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八章.wukan

第四百三十八章.wukan

第四百三十八章.wukan

起兵那天,李淵讓李世民率5000軍隊埋伏在晉陽宮城街巷之中,由長孫順德和劉弘基領兵伏於晉王祠后。一切準備好后,李淵穩坐在廳堂上與王威、高君雅閑聊。一會兒,劉文靜領著鷹揚府司馬劉政會進入庭院,說有密狀告發謀反大事。李淵手指王威和高君雅,讓劉政會把密狀交給他倆看,劉政會說:「密狀只能給唐公看,告的是副留守。」李淵假裝無奈,接過了密狀,看后又驚訝地說:「哪有這等事,王威、高君雅偷領突厥入侵」他似乎在懷疑地自言自語,而當時一說「有密狀」,室內便鴉雀無聲,李淵的聲音不高,但大家又全能聽到,眼光一下子集中於王威和高君雅。

王威、高君雅霍地站了起來,高君雅甩著袖子大喊:「這是造反的人要殺我們啊」說時遲,那時快,劉弘基、長孫順德突然從帳后衝出,高喊:「拿叛賊」眾武士一下子圍住了高、王二人,迅速制住逮捕起來。

第三天,突厥數萬人進攻太原,李淵說這就是王威等人的奸謀,幸好提前有準備。就下令把王威、高君雅殺死[《舊唐書》,卷58,《劉政會傳》。],宣布被逼舉兵。

李淵太原起兵后,向長安進發,武士彟追隨其後,忠心為之效力。公元617年末唐軍攻破長安。次年四月,宇文化及在揚州縊死隋煬帝,隋朝滅亡。五月,李淵稱帝建立唐朝,改元武德,於長安太極殿(即隋大興殿)下詔書敕封14人為開國元勛,武士彟為14元勛之一,授光祿大夫,加封太原郡公。嗣後又封為工部尚書,加封應國公。還讓他擔任長安城的城防將軍——並鉞將軍等重要職務。以後又曾外放為揚州大都督長史、四川州都督。

武士彟由一個木材商人一躍成為唐初的高官,尤其是大都督、大都長史等官,確為唐朝的高官大員,唐朝名將李靖、李孝恭、王君廓及唐高祖的子侄王爺才有資格任大都督。然而,武士彟雖然攝北要職,因自己出身寒門,既無卓越的戰功,又無滿腹才學,尤其沒有門第依憑。所以,他為官一直如履薄冰,甚至一直很自卑。每次受封,皆多次辭受,如封他光祿大夫時,他就「固辭不受,前後三讓」。他做官非常勤奮,忠於職守,埋頭苦幹。他在長安住並鉞將軍時,對軍職不夠熟悉,生怕出漏子,日夜操勞,顧不得返家探親。他的一個兒子病死,妻子病死,他都沒有回家。李淵聞知后大受感動,曾下詔表獎他,說他「忠節有餘」,「遣身殉國,舉無與此」[《唐會要?功臣》,卷第802頁。]。

如果作為一個將軍,這樣做了,是歷史的反常,反映了當時門第出身的重要。武士彟出身卑微,即使做了大將軍,仍感到危危岌岌,難以伸展。事實正是如此,武則天是這位寒門將軍的女兒,如果出身高門大族,就不會去做李世民的才人,而且一做就是十幾年,她的痛苦掙扎,正反映武士彟這位寒門將軍,奮鬥一生仍未脫寒門的不幸。駱賓王書寫討伐武則天的檄文,開篇便揭示她的家庭出身,說她「地實寒微,昔充太宗下陳,曾以更衣入侍」,把她大將軍女兒的身份一筆勾銷。而徐敬業所以有資格討伐武則天,也因為「敬業,皇唐舊臣,公侯冢子」,是出身豪門大族揚州大都督李勣的後人。李勣和武士彟都做過揚州大都督、大都督長史,官品完全相同,在駱賓王的筆下,寒門大都督根本就不是都督,甚至什麼也不是。揭開這歷史的沉重一頁,究竟能給人們怎樣的沉思呢。

