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改革政體之動機

第二十九章 改革政體之動機

第二十九章

改革政體之動機

維新立憲之議,皆發自康有為;而革命之業,則肇自孫文:此二人者,實中國現代史上之先覺者也。孫文者,廣東香山人,少即有志於革命,1892年(光緒十八年)赴檀島美洲,合同志立興中會,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謀襲廣州,不克,同志陸皓東死焉。文走海外,自日至美,自美至英。駐英公使龔照嶼,誘而拘之使館。文使使館之仆告其友,其友告諸警署,警署及英外部皆向龔使抗議,乃得釋。戊戌政變后,康有為立保皇黨於海外,其徒梁啟超刊《清議報》於橫濱,力詆西太后,主扶德宗親政。有為又使唐才常運動哥老會黨,設自立會。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唐才常、容閎設國會總會於上海,分會於漢口。才常及林述唐居漢口,黃興居湖南,吳祿貞居大通,聯合長江上下游哥老會黨,廣發富有會票,以招徒眾。定七月中在武昌、漢陽、漢口舉事,湖南、安徽為之應。未及期,事泄。才常就義。江督劉坤一、鄂督張之洞、皖撫王之春、湘撫俞廉三嚴捕餘黨,殺戮頗多。張之洞嘗致一書於國會總會,勸勿行革命。國會總會亦有書答之,力伸民主之義,為時所傳誦焉。唐才常之設自立會也,孫文亦使其黨畢永年,合哥老會、三合會,設興漢會於香港。興中會亦預焉。才常舉事之歲,文使永年及鄭弼臣、楊飛鴻,以三合會眾圍博羅,以外援不至而敗。同黨史堅如謀舉事廣州,以炸彈擊粵督署時粵督為德壽,毀牆數丈,堅如死之。自戊戌政變后,海內輿論多依違緘默,唯上海之《蘇報》,讜言無所忌。后數年,蔡元培、吳敬恆等立愛國學社於上海,革命之論漸昌。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章炳麟著《訄書》,鄒容著《革命軍》,革命之焰益熾。清人控諸會審公廨,《蘇報》被封,炳麟及容皆徒刑上海西牢。初炳麟與徐錫麟等設光復會於上海。黃興、宋教仁、劉揆一、胡瑛等亦立華興會於湖南,與哥老會通謀。是歲,廣西哥老會首陸亞發,舉事柳州。興等與湖南哥老會首馬福益,謀起長沙應之,不克,福益死之。亞發亦旋敗。興、教仁走日本。刊雜誌曰《二十世紀之新支那》,以鼓吹革命。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瑛及李燮和,復與福益之黨,舉事萍、醴,礦工多應之。清人合蘇、贛、湘、鄂四省兵破之。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孫文復舉兵饒平、惠州,不克。時徐錫麟以資為候補道,赴安徽,巡撫恩銘委為巡警學堂會辦。錫麟嘗設大通學堂於紹興,女俠秋瑾,與掌教事。錫麟乃運動安徽軍警,使陶成章合武義、永康、東陽會黨,秋瑾、竺紹康、王金髮合紹興、嵊、仙居會黨,圖大舉。武義之黨有被獲者,事寖泄,錫麟等謀速發,錫麟趁巡警學堂畢業,集皖大吏,將誅之而舉事,不克。殺巡撫恩銘,錫麟率學生據軍械局。清兵圍攻之,黨人陳伯平戰死,錫麟被執,就義。清人剖其心以祭恩銘。又圍大通學堂,殺秋瑾。是歲,孫文至日本,於是興中會、光復會、華興會合併,改組中國同盟會。改《二十世紀之新支那》曰《民報》。梁啟超之設《清議報》也,百期而止,后又刊《新民叢報》,頗主張革命。而康有為鑒於法國革命殺戮之慘,及中南美諸國爭奪相殺無已時,力主君主立憲,詒書與之辯。啟超折而從之,於是《新民叢報》改主君憲,與《民報》相對峙,為立憲、革命兩派輿論之代表,以公開運動,立憲較革命為便故,是時在國內,立憲論之勢力,亦較革命為盛焉。

