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禪的智慧,人生的智慧
放下:禪的智慧,人生的智慧
閑居無事可評論,一炷清香自得聞,
睡起有茶飢有飯,行看流水坐看雲。
——了庵清欲
佛說,無論我們認為美好或是醜陋的事物,無論我們喜歡還是不喜歡,都有生有滅,不會永存。美麗的衣服、可口的美食、華麗的房子、高級的轎車,常會讓人怦然心動,沒有得到的時候,悵然若失;真正擁有之後,又變得患得患失。如此,便作了心愛之物的奴隸,無法隨緣安心。所以,禪說「放下」,不僅僅是修禪證悟的智慧,也是日常生活中讓我們獲得快樂的智慧。這不但是一個禪者應有的風度,即便是普通的人,也應知道順應事物的變化,讓內心世界保持平靜圓融。
一次,有僧前來求法,因為來時匆忙,沒有準備禮品,有點尷尬,開口便說:「我空手而來,請您不要見怪!」
趙州禪師說道:「既是空手而來,就請放下來吧!」
此僧不解,反問:「禪師!我沒有帶禮品來,你要我放下什麼呢?」
趙州禪師立即回道:「那麼,你就帶著回去好了。」
這個僧人還沒有明白,說道:「我什麼都沒有,帶什麼回去呢?」
趙州禪師道:「你就帶那個什麼都沒有的東西回去好了。」此僧還不明白,自語道:「沒有的東西怎麼好帶呢?」
趙州禪師道:「你不缺少的東西,那就是你沒有的東西;你沒有的東西,那就是你不缺少的東西!」
此僧仍然不解,無可奈何地問道:「禪師!就請您明白告訴我吧!」
趙州禪師也很無奈,說道:「和你饒舌多言,可惜你沒有佛性,但你並不缺佛性。你既不肯放下,也不肯提起,是沒有佛性呢?還是不缺少佛性呢?」
佛性本是人的自性,但需要參悟,如何參悟,便要放下俗念執著心。宋人張紫陽的《悟真篇》寫道:
不求大道出迷途,縱負賢才豈丈夫。
百歲光陰石火耀,一生身世水泡浮。
只貪利祿求榮顯,不覺形容暗憔枯。
試問堆金成山嶽,無常買得不來無?
人生雖有百年期,夭壽窮通莫預知。
昨日街頭猶走馬,今朝棺內已眠屍。
妻財拋下非君有,罪業將行難自欺。
大葯不求爭得遇,遇之不煉是愚痴。
功名利祿、長壽富貴、男歡女愛,都會給人帶來滿足和快樂,但是如果完全被這些事情控制,把所有的經歷和心血都花在這些上面,獲得固然心滿意足,然而,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成功或失敗,得到或失去,從來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如果我們不能及時放下自己的執著之心,可能非但不能做好事情,反而會給自己和他人帶來無盡的傷害。
美國電影《知更鳥不唱歌》根據真實的故事改編,故事梗概是小女孩卡蒂被心理扭曲的父親囚禁八年(從4歲到12歲),在這八年中,她被自己的至親殘酷的傷害著:打罵、恐嚇、與世隔絕,可憐的卡蒂因此失去了語言能力、自我表達能力。當她懦弱的母親在警察的幫助下將卡蒂救出來的時候,卡蒂就像一個飽受驚嚇、不知所措的小鹿一樣。語言學博士桑德拉介入卡蒂的生活,桑德拉想盡一切辦法幫助卡蒂走出陰影,學會自我表達。然而,命運似乎總是和卡蒂過不去,有太多桑德拉和卡蒂無法左右的勢力在影響他們的生活,卡蒂被自私的心理學專家朱蒂帶走,朱蒂將卡蒂當作自己的實驗工具,繼續讓卡蒂過與世隔絕的生活,她甚至找到卡蒂懦弱愚蠢又固執的母親,將卡蒂從桑德拉身邊帶走。電影的結尾說,卡蒂被人收養,法庭根據卡蒂母親的要求,嚴令桑德拉不準接近卡蒂。
據說知更鳥在英語世界有著神秘的意味,象徵生命、愛等美好的情感,知更鳥有點類似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杜鵑鳥,似乎又比杜鵑鳥更惹人憐愛。
至親骨肉之間,除了有愛,還有傷害,其中很多傷害還是以愛的名義完成的,望子成龍、魔鬼式訓練,凡此種種,究竟是愛,還是傷害?卡蒂的悲劇,全由至親骨肉釀成。偏偏能夠左右她生命方向的還是她那偏執的母親,從這個可憐女人的立場來說,她也是為了女兒好,但她作出的決定,卻是把女兒送入另一個地獄。好心辦壞事,後果常常非常嚴重,有的可以挽回,有的不能。生活的悲劇絕大多數緣自於此,對於有愛心卻缺乏認知和判斷能力、缺乏承擔嚴重後果能力的人來說,究竟是該原諒還是該譴責呢?
