「述聖記」,應是帝陵空前絕後者,為武則天所制,嗣皇帝李顯所書[趙文潤等:《武則天研究論文集》,第187—195頁。]。武則天死後袝葬乾陵,於此碑的司馬道東側對面也樹立了一座高大的石碑,碑上並無一字,人稱無字碑,這座無字碑是李顯極其臣子們為武則天而立。

乾陵為天皇立了碑,這是不為習俗傳統所羈的武則天的創造。但是,既使創造,這座碑的碑文也僅稱《述聖記》,而不稱碑和碑文。一定是當年武則天居然打破傳統為大夫立了碑,但碑文卻不知如何寫法。皇帝一生事業廣大、功德浩蕩,僅用一碑難能述及,故稱《述聖記》而不稱碑。所以,當後來的唐明皇在開元二年(714年),提出為其生母昭成皇后在洛陽的靖陵立碑時,中書侍郎蘇頲阻止說:「帝王及后,禮無神道碑。近則天皇后崇尚家代,猶不敢稱碑,刻為述聖記。……若靖陵獨走,即陛下祖宗之陵,皆須追建。」唐明皇聞奏,才沒有建碑[《唐會要?諸陵雜錄》,卷第418—419頁。]。

武則天尚「不敢稱碑」,所以一般人認為,帝王的事業太大,一座石碑,一幅碑文實難說全,即所謂「浩浩蕩蕩,民莫能名」,為臣為子,哪敢隨便為皇帝立碑。

乾陵既有武則天為高宗立了一座碑,高武則天袝葬后也就為她再立一碑而作對稱。既立了碑也可以再寫個《述聖記》之類。然而,對於李顯來說,武則天既是母后,又是皇帝;對於大臣來說,她既是皇帝,又是皇后。更為尷尬的是,她是被大臣們推翻的皇帝,也是被李顯取代的皇帝。所以,即使寫個《述聖記》什麼的,又該如何寫法?既不易述也不易論,還是留著後人評說罷。

武則天的碑文不好寫還不是一般帝王事業廣大「民英能名」的問題,而連她的身份都「莫能名」,遑論對她的評說了。就連她自己的子孫們也「莫能名」,遑論後人了。

如前所述,李顯即位五年被韋氏毒死,韋后欲專權十餘日即被太平公主和李隆基聯手所滅,由相王李旦繼位,新皇帝稱睿宗。睿宗執政期間把「則天大聖皇后」改稱「天後」,「天後」是與「天皇」相併的稱號,顯然要比「皇后」尊貴,有點皇帝的味道,這可能是太平公主的意思。延和元年(712年)八月,李旦傳位給太子李隆基,在傳位前一個多月時,又改「大聖天後」為「天後聖帝」,[《舊唐書?睿宗紀》延和元年乙卯(六月十七日)。新唐書相同。]這個名號是「后」,又是「帝」,按語法習慣前面是後面的定語,那麼這個尊號就是「帝」,那麼武則天又被尊為皇帝。但唐明皇稱帝后沒幾天,又把「聖帝」改為「聖后」[《資治通鑒》,則稱「聖帝天後」。見卷210,玄宗先天元年八月壬寅。]。此時,太平公主與明皇競爭,去「聖帝」免對她有鼓勵作用。開元四年(716年),十二月,又改回「天後」,連「聖」字也被取消,此時太平公主被賜死,睿宗李旦也死亡。再到天寶八年(749年),李隆基追尊為「則天順聖皇后」,遂成定稱。

武則天在天寶前,尊號屢改,因為她的子女還在,被史家戲稱「后則天時期」,影響直接,由於子女對她的態度不同,才出現了上述尊號屢改的情況。而自唐明皇以後,男系皇帝的位置確立,他就完全按「女姓——皇后」的序列改定,不再有「天聖」、「聖帝」的稱謂,更完全沒有了大周女皇帝的認可,即只承認她是李家的媳婦,不承她曾經是大周女皇。那麼,對她曾稱帝的一段,只能認為是受先帝顧命,從權暫時稱制,從權暫時保護李唐的神器。或說代管天子的神器寶鼎,無權稱制,等到李唐的接替人到來,再物歸原主。因此,那二十多年,武則天仍然是李家的媳婦,不是皇帝。

