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得浮生半日閑

偷得浮生半日閑

偷得浮生半日閑

善知識,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后念離境,即菩提。——《六祖壇經》

佛說「煩惱即菩提」。《六祖壇經》中,六祖惠能將這句話做了衍生:「前念著境即煩惱,后念離境即菩提。」菩提是覺醒、開悟、智慧的意思;煩惱是迷惑、愚昧、困擾的意思。悟了是菩提,迷中是煩惱。煩惱和菩提並沒有什麼不同,都是心的作用。也就是說,如果心中有分別、執著、計較的念頭,就是煩惱;反之,雖然心仍然照常活動,照樣起作用,但是沒有自私自利的分別、執著與計較的念頭,就是智慧。

日常生活中,我們大多數人都會感到自己福德淺薄。上有老,下有小,中間還有工作的壓力,再加上生老病死,愛憎離欲,煩惱習氣非常重。於是,多數人都苦於自己的凡塵勞碌奔波,如一隻身上背著重重的殼慢慢往上爬的蝸牛。卻不知,這苦、這累皆由一己之心而生。

對於此種情況,我們切不可怨天尤人,我們應作如是觀:有了煩惱是正常的,好像打牌,如果沒有了對手,自己一個人玩也就無趣了。有了煩惱才有了解脫的可能。再試想,難道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在這一生中都只對你說好聽的話,只做合你心意的事嗎?那樣自然是不可能的事情。一個人若徹底沒了煩惱,肯定就是立地成佛了。我等既然是凡夫俗子,自然會有煩惱。

而從身心健康來說,煩惱卻不宜過多、過重,太多的焦慮會讓人身心俱疲。所以,我們應該學會對某些問題,某些煩惱進行懸置處理。很多時候,問題的「模糊處理」要比問題表面性的「快速解決」更有意義與價值。

所謂懸置,簡單地說,就是先把它放在一邊,不去談論它的種種細節。當然,「懸置」問題,不是說不想解決問題、不去解決問題,而是基於問題複雜的內涵以及其多元的取向,採取的一種「冷解決」的審視態度,靜觀而慎思,過濾掉我們一些表面化的想法。它的終極追求是更好地更圓滿地解決問題,同時力圖在問題的解決進程中磨擦出自我解脫的辦法,以期完成自我的更新。

禪宗有這樣一則公案:

尼劉鐵磨到溈山,溈山禪師云:「老牸牛,汝來也。」

磨云:「來日五台山大會齋,和尚還去么?」

溈山放身卧,磨便出去。

尼劉鐵磨到溈山探訪溈山禪師,問溈山禪師去不去赴五台山的齋會。五台山的齋會是佛教盛事,溈山禪師自然是要去的。但是,從溈山去五台山也只有千里之遙,時間綽綽有餘,所以溈山且先午睡一會兒。

快節奏的工作與生活給人們的精神帶來了不少的壓力。但是智慧的人總能找到自我減壓的方法。如果遇到非做不可的事情,他們會自己找路走。有力量戰鬥就勇往直前,如果被逼到死路,戰與不戰都得死,此時也不必驚慌,更不用煩惱。既然非死不可,畏懼也沒有用。因此,他們隨時隨地過得輕鬆自在,即使強敵當前也不會感到恐懼。

用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的話來說就是:「當你準備好面對最壞的狀況,同時又能容許最好的狀況發生時,你會變得高貴而莊嚴。」

讀到這裡,如果你眼下有很多煩心事,而且還沒有想好解決辦法,那麼,還不如先小睡一會,暫且「偷得浮生半日閑」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清心禪:心是蓮花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清心禪:心是蓮花開
上一章下一章

偷得浮生半日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