武士彟是北齊隆化元年(公元576年)出生,到唐朝建立,他隨李氏父子入長安,他已經42歲了。在家鄉文水做商人時娶妻相里氏,據說是一位退職將軍的女兒,由岳父介紹,他當上鷹揚府隊正,是隋朝府軍中的一個小官,統帶50名士兵。相里氏為他生有三子,幼子夭亡,相里氏因悲傷成疾,也隨幼子死去。

李淵感念他的忠心,指令女兒桂陽公主作媒,把楊達的女兒嫁給武士彟作續妻[《陳寅恪先生文集》,276-277頁,台北:里仁書局,1982年版。]。楊達是前朝煬帝的堂弟,受封燧寧公,而桂陽公主又是楊達史長之子楊師道的妻子。隋朝雖已滅亡,但舊王室的成員仍屬名門望族,因李淵女兒桂陽公主下嫁楊達之侄,又成了唐朝皇室的姻親。對於武士彟這麼一位寒門將軍來說,能與貴族聯姻,自然求之不得。當李淵一提,他趕緊納頭叩拜,口稱感激皇恩不止。

唐朝習俗,男女婚配,很強調男方要比女方年齡大,有「男大十歲,同年同歲」的說法。可楊達之女已是四十多歲了,和武士彟的年齡差不多大,同這位武將軍相伉,實有些不夠般配。

唐武德三年(620年),在桂陽公主的主持下,武士彟與楊氏舉行了盛大的婚禮。像他們這般年齡,在唐朝已是老夫老妻了,大家女兒,十四五歲多已出嫁,楊氏女幼篤佛事,本不思嫁,在當今皇帝和公主的提婚下,不嫁也得嫁。武士彟為人本就忠厚,楊氏女舉止溫閑,詩畫兼能,婚後情感甚篤。

唐武德五年(622年),李淵敕封武士彟工部尚書,賜八百戶。這是李淵對他的特殊恩賜,為官的殊榮,武士彟上疏謝恩,一再表示不能接受,說:「皇上對我的恩賜太多了,不能再有所求了」但是,皇帝成命不收,做大臣的只能接受。不久,李淵又加封他應國公。就在這恩寵屢加的時候,繼室楊氏為他生了一個女兒,就是後來被唐高宗所封的韓國夫人。因前妻相里氏生的全是男孩,沒有女兒,楊氏為他生個了千金,自然也很高興。

又過兩年,楊氏第二次懷孕。武士彟夫婦都盼著能生個兒子,將來可以繼承父爵,支撐家業,老有依靠。所以,夫婦倆不斷去廟裡燒香祈禱,求神問卜;楊氏自幼信佛,如今更加虔誠,吃齋念佛,求佛祖菩薩賞她一子。

產期一天天接近,武德七年(624年)冬日的夜晚,長安城甚是寂靜,沒有一絲風,只是格外寒冷。黃昏降臨時楊氏腹疼陣陣加劇,是臨產的徵兆。應國公府燈火通明,丫鬟使女邁著匆匆的步履來往忙碌,一個個屏著聲息。年近半百的武士彟心情焦急,在廳堂里來回踱走,他彷彿聽到妻子痛苦的呻吟,彷彿聽到降生孩子的啼哭聲。他雖然盼著一個男孩今晚降生他的家門,但此時他卻只盼妻子能平安分娩,是男是女又在其次了。

似乎過了很久,內室里一點聲息也沒有了,一定是傭人們走得累了,或者是那一個時刻應該到來了。突然「哇哇」的哭聲傳來,特別響亮的嬰兒啼哭衝破長安的夜空,是格外嘹亮的啼聲。他一下子坐下來,欣喜地坐下來,心說:「妻子總算安全了」

「生了,生了,恭喜大人」一個丫鬟嚷著快步起向廳堂,向尚書道喜。

「好好侍候夫人」武士彟說話有些氣喘,是他為唐室勞神落下的毛病,加上半日等待夫人的安全分娩,再者他也很是激動。

第一次做父親的男子,聽到子女降生的第一聲啼聲是不知所措的。然而,武士彟已是第五次了,而且他南北征戰,經歷過多少生死交關,仍然感到不知所措。

他終於步入內室,一眼看到的是夫人疲憊的身體和裹束好的仍不斷啼哭的嬰兒。楊氏見丈夫進來,想支撐著坐起。武士彟趕忙趨身扶住,「快躺下,小心別凍著」夫人慢慢回頭看著他的臉,他也扶慰地、溫情地回望。但是,夫人卻是滿臉淚水,混著汗水。他,很心疼。