唐明皇為武則天定位后,史臣們便按照皇帝為她的定位,在大唐正史里為她特立「本紀」。她的「本紀」不是皇帝本紀,而是《則天皇后本紀》(《舊唐書》)、《則天順聖武皇后本紀》(《新唐》)。這表示,武則天必須回歸男性父權社會才能被承認,被承認是男性皇帝的皇后。女性都要附著在男人身上,女皇帝的地位和稱號根本是沒有的,要被承認,就只能是皇后。不然,就是怪物。按照史臣們的設想,幸好武則天臨終前自己去掉了帝號、自認是李家的媳婦,史書上才給她個皇后的位置。不然,就把她放到如駱賓王說的「窺窺神器」的「賊后」的行列里。

然而,雖然唐明皇把她規定在「順聖皇后」的行列里,史臣們也把她列入皇後身分的正史中。可她在歷史上畢竟真的做了十五年的皇帝、稱制也有六年之久,實際上做了二十多年的皇帝,還輔佐高宗三十年。根據史學研究的斷限,唐朝前期共有高祖、太宗、高宗、武則天、中宗、睿宗、玄宗七年皇帝,除去開始七年的戰亂,到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共有130年時間。其中五分之二是武則天當政的時間,武則天的生命佔去了其中三分之二,這段時間,被後世稱為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史學研究和新舊史家們又把唐代的強大歸功於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和唐玄宗的「開元盛世」。「貞觀之治」的好長一段是隋末歷史大混亂的恢復時期,武則天之後才是「開元盛世」,就是說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分別代表了唐代前期的恢復、發展和鼎盛三個階段。如果只承認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和唐玄宗的「開元盛世」,把武則天的五分之二的歷史割了去,那麼「貞觀」和「開元」如何能連得起來?

如果說「貞觀之治」是建設,「開元盛世」也是建設,而武則天這五分之二的時間是破壞,「貞觀之治」早被武則天破壞凈盡,何有「開元盛世」的存在?實質上唐明和那些史官們僅僅是不讓武則天說自己是皇帝,她自己明明白白做了那麼多年的皇帝,為死後能得到後代子錄的承認,能得到所謂的「血食」,即在宗廟、陵堂里有牌位,受到祭祀,才不得不只承認是李家的媳婦、是高宗的皇后的。

問題出在哪裡呢?還是那句老話:皇帝的位子不許有女人,或說女人不許做皇帝。這就是中國數千年封建社會的規矩,儒家傳統的規定,男權社會的章程。

我們說武則天是個非凡的女政治家,就是因為她以一個絕對不允許做皇帝的女人,真的就做了那麼多年的皇帝,不管史臣們承認與否,也不管武則天本人臨終前為了死後的「血食」配祭,而去掉了自己的帝號。也就是說,在中國封建社會這個極度的男權社會裡,一個女人要同皇帝的頭銜聯繫在一起,要面對多麼巨大的困難,要衝破多大的觀念上的障礙,要有多麼大的勇氣,要有多麼非凡的毅力和政治才幹。武則天經曆數十年的艱難和曲折,她面對整個男權社會壓力、滿朝文武的男人,有多少次死亡和打擊,他稍不慎就會變成犧牲品。但她終於憑著自己的聰明和才智,憑著自己的百折不撓的毅力,讓男權社會向她低頭,讓男權社會為她付出代價。終於搶奪了男權社會的駕駛樓,使歷史的列車脫離軌道,扭到她的軌道之中,向歷史宣布,女人也能做皇帝,而且能做一個好皇帝。

武則天是一個有作為的女皇,對唐代封建社會鼎盛時期的出現有著不可抹滅的貢獻。

她重視農業生產,關心民生。她盡量減輕賦稅和徭役,天冊萬歲元年(695年)免除全國一年的賦稅、洛州免征兩年。為應付邊疆的戰爭,推行軍屯制度,幾年積蓄的軍糧,可供十年需。由於社會經濟的發展,使全國戶口迅速增加,由貞觀晚年的二百八十多萬戶,增長到女皇晚期的六百一十五萬戶,人口達到三千七百一十四萬多[《資治通鑒》,卷208,神龍元年。]。