卡蒂對桑德拉來說,是一個需要格外關愛和保護的知更鳥,然而,知更鳥卻無法選擇自己依傍的枝頭,甚至失去了歌唱的勇氣和能力。她後來的命運如何,會不會遇上真正疼惜並有能力幫助她的人?她後來有沒有學會表達自己的情緒,她後來還會用自我傷害的方式來宣洩情緒嗎?反省一下自己,我是別人的生命中的知更鳥,也把別人當作知更鳥,會不會在某些時候因為我的愚蠢影響到我的知更鳥的歌唱?會不會因為某些因素,我在某天也會失去歌唱的能力?
愛的意願很容易生髮,愛的能力和行為卻是一門大學問,需要用一生來研習、參詳。為什麼生命中有那麼多澀味,是不是因為愛的意願泛濫成災,而愛的能力卻如荒漠一般乾涸?有人在高唱:「如果人人都獻出一份愛,這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是這樣的嗎?除了有愛的意願,我們是否也有愛的能力,如果沒有,至少要有克制自己錯愛的衝動,否則,會給身邊的至愛親人的生命帶來無盡的澀味。
一個人究竟要有多少理性和知性才能從容應對生活,才能不讓身邊的人跟著吃苦呢?當看到有人沒有能力愛人偏偏忍不住干預至親生活釀成苦果顯露出痛苦而無辜的眼神時,又該怎麼辦?
禪說,懂得放下,要學會及時抽身。
晉迨禪師雅好蘭花,人們稱之為「蘭花和尚」。某日,晉迨禪師應邀去寺院外講經說法。行前,他囑咐弟子好好照顧蘭花。弟子知道禪師鍾愛蘭花,因而他看護得很仔細,在給蘭花澆水時分外小心。可是越小心就越容易出差錯。一個不留意,這個弟子腳下一絆,竟將一個蘭花架子撞倒,接著整架的蘭花轟然一聲倒地,一時間,瓦盆破碎,花葉零落。小沙彌看著眼前情景,不知如何是好。晉迨禪師的其他弟子看到了,過來幫他收拾,並對這位弟子說,等天黑師父回來,你就照實認錯吧,師父是不會責難你的。
晚上,晉迨禪師回到了寺院,弟子向師父報告了白天發生的事情,他心想師父知道心愛之物被毀,一定會生氣惱怒的,因此他請求師父懲罰自己。晉迨禪師聽后只是平靜地笑笑說,你既然不是故意的,又知道了東西被毀不是一件好事情,以後自會用心做事,我還怪你什麼?我的確喜歡蘭花,視蘭花為朋友。但我種植蘭花的目的是為了香花供佛,美化寺院和大眾心境,不是為了生氣煩惱的啊。世事無常,轉瞬即逝,沒有什麼東西是不滅不壞的,我怎會執著於心愛的東西而不知割捨?這可不是咱們的禪門家風呵!
弟子聽了禪師的一番教導,霍然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