他知道夫人為什麼流淚。

養娘把嬰兒抱給他,他趕忙接住,小心地抱在懷裡,認真地看著楊氏為他生的第二個女兒的臉。

「啊哈真是一位小美人啊,夫人你看,這又高又直的鼻樑,多像夫人您啊美極了」說著,他輕輕地親一下初生的女兒,坐在夫人身邊。懷中的嬰兒又放聲大啼,小腳丫使勁地蹬踢。

楊氏見丈夫如此,心裡寬鬆了許多,喘噓地說:「老爺,您也累了,回房安歇去吧。」

次日早晨,武尚書添女的消息在六部同僚中傳開,同僚和下屬沒太大興趣,大家只是敷衍的稱賀一番。人們的注意力都放在唐室的一場即將到來的風暴上去了,這就是唐高祖嫡出的幾個龍頭子嗣勾心鬥角,對朝中官員來說,絕非李朝家事,而關係到每位官員的命運大事。風雨欲來,相關者是很敏感的,誰會有心思記掛武家生子生女的事呢。如果大家能預知這個女嬰的未來,怎麼能那麼等閑以對呢。

楊氏對二女的降生不那麼高興,武士彟愛惜自己的骨肉,但心裡的盼望也畢竟未得實現。奶媽看出了這個事實,為安慰女孩的父母,總是說:「生兒生女都是上天註定的,兩個女孩並不算多,你們夫妻都還強健,上天總會賜給你們兒子的。」這個女孩出生後起的是什麼名字,史書記述是很混亂的,而且也多是猜度,很不能令人相信的。當然,這是個小問題,對研究武則天無關緊要,舊社會,一個女孩子,若不是她後來做了皇帝,從小起的是什麼名字,若干年後就無人知曉了,因為女孩一嫁人,便隨夫稱個什麼氏就算她的名字了,誰還管她小時叫啥名字呢?

武則天幼時的名字,有說叫媚娘,是父親給取的,有說是入宮后太宗賜的,有說生后不久李淵給取的。有說叫媚,是家給給起的,即稱武媚。有說根本就未起名,大女叫「大囡」、順著大女稱「二囡」。其實這幾個名都不大可信,囡,這是個地方性特彆強的字,吳語稱小防為「阿囡」;該字又同於「囝」,閩語給兒子叫囝;又同於「仔」或「崽」,粵語對小孩的通稱。這個名字,北方是不會稱呼的。娘字在舊時確是女子的稱呼,但給自己的女兒起名「娘」,在北方也無此習俗,也是南方為多,而且是書上用語,不在口頭上稱女兒為娘。如姑娘,是年輕女子;大娘、二娘,是已婚女子;娘子、小娘子,也是已婚女子;娘子軍,是書面女子軍的統稱。北方人稱母親為娘,更不會為自己的女兒起名娘。所以,媚、媚娘是戲說武則天時作者起的名,或說她漂亮,也有輕浮、取悅男性之貶意,駱賓王就罵她「狐媚偏能惑主」。

另有一名為「曌」,讀音為「照」,是「日月懸空,普照大地」之意義。這不是她小時的名,而是她做女皇后自己起的名字,駱兵王聲討她的檄文就是「討武曌檄」。

她死後被尊為「則天大聖皇帝」和「則天大聖皇后」,史家習慣稱尊號,所以武則天成了她最為通行的名字。如康熙、雍正等人,世人皆知康熙、雍正等名,知道他們真正名字的就不多,知道他們兒時名字的簡直是無人的。不要說千多年前的武則天,就說死去僅100年的慈禧太后,入宮以後咸豐曾封她「蘭貴人」,人們就說她幼稱「蘭兒」,這個名字的根據也是不夠充分的。所以,無論武則天、慈禧、康熙等,究竟幼兒時叫何名,都不是大問題,我這裡也是順便一提,沒有要考證她的意思。