女皇執政期間,使唐代疆域達到頂端,軍事上的成就遠超貞觀時期,基本解決四境的爭端。使西域和西南部許多少數民族區域納入多民族國家的版圖,使中原和邊陲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更加密切。

她代表新興的中小庶族地主勢力,打擊腐朽的士族勢力,進一步破壞了魏晉以來的門閥制度,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一個保證。

她推行不拘一格的用人路線,用人唯才,打破貴族門戶特權。她的自薦制度很有特色,她任官不嫌出身低微,即使農夫走卒,凡有長處者自薦選拔,破格任官。她能及時嚴格考查屬官,有能力和功績才破格升職,不稱職或貪侵者隨時黜免,從而彌補了選官過濫的缺失。

她使封建社會的科舉制度得以制度化,貞觀年間共舉進士二百零五人,武則天舉有千餘人。她首創殿試,由天子面選人才;並首開「南選」,使南方邊遠地區的人才得到任用。她還首行官員試用制度,保證官員的數量和質量。

她有政治負度,樂意接見和平民百姓,從諫如流,鼓勵當面勸諫的批評。然而對「牝雞司晨」之類傷害婦女的惡意攻擊,也在行動上嚴厲回擊,從而提高了婦女地位。

她是具有創新思想的皇帝。她的許多創製打破陳規,影響千年。她是唯一突破陳腐禮制,呼喚婦女解放的皇帝,在數千年男權傳統社會中,她的呼喚徹雲霄,影響極大。

她在文化上建樹突出,她主持編撰了世界上第一部農書《兆人本業記》和國家藥典、大百科全書。她主持編寫的書籍數量很大,如有《古今內范》一百卷、《玄覽》一百卷、《內范要略》十卷、《樂書要錄》十卷、《百僚新誡》五卷、《巨軌》兩卷、《垂拱格》四卷、《三教珠英》一千三百卷、她個人文集一百二十卷、《維城典訓》、《鳳樓新誡》、《孝子烈女傳》各二十卷。她首倡進士科考詩文,影響了唐朝詩文的發展。她喜愛書法藝術,曾求得宰相王方慶祖傳書法撰法十卷,召集天下書畫家整理內庫書畫,她的飛白、行書皆工、很有特色。她撰寫的《升仙太子碑》,碑文行草相間,額為飛白,迄今仍立於偃師縣緱山,別樹一幟[趙文潤等編:《武則天與偃師》,240—247頁,歷史教學社,1997年。]。由於女皇的影響,使唐代書法家輩出。

人物和事物的矛盾統一規律決定了武則天的負面也很突出。她推翻傳統,做了傳統不許女人做的唯一女皇,傳統思想的大批官員拚命反對。為反擊扼殺、維護女皇地位,地位用酷吏,雖收到回擊的效果,但也濫害無辜,駭人聽聞。她晚年為保護近幸,曾徇情枉法,不聽忠諫,我行我素。晚年大搞宗教迷信,樹立個人,建明堂、天樞、九鼎、佛家、封禪,糜費資財、傷在社會。

總體上說,她是封建社會為數不多的好皇帝,是我國歷史上傑出的女政治家。

魏晉以來,中國政治形成了極為突出的惡劣風氣,即士族門閥制度。國家政柄被豪強地主控制,世家大族成為中央政權的靠山,宦吏銓選、地位高下,全憑門第。世家大族,憑藉門第青雲直上,可位列公侯;一般士子、商人被稱為寒門庶族,無論才德如何,也難得重用,即使進入政界,不過以小吏混跡,極難升遷。即使偶以軍功得到顯位,也仍被輕視,或置諸冷薯,或被擠推台下。

武士彟出身寒門農商,曾以軍功獲將軍高位,但是在唐初政界卻無地位,危危岌岌。他就是本書傳主武則天的父親。

武氏原籍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縣)。文水地處晉中呂梁山的東坡谷野間,文水從呂梁山流出,匯入山西的主動脈汾水。這裡山平水靜,土地、木植、礦藏資源都很豐富,是《人說山西好地方》那首優美歌曲創作的原材地。文水毗領是交域、太谷、祁縣、平遙,我國歷史上著名商業集團「晉商」,也是憑藉這塊土地而發達,代代不息,名揚海內外。