清孝欽后之迴鑾也,復貌行新政,以敷衍人民,然絕無誠意。人民知其終不足與有為也,而立憲、革命之論乃漸盛。日俄之戰,輿論謂日以立憲而勝,俄以專制而敗,憲政之鼓吹,尤盛極一時。清廷知其勢不可抗,乃有預備立憲之舉。官僚之中,首以立憲請者,為駐法使臣孫寶琦,而江督周馥、鄂督張之洞、粵督岑春煊繼之。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直督袁世凱請簡派親貴,分赴各國,考察政治,以為改革之本。詔派載澤、戴鴻慈、徐世昌、端方、紹英前往,將發,革命黨吳樾炸之車站,載澤、紹英皆傷,樾死之。后以李盛鐸、尚其亨代徐世昌、紹英,分赴歐美、日本,旋駐英公使汪大燮、駐美公使梁誠、尚書張百熙、侍郎唐景崇、粵督岑春煊、黔撫林紹年又相繼以立憲請。明年六月,考察政治諸臣先後回國,皆陳請立憲。清廷開御前會議,亦多數贊同。七月十三日,遂下放行立憲之詔。上諭云:「前將官制分別議定,次第更張;並將各項法律,詳慎釐訂;而又廣興教育,清厘財政,整頓武備,普設巡警,使紳民明悉國政,以備立憲基礎。俟數年後,規模粗具,查看情形,參用各國成法,妥議立憲實行期限,再行宣布天下,視進步遲速,定期限遠近」云云。於是改內外官制,設資政院、咨議局,以為國會及省會之基,頒布城鎮鄉自治章程,立審計院,頒《法院編制法》,設省城及商埠檢察審判廳,發布《新刑律》,又改考察政治館為憲政編查館,以為舉行憲政之總匯。看似百廢俱舉,實多格不能行;或行之而名不副實,轉以滋擾。於是朝廷謂非預備完畢,不能立憲;而人民則謂非立開國會,實行憲政,無以善庶政之進行,預備必不能善。「即行立憲」與「從事預備」,遂為朝野之爭點。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袁世凱以日、法約成,奏請實行立憲。荷蘭保和會專使陸征祥亦以為言。明年,江蘇預備立憲公會、湖北憲政籌備會、湖南憲政公會、廣東自治會及直隸、山東、山西、河南、安徽、浙江、四川、貴州各省人士,請願速開國會。八月二十七日,詔定以九年為實行之期。是歲,十月二十一日,德宗殂。孝欽立醇親王載灃之子溥儀,年四歲,以載灃為攝政王。明日,孝欽亦死。1909年(宣統元年)九月一日,各省咨議局開會,直隸、江蘇、江西、浙江、福建、山東、山西、河南、湖南、湖北、廣東、廣西、東三省咨議局各舉代表三人,組織國會請願同志會。以明年一月,入都請願,詔不許。諸代表乃舉常駐委員六人,設請願機關於北京。會革命黨汪兆銘謀炸載灃,清廷震動,代表乘機聯合各省政團、商會及華僑代表,分為十起,上書請願,亦不許。是歲十月三日,資政院開會。二十二日,通過國會速開請願案,上奏。十一月三日,許縮短期限為三年,於宣統五年,開設國會,而令民政部將各處代表驅散。然人民之請即開國會者仍不絕。十一日,東三省代表十餘人,再至京師。命民政部、步軍統領衙門送回原籍。各地有唱言請願者,並命京、外各官,彈壓拿辦。天津請願同志會代表溫世霖,唱議全國罷學,直督拘之,請懲,詔發往新疆,之聲音顏色,固予人以共見矣。

清室之亡,固由種種失政,而其滅亡之速,則其末年外強中乾之政策,實亦有以促成之。載灃之攝政也,奕劻以皇族老臣,仍持政柄,而載灃弟載洵、載濤,亦皆預政,朝局紊亂,民益失望。1911年(宣統三年)四月,頒布內閣官制,設立責任內閣,以奕劻為總理,閣員亦以滿族占多數內閣總理奕劻,協理世續、徐世昌,外務部大臣鄒嘉來,民政部桂春,陸軍部蔭昌,海軍部載洵,軍咨府載濤,度支部載澤,學部唐景崇,法部廷傑,農工商部溥倫,郵傳部盛宣懷,理藩部善耆。人民以皇族內閣,不合立憲公例,上書請願,咨議局亦聯合上書,不聽。七月,咨議局復以為請,朝旨嚴斥之。時論者憤政府之闒茸,多唱集權之論,朝議亦頗主之。顧所作所為,無一不使人失望;不能制疆臣之尾大,而指人民之奔走國事者,為有妨朝廷之大權,務摧抑之。於是民心愈憤,而一朝之禍,遂爆發而不可遏矣。是時自築鐵路,以抵制外人及收回已許外人築造之路之議方盛。粵漢鐵路,初由張之洞主持,與美國合興公司,訂立借款草約。旋以該公司逾期未辦,廢約收回。朝廷以之洞為粵漢、川漢鐵路督辦,與英、美、德、法銀行,訂立借款草約,預定借款600萬鎊,以償舊欠及築路。正約未定而之洞卒,盛宣懷為郵傳部尚書,成之。時民間築路之議雖盛,而實力薄弱,往往不能有成;而是時大築鐵路,以便交通,而圖行政敏活之論又極盛;遂生鐵路國有民有之爭,朝廷方圖集權,頗傾向國有論。1911年(宣統三年)四月二十二日,下鐵路幹線國有之諭。取消商辦公司,接收川路,提取商辦股本700餘萬。湘、鄂、川、粵四省人士,群起爭持。朝廷以鐵路幹線國有,業經定為政策拒之。湘撫楊文鼎、川督王人文,代人民奏請收回成命,奉旨嚴飭。又以王人文為軟弱,命趙爾豐代之。爾豐拘保路同志會會長羅綸、股東會正會長顏楷、咨議局議長蒲殿俊、路董彭蘭芬等九人,川人大嘩。成都停課罷市,各州縣亦有罷市者,朝命端方帶兵入川查辦。七月十五日,川民聚眾數千,詣督署求阻端方兵。爾豐捕殺紳士數人,並命騎兵向群眾衝擊,人民死者尤多。時成都、郫、灌、溫江、崇慶、華陽、雙流、新津、蒲江、大邑、邛州民團,紛集省城外,爾豐指為謀叛。自十六日起,縱兵屠戮者七日,死者甚眾,人心益憤。而武昌城頭,突樹漢幟,雄雞一聲天下白矣。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咪咕公版·中國近代史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咪咕公版·中國近代史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十九章 改革政體之動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