武則天出生僅幾個月,武士彟就被調到揚州任職,楊氏母女則留居長安,住在平康坊府邸。武則天在長安隨母親長到4歲,才又隋父親到四川利州。

原來,揚州曾被農民起義軍輔公祏、杜伏威等佔據。武德七年,唐室趙郡王、高祖的侄子李孝恭李靖等將領打敗揚州的農民起義軍,在揚州一帶置大都督府,治所在今天的南京,以李孝恭為大都督,李靖為都督府長史。不久,突厥入侵,李靖受調撫擊突厥,以武士彟接任長史一職,從長安調到揚州(時稱廣陵,都督府治所也南京遷到揚州。那是武德八年(625年)的事,因夫人新產,小女襁褓,他獨身赴任。

武士彟調往揚州不久,長安城便發生了「玄武門之變」,秦王李世民殺死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等兄弟,李淵被迫立秦王為太子,並禪讓皇帝位,改元貞觀,貞觀元年為公元627年。唐太宗即位后,立即把外住的高祖舊臣召回長安,是考察他們對自己發動政變的態度,防止不贊成者在外地製造禍亂。揚州都督李孝恭和長史武士彟均在被召之列。所以,武士彟在揚州任職僅一年。

武士彟回長安后大抵因為對政變的態度明朗,並無差錯,於貞觀二年(628年)被外放到蜀中任利州(今四川省廣元縣一帶)都督,兼理數州軍事和利州政務。武士彟的這次外放,不僅官高職實,也說明在政變發生的非常時期,他得到新皇帝李世民的信任。

原來,在武士彟調往利州之前,已有兩個利州都督被捕殺。原任利州都督李壽,因不滿太宗的政變行動,而被太宗捕殺,是貞觀元年之初的事。新任都督李孝常,至元年十二月,被太宗召到長安「朝覲」(即現在說的述職),同監門將軍長孫安私下議論李世民,發泄不滿,為太宗偵知,以「謀以宿衛兵作亂」的謀叛大罪被太宗誅殺[《資治通鑒》,卷193,唐紀八。]。李壽和李孝常都是李氏的同宗兄弟,一年之中皆在利州都督住內被殺。隨後任武士彟為利州都督,可見太宗對他的信任。

唐初,都督實為封疆得寄。當時的地方機構,道為第一級,全國人分十道,道轄諸州,設行台進行管理,不久撤行台,派黜陟使或觀風俗使分巡各道。但道並非行政區劃,巡行官也非常任之官,只由朝中大臣臨時充任。州是第二級,州設剌使,而在重要的州則設都督一職,轄數州的軍事和本州政事,不僅是常任的實職官,而且地位較剌使高[羅輝映:《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隋唐地方行政制度」,四川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

武士彟任利州都督4年,頗有政聲。武則天隨父母在利州度過她4歲到7歲稚幼童年。因武則天後來做了前無古人的女皇帝,後人根據民間傳說編撰了一些筆記、雜記等,謠傳這位女皇帝童年時期的天命徵兆和預示,純屬深信符命、巫術的古人的編造和揣度。然而,這些謠傳,甚至讓我們史學家也會產生一些錯誤。

利州有一座大山名叫黑龍山,山下有一個黑龍潭。幽深的蒼山、浩淼的深潭,本就給人十分神秘的感覺,這裡又生活過一位中國女皇帝。好神者就把武則天的出生地移到了有「龍」字的山水之所,連後來的大史學家郭沫若居然也相信起來。

首先是好以天命論人事的謠說者在民間私傳:武則天之母楊氏夜夢龍頭入室,與之交接而生武則天。這種傳說並不新奇,中國古代神話中此說多所存在,幾乎為王為霸者多與龍、鳳、麟、蛇等有淵源。武則天當了皇帝,這一傳說便已產生,晚唐大詩人李商隱在一百多年後寫下《利州江潭作》[《李義山詩集》,《利州江潭作》。]一詩,在詩歌題注中有「感孕金輪所」之說。因武則天曾自我冊封為「金輪聖神帝」,李商隱便認作武則天因龍「感孕」而生的。南宋馮倓也寫過一首《登烏龍山》,有「黑龍之精鍾女武,禍胎於周易唐王」一聯。由此看來,武則天因夢龍出生的傳說是很有社會文化背景的。