這方水土給了「晉商」的睿智和資源,也給了武士彟的聰明和發跡的條件。

武氏一族祖輩一直靠這方原野養育,到父輩又增加了小本生意經營。武士彟是老三,大哥士稜一直種地,二哥士逸是隋朝軍隊中的一個士兵。老三有老三的好處,父親和兄長創家立業,他為子為弟便獲得愛護,並有了讀書的機會。據史書介紹,武士彟在私塾讀書時間不長,但他卻極愛讀書,後來他曾向李淵奉獻自己寫的《兵法曲要》30卷,是他鑽研《孫子兵法》,結合當時的兵事寫成,說明他讀書積累已達到一定程度。[《舊唐書》,卷58,《新唐書》,卷206,《武士彟傳》。]

武士彟既愛讀書,又研究兵書,養成性格沉毅、堅定、善謀,又好結交。

隋文帝晚年漸趨驕奢,大興土木。皇帝如此,官傣僚地主更以求田問宅為急務。文水周圍山巒谷地木材資源豐富,成年後的武士彟見此機會,便夥同友人做起了木材生意。由於他勤苦經營,不久成為百里內的知名富戶。

隋煬帝大業元年(公元605年,煬帝的堂弟,燧寧公楊達受詔與宰相楊素、宇文愷營建東都洛陽。武士彟探知消息,準備了一份厚禮見到了楊達,通過楊達做成了一筆木材大生意,並允他長期供應營建洛陽的木材等物資。這不僅讓武士彟的財富橫生,尤其使他由一般商人身份混跡於高官之中,有了飛騰的機會。

此時,他結識了唐國公李淵,這是他改變命運的大機遇。

他是在楊達的府邸中見到李淵的。見面后雙方留下的印象都很好。武士彟眼中的李淵是虎姿龍晴,相貌威猛,有帝王之表;在李淵的目睹下武士彟是一個謙謙士子,儒容雅姿,貌優於一般官吏。兩人的容貌一定都是很好的,但更主要的因素是他們雙方都有利用對方的企圖。李淵明知這位出入楊府的大商人有的是錢財和人際關係,自己要立非常之業可藉助其財力、人力。而武士彟不想永做平民商人,要進入仕途,李淵是個很好的藉助之階。因為武士彟也知李淵出身關隴世家豪族,祖上為北周八柱國之一,封為唐國公。隋朝建立,李淵又與隋室有了密切關係,他的生母與文帝的獨孤后是同胞姐妹,文帝非常喜愛這個儀錶不凡的姨甥,自幼養在宮中。成*人後受封譙、隴刺史。煬帝登基后,再封殿前少監、衛尉少卿。煬帝征遼,命李淵督運糧草,十分依重於他。禮部尚書楊玄感密謀起兵反隋,被李淵發現後向煬帝告密,再度立功。煬帝便派李淵鎮守弘仕郡(治所在今甘肅合水),並令關右(即關西,函谷關以西地區)谷部軍隊都聽李淵指揮。

李淵率兵去關西,途經太原地區,就屈尊到武士彟家裡住了一宿,武士彟有此奇遇,自然百般迎合,李淵十分開心,表示交下了武士彟這個朋友[《陳寅恪先生文集》,第276-277頁,台北:里仁書局,1982年版。]。

然而,煬帝的窮凶極惡,使大臣和地方離心離德,許多勸諫的大臣被一一殺死,使煬帝更加猜忌,弄得人人自危。一天,煬帝忽召李淵來見,李淵裝病多日不敢成行。煬帝問李淵的外甥女、妃子王氏:「你舅父為何還不來?」王妃回答:「舅父生病不能騎馬。」煬帝冷冷地說:「該不是死了吧」

