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明教聖女
自古以來,這間諜都不是那麼好當的,整的不好那人是很容易被直接砍腦袋的。
所以張青對於張橫張順,實際是沒有什麼真實的間諜任務的。
這玩意記在心頭,那遲早都要出事,實在不是什麼好事。
只是張青沒想到,自己沒還打起這間諜戰,反倒是叫這方臘主動出招了!
看這眼前來人,那方臘意思可真明顯不過。
不過他是當真不知當年田虎如何滅的!
要是知道河北仇瓊英的事情,想來也不會這般送羊入虎口!
...
「大王,小女子來此,倒不是打的聖公旗號,只是身為明教聖女,欲來北方傳教,求大王行個方便就好。」
眼下這說話的,乃是方臘大哥的女兒,名喚方金芝。自方臘改元之日,便被封為公主,如今乃是金芝公主。
只是這方金芝除了公主一層身份,更還有個明教聖女的身份。
要說這金芝公主,張青倒是記得,本來梁山討方臘,那是困難重重,不得也用了一出間計。
是由著小旋風柴進,化名到方臘處做卧底,後來深得方臘信任,使金芝公主招贅柴進為駙馬。
不想日後柴進卻和宋軍裡應外合攻破了清溪幫源洞,這公主當時才知道丈夫的真實身份。
萬念俱灰之下只得自殺而死!
就光從這頭來說,倒也是個可悲人。
不過眼下這柴進都沒進梁山,這金芝公主更是主動來了青州,歷史自不得再重演了。
至於說明教聖女的身份,卻也得說道說道。
要說明教,這最最叫人熟悉的,那當然是什麼明教張無忌了。
不過實際來說,這明教便是摩尼教,公元3世紀中葉即由波斯人創立。
自武唐時期傳入中原,經歷了從被禁到重新昌盛的波折,眼下已然完全漢化為明教,本著「清凈、光明、大力、智慧」8個字,為了迎合民間的需要,更加發揮其追求光明、善良、儉樸、友愛的道德觀念,因而頗得人心,使之流傳甚熾。
當年比武則天還先稱帝的,中原地區第一個「稱帝」的女人陳碩真,便是在睦州利用摩尼教起義。
如今方臘亦在相同地方起勢,利用的正也是陳碩真留下的「天子基」與「萬年樓」的歷史。
所以實際上,這方臘起義與梁山還是有頗大不同。
要說梁山就是一群純粹的「土匪」起勢,那方臘倒是與當年的太平道的張角有些類似。
心頭把這些有的沒的都盤算了一遍,張青也大概曉得那方臘與方金芝打的什麼主意。
卻言道:「傳教一事,全憑民心,公主安心去就是了。」
方金芝聽得張青不置可否的應答倒是也不著急。
來前方臘與王寅早與之反覆交代,眼下樑山與自家還算交好,卻也不可操之過急。
只頷首而應,不再多提。
...
與這明教聖女的初見很短暫,然意義卻非同一般。
於是這頭見完了方金芝,那頭張青就已然叫人盯著其人了。
只是相叫張青的略還有些輕鬆的應對,得到消息的吳用就更多謝緊張了。
連忙來見,拜而呼道:「大王,這傳教一事,當真不可小覷,要是民眾入了那明教,豈不皆要認的那聖女?」
「時日長久,只怕人心浮動,不利民心啊。」
縱觀歷史的長河中,很多農民起義還當真是與宗教分不開。
從東漢到晚清,皆是如此。
只說要真正成事的,那還當真沒有!
吳用只見那張青是淡然一笑,很是平和的回應道:「天下大亂,民不聊生,百姓眼中,誰能叫其過的好日子,那就跟著誰。」
「就算這明教之人再能宣揚,只要我等皆一心為民,此事無憂。」
「那聖女不過徒勞而已。」
張青如此淡然,直也使得吳用前頭有些浮躁的心也安穩了一些。
其實也不怪吳用緊張,當年其當私塾先生的時候,也看多了百姓裡頭因為信仰起亂的事情。
只是張青理由到底也說服了其,緩和心情,再應道:「雖說大王所言不差,只是難免怕妖言惑眾,怕是萬一。」
吳用如此謹慎也沒毛病,好在張青也早早做了安排。
「已使時遷、白勝、曹正、朱貴、朱富皆跟著那聖女去,咱們也好看看,那聖女到底要為咱們這處的百姓說的些什麼。」
藏軍與民,這倒是個好辦法。
再說張青選的這幾人,氣質倒是也很符合,吳用思量的沒多少破綻,倒是再不多言了、
卻聽張青又道:「只是那方臘既然往我這送了人來,卻把借糧一事隻字不提,這事可不上道。」
「咱們還得去個信件,一是歡迎這明教來此,二還得說說借糧。」
吳用當即應下。
這第二封信件,張青擺明了不願親自執筆,當就由自己來寫。至於字句如何斟酌,對於吳用而言,自也不成問題。
...
方金芝來此,一是傳教,二也是身負打探情報的重任。
本來以為,這梁山對自己持了個不置可否的態度,自然要尋人時時刻刻監督自己,沒想這張青說完之後就當真不管了!
簡直就是自由無比。
方金芝一時不知張青葫蘆裡頭賣了的什麼葯,只老老實實按著自己聖女身份先做傳教。
身為聖女,這方金芝的教義當然學的相當可以。
只是在江南傳播極易的教義,如今一到了青州,卻有些水土不服。
方金芝忽然發現,雖說百姓對自己的傳教也有不少興趣,但真說要入教之人,卻沒幾個。
要說緣由,一來這方金芝到底是外來者,本來明教就多在南方,來此地宣揚,還是需要些時日的。
二來眼下的青州里,梁山聲望日益見長,那老百姓也不傻,知道你那從南面來的,吃不準來路,哪能輕易信的。
是以總體方金芝的傳教,倒是不咋順利。
不過好在其目的也不在此。
這方金芝來的不過些許時日,已然對此梁山有些判斷了。先看這民間裡頭,雖說梁山起勢時日不長,卻已然深入人心。
而與江南不同的是,這人心,更是實實在在打出來的。
且看眼前這徵兵之處,竟是排的長龍,百姓皆自願上那梁山從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