這樣,就給郭沫若誤解,他以為武則天是生在四川利州。他說:「武后的父親曾在利州做過都督,武后即生於廣元縣。今廣元縣猶有武後生處,曰則天鄉,有寺曰皇澤持,寺內有武后石刻像。」[郭沫若:《武則天》劇本文解。]

「文革」前,對武則天的研究較少,關於武則天出生地尚未搞清。如吳晗先生曾著文論此問題,先生不同意郭老的說法,根據是武則天生於武德七年(624年),而武士彟任利州都督是貞觀五年的事,「這時武則天已經八歲了。在此之前,貞觀六年任利州都督的是李壽和李孝常。如此說來,武則天不可能生在利州。」[吳晗:《關於歷史人物評價問題》,《新建設》第1期。]吳晗先生的認證是嚴肅認真的,「不可能生在利州」的觀點是很對的。但是,武則天到底出生在哪裡,即使是吳晗先生這位著名史學家,十分嚴肅認真的學家泰斗,也沒給出個結論,只是不像郭沫若那般張冠李戴罷了。

關於武則天在利州的傳說,最為驚人的還是《大唐新語》的記述。那裡記述的是唐初名滿天下的術士袁天綱[袁天綱:或為袁天綱、袁天昰,此據《舊唐書》,卷191,《袁天綱傳》。]為武士彟一家看相算命的故事,說的活靈活現,預示武則天是皇帝的相。

中國封建時代漫長,這漫長的歷史是充斥迷信色彩的歷史,其影響深遠,至今不泯。封建皇帝幾乎沒有一個不信天命符咒,都把自己神化為「君權神授」、「奉天承運」。皇帝如此說教,必然影響文化思想界,傳播於社會各層面。一般的不說,漢唐幾位有影響的皇帝,都把天命術讖推到高峰。

漢武帝「獨尊儒術」,是把「儒術」由董仲舒改成了「神述」而尊之,先秦儒家明言不信天命鬼神,西漢的「儒術」,說的中心是「天人合一」、「天人相應」[董仲舒:《春秋繁露》,「陰陽義」、「順命」、「同類相動」各篇。]。西漢的儒林睢孟、京房、翼奉、李尋、谷永、劉向、夏侯勝等等,皆善言天命、陰陽、鬼神。漢武帝一生誠信天命,追求長生不老,致死方休,那是少有歷史知識者盡人皆知的。

東漢劉秀始,更把儒學發展為「讖緯之學」。該學說偽托神靈預言,預告吉凶禍福。光武帝劉秀把施政、用人、興廢等一任於讖語,確定讖緯神學的統治地位[《後漢書?光武帝紀》。]。班固根據漢章帝王主持的白虎觀群儒會議的議論,整理成《白虎通》一書,更進一步把讖緯學說經典化[《白虎通?三綱六紀》。]。後來道教興起,符水、首過、煉丹、學道等,在統治階級中極為盛行。

唐高祖李淵和太宗李世民在打天下時都沒讀幾句書,靠著關隴門閥的顯赫出身和天命論行事。李淵熱衷於迷信,據傳他起兵反隋,號白眉禪師,智隔以讖語說服他;武士彟也曾告訴李淵:他夢見李淵乘龍在天際飛騰,勸他起兵反隋,這就是《舊唐書?武士彟傳》中說的「士彟嘗陰勸高祖舉兵,自進兵書及符瑞」。李淵雖告誡他「勿多言」,怕過早泄露而惹禍,但是武士彟「飛龍」的說法卻飛傳開去,不失為起兵的輿論之一,如長安萬年縣法曹武城孫在武德元年表奏「隋以惡聞其過亡天下,陛下龍飛晉陽,遠近響應,未期年而登帝位」[《資治通鑒》,卷185,「唐紀一」。]。