李淵聞訊十分害怕,他深知煬帝的癖好,便尋找許多好鷹、好犬和駿馬進獻,便立即受到煬帝的好評。大業十一年(615年)四月,煬帝巡遊山西,駐駕汾陽宮,便提升李淵為山西、河東撫慰使。此時,河津地區發生毋端兒農民起義,煬帝令李淵前往鎮壓。李淵殘酷鎮壓了這股農民起義軍,他一個人就開弓射殺七十多人,還把屍體堆成「京觀」,供人參觀,以炫耀功勞,隨後又打敗降州(今山西聞喜東北)柴保昌義軍,受降數萬人。煬帝果然下旨嘉獎,提升他為右驍衛軍、太原道安撫大使、太原留守。

其時,隋朝已處於風雨飄搖之際,各地軍閥自立旗號,紛紛起兵叛隋,農民起義軍更如燎原之火,處處燃燒。武士彟看到隋朝氣數已盡,便找到任太原留守的李淵,勸他起兵,並送給他自己寫的《兵書典要》,為之謀畫。李淵收下了他的兵書,但卻向武士彟說:「幸勿多言,兵書禁物,尚能將來,深識雅意,當同富貴可。」[《舊唐書》,卷58,《武士彟傳》。]意思是說,兵書是禁品,說這話要謹慎,如果有我做皇帝的那一天,當同享富貴。事後用他做個「行軍司鎧」(管理軍裝的小軍職)。

其實,李淵久有起兵反隋之心。早在大業九年,李淵為征遼軍督運軍糧,路過河北涿州時就曾與宇文士及「夜中密論起兵時事」。同年,楊玄感反隋,李淵向煬帝告密,好友竇撫說:「楊玄感算個啥啊,他不過為你開個頭罷了你的名字早已寫在圖籙上了(即天子圖籙,迷信的天命說),這是上天安排的啊」李淵假裝嚴肅地回答:「可不能隨便亂說,禍事大啦」[《舊唐書》,卷61,《竇撫傳》。]在河津一帶鎮壓毋端兒起義軍時,副帥夏侯端勸他起兵,李淵點頭同意,告訴他等待更好的時機。

但是,隨軍作戰的李世民卻沉不住氣了,他見父親終日飲酒、聊天,若無其事。便找人疏通晉陽宮副監裴寂,讓裴寂勸說李淵起兵。裴寂得了李世民數百萬錢,便邀李淵到**喝酒,趁機說:「二郎(指李世民)已決定起兵了,如今天下大亂,如果守小節,城外的義軍都能把你殺死;如果舉義兵,一事實上可以成功,形勢擺在這裡,就看您的態度了」[《舊唐書》,卷57,《裴寂傳》。]李淵仍然假裝不知情,回答說:「啊呀,老2真有這種想法嗎?事情既然已經這樣了,只能順從他的意思了」

老謀深算的李淵認為此時起兵仍有困難,晉中的糧秣充足,他早已讓武士彟等富商大賈積存下了。但是,兵源卻只有數千人,而太原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是煬帝的親信,是派來監視李淵的,他們也有權控制軍隊,要招兵也必須通過他們。

這時,突厥突然進兵馬邑,李淵派高君雅領兵和馬邑太守王仁恭一起抵抗,因兵力不足被突厥打敗。李淵擔心煬帝降罪,李世民再次勸父親起兵,說:「如今主上無道,晉陽城外都是戰場,上有嚴刑,下有盜賊,危亡在即啊,只有舉起義旗才能轉危為安」[《資治通鑒》,卷183,《高祖紀上》。]李淵仍故意大驚失色的說:「你怎麼這麼膽大妄為,再胡說我可要拿你問罪了」一邊的裴寂笑著向李世民說:「你觀察時局這麼準確,辦事又這麼認真,你父親哪裡忍心啊」第二天李世民仍和父親長談,勸他快點準備起兵。李淵假裝無奈,嘆口氣說:「我一認想你的話,也有道理。如今破家亡身由你,仁家為國也由你了」

恰在此時,煬帝下旨飭斥李淵,並派人前來逮捕李淵和王仁恭,而率兵作戰失敗的高君雅卻未受責怪。世民、裴寂等打算當即起事,李淵認為,煬帝此時還不致於殺他,即使起事兵力不足一樣會戰敗被殺,於是使隨使者前往楊州,被關進了監獄。煬帝確無殺他之意,雖關監獄,並不問罪,行同兒戲。李世民和裴寂前往楊州探望,他們在獄中商定起兵計劃。