太宗皇帝一代明君,同樣崇信讖術,雖在口頭上宣稱「朕對佛道,無意尊奉」,實際上卻一直養著方士,文具盒了們煉製「金石」之葯而服用[《唐會要?醫術》,卷第1522頁。]。貞觀二十二年(648年),一個天竺方士,自稱年已200歲,是吐蕃向太宗獻的俘虜。太宗讓他練制長生不老丹藥,服用后得了痢疾,止不住下瀉,一個多月就瀉死了(二十三年三月服藥患痢疾,五月死去)[鄭英德:《唐太宗本傳》、「服丹暴亡」。遼寧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貞觀初年,袁天綱、李淳風是極為有名的星相家,上起帝王,下至百官,無不希望得二位看相觀命,直把二人視為神仙。《舊唐書》有袁天綱傳,列舉大量事例,盛讚他看相不應驗,準確如神。

《大唐新語》記載,武士彟初任利州都督時,袁天綱從成都奉唐太宗的詔命進京,途經利州。武士認為機會難得,就請他到自己的府中,給家人們相面。平民百姓是請不到這位聞名遐爾的星相大師的,武士彟是個地方封疆大員,袁天綱也欣然入府。

袁天綱首先為楊氏看相,說:「夫人骨相非凡,一定生有貴子,可請公子小姐出來一看。」此時楊氏尚未生子,一聽「生貴子」,頓時笑逐顏開。武士彟令前妻相里氏所生二子元慶及元爽讓袁天綱觀看,袁說:「此二子貴可做到刺史,堪為保家之主。」他又端詳了楊氏所生長女說:「此女亦大貴之相,但也會不利之事。」

武士彟聽了雖然很高興,但他總認為難免奉承,不大為意。此時,年方四歲多的武則天也由乳母領著站到袁天綱面前。當時武則天身著男孩服裝,袁天綱看了半天不說話,突然大驚道:「這個郎君神采爽澈,將來實不可測」他提出讓武則天走上幾步,再抬頭目示袁天綱,他尋思半晌才說:「此子龍睛鳳頂,貴之極也」他又圍繞武則天轉了一圈,前後端詳一會,搖著頭表示不敢相信,似自言自語:「如果是個女孩,將來當為天下之主的」[《舊唐書》,卷191,《袁天綱傳》,與《大唐新語》所記相同。]

袁天綱為武則天相面之說,盛傳於唐宗時代,古籍經典亦多採用,筆記、雜述更繪聲繪色。但是,不要說當今世界,即使是以世間政事為觀察目標的中國儒家,上起孔孟,下至曾國藩也不相信天命鬼神,對神秘莫測的相術更是作為邪說。袁天綱其人其事記在所謂的「正史」之上,也是封建迷信時代的反映,不足為信征。相面者膽子再大,也不敢說誰能當皇帝,那是要被殺頭的;何況,武則天之前就沒有一個女皇帝,袁天綱能相出武則天是未來的女皇帝,那是不可思議的。可以說,即使他真的看出了武士彟的女兒將來是個女皇帝,他袁天綱也是萬萬不敢說出口的。所以,這些記述是武則天做了女皇之後,人們附會編造而已。

史書接著記述,武士彟聽后嚇得心驚肉跳,叮囑全家,誰也不許向外泄露。又說武士彟從此卻對女兒另眼相看,即使不能把她培養成個女皇帝,也要把她培養成個女豪傑,培養成母儀天下的皇后。武則天之母楊氏出身貴族,文才、書法都很優秀。在父母的影響教育下,武則天多才多藝。她天性聰穎,性情活潑,愛好廣泛。她對詩、文、書法、音樂、繪畫興趣都很大;同時喜愛騎射,父親是武官,騎射是常務,習練條件很充分。

武則天有多種詩文見諸史冊,收入《金唐詩》的四十多首。文集有《臣軌》《金輪集》《垂拱集》等。書法真草兼備,韻味十足,自成一體。音樂天賦很高,入宮后寫了很多祭祀配曲和歌詞。她的騎術尤其高超,幼時多穿男裝,喜愛烈馬。這些技藝,都和少年的家庭教育有關。

她的求知慾和她奇心也極其強烈,幾歲時喜歡坐在父親的膝上,擺弄父親的官服,同父親一起看文件、看著父親寫奏疏,詢問著父親。父親很受這個天真聰明的女兒,總是耐心的解釋。武則天接受教育早,懂事也早,七八歲就愛聽宮中、朝中的事情,尤其愛聽父親隨高祖、太宗打天下的事,她總是認真地聽,有時很激動,猶如身臨其境。父親的講述,讓她對唐太宗產生了崇敬感,慢慢的成了她心中的偶像。後來她輔佐高宗和對兒子的要求,總以太宗為楷模,希望他們都能像太宗那樣治國愛民、威服四方、駕馭百官。她自己做了女皇,也盡量以太宗為模範,做一個流芳後世的明君。

貞觀五年(631年),唐朝官制改革,地方部督被裁撤併,僅留四個都督府,利州都督被裁,武士彟被調往荊州都督。荊州是長江流域的一個要區,物產富饒,人才薈萃。武則天隨父在荊州度過四年。貞觀九年(635年)五月,李淵在長安病逝,武士彟心情很悲傷,使哮喘痼病惡化,終至嘔血而死。父親去世明,武則天年僅十一歲。

武士彟死後,唐太宗追賜禮部尚書,賜謚「定」,命葬家鄉文水,委派并州大都督李勣護葬。

武士彟官至唐初四大都督之一,算是地方大員了。但由於他是寒門出身,德行才幹也確屬平平,所以終生未得進入朝廷中樞。太宗比較知人善任,但又受門戶影響,對武士彟既未重用,也未貶抑,「定」謚足以認為他是一位忠心,實幹、穩沉的老臣。對太宗來說,武士彟僅是一匹上不得戰場的駑馬[《唐會要?謚法上》,卷第1459頁。]。

如今,這匹駑馬也慢慢走到了路的盡頭。大唐似乎走向頂端了,人世也似乎沒多大變化,但對武家來說,卻如遇上天崩地解。如果武氏是豪門地主,必然享受宗族蔭封,官爵世襲。而出身低微之家,為官者是家庭的樑柱,樑柱一倒,一家人便由官屬變成平民百姓。妻子兒女再無依靠和庇護。武則天一家就是如此,武士彟一死,家裡餘下寡母**,兩個兒子元慶和元爽是前妻相里氏所生,同後母及其所生姐妹不能一心向待,家庭也立即產生了危機。

從荊州至山西文水,相去數千里,武氏一家扶柩北人,走了一月有餘。武士彟下葬后,李勣一去不再過問,州縣官見武氏一門再無可依恃,也不再登門問顧,武家由顯赫的半軍之家,一下子蕭如九秋。

抱著悲苦的心境,武則天幼小的心靈,開始認識社會。

武則天自幼生活在父親的府中,雖然四歲時也曾由長安赴利州,但那時還小,又一直坐在篷車裡,不知人間世故。這次從荊州到山西文水,她從將軍府中真正步入民間,當時中原初定,戰亂的瘡痍尚未治復,加上貞觀初年關中大旱三年,沿途仍有成群的饑民,他們衣衫襤褸,跪地求乞。她不禁向母親發問:「詔書上不是說倉廩足實,黎民安樂,外戶不閉的嗎?」母親凄惶地回答:「如今好多了,當初兵荒馬亂,連長安城裡都是乞丐成群,餓死的人都無人埋哪」武則天默默地看著那些飢餓者,看著沿途田野里辛勤勞作的農民,心說:「如何能讓窮人不再挨餓啊」