沒幾天,煬帝赦免了李淵和王仁恭,官復原職。李淵出獄後向李世民等人說:「煬帝不殺我,是上天給咱們機會啊,可不能違背天意」於是,以李淵為首,組成了起兵集團,包括李世民、裴寂、劉文靜等人。他們返回山西,踏踏實實的準備起兵了。

回晉后李淵讓劉文靜偽造敕書,說煬帝要徵發太原、西河、雁門、馬邑四郡20歲至50歲的百姓,一個不許留,全數玄涿州集中,去進攻高句麗。偽敕書下達后,四郡百姓一下子亂了營,反抗隋朝的火焰被點燃起來。

李淵正尋找借口招兵,正好鷹楊府校尉劉武周殺死馬邑太守王仁恭起兵,佔據了汾陽恭。李淵以討伐劉武周為名,公開招兵買馬,王威、高君雅只好聽之任之。李淵派李世民、劉文靜、長孫順德、劉弘基分別去各地招兵,不到十天就招了一萬多人,集中在興國寺訓練。並派人去河東讓兒子建成和元吉、去長安讓女婿柴紹迅速趕赴太原。

李淵又要進一步剝奪王威和高君雅的兵權,讓王威任太原郡丞,不必再管軍務;讓高君雅任高陽守備,負責該城的巡城和守城器械。

李淵的行動很快引起了王威和高君雅的懷疑,尤其是煬帝的徵兵敕書,未經與他們參閱就迅速發布,引起社會大亂。如今又剝奪了他們的軍權,大量招兵訓練,卻不見前往汾陽宮進攻劉武周。況且,李淵排斥了他們,所用之人除了自己的兒子,便是親戚、死士。劉弘基原是右勛侍之官,為了逃避去高麗服兵役,私自脫離職守,做了偷馬賊,後來被李淵父子網羅到太原,成為左膀右臂。長孫順德是李世民岳父長孫晟的族弟,原職為右勛衛,同劉弘基一起脫離職守,一起前往太原輔佐李淵父子。劉文靜是晉陽縣令,因與李密聯姻,李密成了瓦崗軍領袖,劉文靜被奪職下獄,而李淵升往太原留守后,竟把劉文靜從監獄里放了出來還受到重用。

李淵父子的反叛昭然若揭,但自己的兵權被解,不敢質問李淵,王威見武士彟僅為了一個司鎧小軍職,又見他一副老實相,憨態可掬,便直入行軍司鎧帳中,直接向武士彟提問:「唐公所募兵隊,盡付劉弘基、長孫順德等統管,我與公等針插不進,是何道理?」

其實,武士彟早被李淵此為心腹,他願意抱朴守拙,作為李淵盯住王威等人的內應。見到王威來訪,他爽朗回答:「我的才識微薄,又有專之職,不是帶兵打仗的材料,沒想過統領新兵的事啊」

王威見他如此遲鈍,只配做個土財主,便明確地開導他:「當今突厥猖狂,寇警緊急,唐公此舉暖昧,恐非朝廷之福。我等叨食隋祿,盡忠朝廷才是首要之責,豈可對此袖手不問,公以為如何啊?」

武士彟直如全不知就裡,直白回答:「兵員新募,只有訓練好才能與突厥打仗,平息叛匪,唐公是皇上的親戚,他受命招兵,盡以守土之責,哪裡有暖昧之情啊,將軍放心就是。」

王威依然認為武士彟未開竅,進一步啟發他:「訓練軍隊是正是,但唐公為什麼偏讓劉弘基、長孫順德統帶啊?他倆可都是皇帝的逃犯呀我想把他倆抓起來問罪,他們犯的可是死罪啊」

武士彟假裝害怕,沉吟半晌,小聲向王威說:「這件事可非同小可啊,將軍三思:唐公兵權在握,公等如果抓他的大將治罪,必然引起將帥失和,那才真正堪憂啊劉弘基、長孫順德曾為皇上身邊侍衛,如今用人之意,唐公起用二人,也是為皇帝效力,未嘗不可吧」