武士彟安葬后,楊氏率女兒在文水武氏舊宅棲身,緇衣素食,誦經念佛,為亡夫守孝。然而,武士彟冢土未乾,元慶、元爽二人便糾集武士族人聯合排擠楊氏母女。貞觀十年春,楊氏被迫帶著女兒投奔長安楊氏的故舊。楊氏娘家是名門望族,一是自己的堂史楊師道,即高祖女兒桂陽公主的再醮駙馬,桂陽公主又是楊氏與武士彟的主婚人。另一個是自己的娘家侄女齊王妃,齊王李元吉在玄武門之變中伏誅,長孫后後顧念娣姒情宜,接至自己的宮裡居住,早晚聊天。史書亦有一說,齊王伏誅后被唐太宗納為淑妃,即兄納弟妻者,但正史中的太宗后妃里沒有這個楊淑妃。或許因齊王楊妃住在太宗妃宮中使人們產生的誤會,或已被太宗接納,正史避而不傳者,但實已接納,並生有皇子。

總之,楊氏母女為堂兄和侄女楊妃欣納,便在長安城住了下來,直到被選入宮中,做了唐太宗的才人為止。

武則天是如何選為才人的,如果她後來做女皇,即使是地位很高的皇妃,入宮終其一生,她如何進的宮,也沒啥好說的。正因為後來她做了皇帝,所以每個簡單過程,她都有許多戲劇化的說道。

據說,楊氏領女兒見到了堂侄女齊王楊妃和桂陽公主,武則天的美麗和才華便在唐宮傳開,在長安城傳開。還說,有個無聊文人還編了一首讚美武則天的歌謠,在長安的閭里街巷傳唱,歌詞是:

十年寒窗前,讀書破萬卷。不羨狀元郎,要娶武媚娘。仙容銷人魂,秀色更可餐。一夜百日思,暴死也心甘。

據稱是這首元聊浬曲傳到了唐太宗耳中,於是便宣「武媚娘」進宮,並讓她做了自己的才人。

還有史書記載:是楊妃和桂陽公主向唐太宗推薦,唐太宗直接讓武則天進宮。見到武則天的貌美而有才華,便宣她為才人,並說因見武則天貌美,當即給她起了個「媚娘」的名字的。

另有一種說法,是唐太宗向民間選美,武則天自投羅網,被選入宮中的。持這種說法者記述,是武則天滿13歲那年[這裡說的是周歲,多數史書14歲的說法是虛歲。],唐太宗的愛妻、美麗而又著名賢良的長孫皇后死去了。因太宗太愛長孫皇后了,她活著時就不大選美入宮,長孫氏故去,後宮空虛,皇后虛位,內侍省向太宗上奏選宮女充實後宮,恰在此時楊妃通過桂陽公主說武則天的美艷和有才華,直接下旨,內侍省向楊家宣召,把武則天宣進宮的。其中也有「自薦說」,即太宗要選宮女,武則天讓母親到宮裡去活動楊妃和桂陽公主,才得以入宮的。還記述著:武則天有入選宮女之想,母親楊氏極不同意,自己的寶貝女兒才13歲,選去那個深不見底的後宮,在眾妃、宮女的爭鬥、傾踏下,弄不好終生被壓在底層,永無出頭之日。楊氏是前朝皇親,對宮中生活極為熟悉,害怕女兒一去再也見不到面。

但是武則天卻不這麼想,她生性活潑、好奇、淘氣,並有些野性。當時她們母女處境尷尬,文水老宅、財產被異母兄長霸佔,來長安亦無她母女的立身之地,是寄人籬下的客人身份。要擺脫目今的窘境,就必須去爭取,利用一切機會去爭取,入宮便是一個不可放棄的機會,或者說是唯一的機會,有機會就不能白白放過。這,的確是武則天的性格,她一生都是如此的。她對個人很自信,認為以個人的才幹、知識,是可以爭取到美好的未來的。何況,她早已崇拜唐太宗,她要一睹自己心目中英雄君主的形象。她十分興奮激動,毫無怯意,感到好奇、有趣,像盼望見到大海就要到海邊的那種心情。

但是,她對「才人」的意義並不了解,對進宮的生活,去了首先遇到的什麼,也無思想準備。直到她同母親跪聽內侍使者宣讀詔書,直到母親扯出了長長和哭聲,長跪不起,呼喚著、嚎泣著,直到她步入小轎,簾幕垂落……

[www.bxwx.net]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清虛道德天尊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清虛道德天尊
上一章下一章

第四百三十八章.wuk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