武士彟的回答似乎都滿有道理,尤其「引起將帥失和」幾個字,陡令王威心驚。是啊,如果行動起來,李淵翻了臉,掉腦袋的首先是自己。於是,王威假意聽從武士彟的勸告,不再重提此事。

隨後,太原留守司兵田德平也找到武士彟,認為唐公李淵的行動可疑,打算催令王威和高君雅調查招兵等事。武士彟則神秘的向田德平耳語:「如今兵權已為唐公掌握,王威、高君雅無權,只能是依附唐公,又能有何作為啊」言外之意你田德平也無兵權和軍隊,又能有何作為呢。田德平不是白痴,也只好不再說話。

武士彟把王威、田德平等情告知李淵,讓李淵防備著他們,並尋機除掉他們,以解心腹之患。李淵等見起兵事機成熟,便不再猶豫。大業十三年五月,太原周圍久旱不雨,李淵決定在晉王祠祈雨,發動兵變,起兵反隋。據史料記載,是王威、高君雅等不死心,請李淵等在晉王祠祈雨,伏兵殺死李淵。或許雙方都想利用這次機會制住對方吧,反正受制的是王威、高君雅,李淵確是在太原晉王祠起兵的。

起兵那天,李淵讓李世民率5000軍隊埋伏在晉陽宮城街巷之中,由長孫順德和劉弘基領兵伏於晉王祠后。一切準備好后,李淵穩坐在廳堂上與王威、高君雅閑聊。一會兒,劉文靜領著鷹揚府司馬劉政會進入庭院,說有密狀告發謀反大事。李淵手指王威和高君雅,讓劉政會把密狀交給他倆看,劉政會說:「密狀只能給唐公看,告的是副留守。」李淵假裝無奈,接過了密狀,看后又驚訝地說:「哪有這等事,王威、高君雅偷領突厥入侵」他似乎在懷疑地自言自語,而當時一說「有密狀」,室內便鴉雀無聲,李淵的聲音不高,但大家又全能聽到,眼光一下子集中於王威和高君雅。

王威、高君雅霍地站了起來,高君雅甩著袖子大喊:「這是造反的人要殺我們啊」說時遲,那時快,劉弘基、長孫順德突然從帳后衝出,高喊:「拿叛賊」眾武士一下子圍住了高、王二人,迅速制住逮捕起來。

第三天,突厥數萬人進攻太原,李淵說這就是王威等人的奸謀,幸好提前有準備。就下令把王威、高君雅殺死[《舊唐書》,卷58,《劉政會傳》。],宣布被逼舉兵。

李淵太原起兵后,向長安進發,武士彟追隨其後,忠心為之效力。公元617年末唐軍攻破長安。次年四月,宇文化及在揚州縊死隋煬帝,隋朝滅亡。五月,李淵稱帝建立唐朝,改元武德,於長安太極殿(即隋大興殿)下詔書敕封14人為開國元勛,武士彟為14元勛之一,授光祿大夫,加封太原郡公。嗣後又封為工部尚書,加封應國公。還讓他擔任長安城的城防將軍——並鉞將軍等重要職務。以後又曾外放為揚州大都督長史、四川州都督。

武士彟由一個木材商人一躍成為唐初的高官,尤其是大都督、大都長史等官,確為唐朝的高官大員,唐朝名將李靖、李孝恭、王君廓及唐高祖的子侄王爺才有資格任大都督。然而,武士彟雖然攝北要職,因自己出身寒門,既無卓越的戰功,又無滿腹才學,尤其沒有門第依憑。所以,他為官一直如履薄冰,甚至一直很自卑。每次受封,皆多次辭受,如封他光祿大夫時,他就「固辭不受,前後三讓」。他做官非常勤奮,忠於職守,埋頭苦幹。他在長安住並鉞將軍時,對軍職不夠熟悉,生怕出漏子,日夜操勞,顧不得返家探親。他的一個兒子病死,妻子病死,他都沒有回家。李淵聞知后大受感動,曾下詔表獎他,說他「忠節有餘」,「遣身殉國,舉無與此」[《

[www.bxwx.net]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清虛道德天尊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清虛道德天尊
上一章下一章

第四百三十七章.勿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