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清之亡及民國成立
第三十章
清之亡及民國成立
同盟會之成立也,黨員多歸國運動,革命之進行益急。其年七月,欽州張得清、廉州劉恩裕起兵,克防城,圍欽州、靈山,以無援而敗。孫文謀自廣西、雲南兩道並舉。十月三日,遣黨人數十,由越南攻鎮南關,奪炮台三。文居越南,為之策應。清政府與法交涉,迫文離越南。十一月,台兵以無援退越境。時黨軍以青天白日旗為國徽,高樹鎮南關山巔。既退,清兵將至,一童子年十四,謂國徽不可辱於虜,冒萬險,盤旋登山,卒奉國徽以降。明年三月二十九日,革黨之起雲南者占河口,分兵三路,進攻蠻耗、開化、蒙自,黃興居河口督師,亦以無後繼而退。是歲十月,湖北兩江陸軍,在安徽太湖會操。安徽馬炮營隊官熊成基乘之起義。攻安慶,不克,退走桐城、廬州,陸續解散其眾成基由河南、山東走東三省,明年,以謀刺載濤被執,不屈死。1909年(宣統元年)正月,倪映典運動廣州標兵起事,不克,死之。1911年(宣統三年),孫文、黃興謀以四月朔舉事廣州,未及期,事泄,黃興等以三月二十九日攻督署,烈士之死者72人,皆葬於黃花崗。黨人之在省外者,走順德,據樂戎墟,攻佛山,不勝而退。倪映典之役,水師提督李准,實抗義師。是役,李准搜捕黨人尤力,閱數月,黨人陳敬岳炸傷之。
是時舉義雖屢不克,而黨人之從事運動者,初不少怠;尤注意于軍隊。川漢事起,人心惶惶,革黨乘之,運動湖北陸軍,將以八月十五日舉事。旋改期二十五日,十七日事泄,機關多處被破。憲兵彭楚藩、劉汝夔、楊宏勝就義。十九日,即陽曆10月10日,夜九時,義師遂起,先佔火藥局,次撲督署。清鄂督瑞澂、統制張彪皆逃。眾推黎元洪時為混成協統為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湯化龍為民政長。二十三、二十四日,連克漢口、漢陽。照會各國領事:以前所訂條約,軍政府皆承認其有效。各國既得權利,亦一律承認。人民財產,在軍政府領域內者,皆儘力保護。賠款外債,仍由各省如數攤還。惟此後與清政府所立條約,概不承認。助清戰事用品,一概沒收。有助清者,軍政府即以敵人視之。請其轉呈各國政府,恪守局外中立。於是各國皆宣告中立。旋承認我為交戰團體。
九月初一日,瀏陽會黨焦大章亦作焦達峰、陳作新,合新軍起義長沙,湘撫余誠格遁走。眾推大章、作新為正副都督。旋為新軍所殺,譚延闓繼之十日。二日,新軍標統馬毓寶起義,復九江。西安新軍起義,克滿城。四日,推張鳳翔為都督。是日,革命黨人炸擊廣東將軍鳳山,斃之。九日,太原新軍起義,清巡撫陸鍾琦死。推閻錫山為都督。十日,新軍協統吳介璋起義,復南昌。贛撫馮汝騤走。后彭程萬稱奉孫文命,為贛軍都督,介璋讓之。馬毓寶不服,程萬旋去,毓寶入南昌為都督。安徽標兵起義,攻安慶,不克。雲南新軍協統蔡鍔、統帶羅佩金、唐繼堯起義,復雲南。推蔡鍔為都督。十三日,革命黨人與商團、巡警復上海,推陳其美為都督。十四日佔製造局。是日,江蘇巡撫程德全反正,眾推為都督。革命黨人及新軍起義,復杭州,推湯壽潛為都督後任交通總長,蔣尊簋代之。貴州咨議局宣布獨立,推楊盡誠楊柏舟、趙德全為正副都督。十六日,廣西咨議局宣布獨立,推巡撫沈秉堃為都督。秉堃旋去,陸榮廷代之。十七日,鎮江新軍推林澤慶為都督。十八日,福州新軍及革黨起義。清總督松壽自殺,將軍朴壽,初宣言與全城漢民同盡,及是伏誅。眾推孫道仁為都督。安徽咨議局宣布獨立,推巡撫朱家寶為都督。家寶旋走,眾推孫毓筠代之。時蘇、鎮雖復,而清總督張人駿、將軍鐵良、提督張勳,尚負固南京。是日,新軍統制徐紹楨起義,攻之,以軍火不繼,十九日,退據鎮江。是日,廣東咨議局宣布獨立,舉巡撫張鳴歧為都督。鳴歧旋去,眾舉胡漢民、陳炯明為正副都督繼之。二十三日,清江獨立,推蔣雁行為都督。四川自川漢路事起,民軍屢攻省城,不克,乃先收外縣。十月二日,重慶獨立,推張培爵為司令。七日,成都反正,舉蒲殿俊為都督。十八日,改舉尹昌衡,羅倫副之趙爾豐以十一月三日被殺,端方死於資州。甘肅、西寧、固原、鞏昌先後起義。十一月十八日,新軍三標一營起義,復蘭州。新疆於十九日獨立。駐泊鎮江、九江各軍艦,於九月二十二、二十五兩日反正。其餘各艦也先後來歸,海軍盡為民軍所有。惟直隸灤州軍隊,於十一月初,發電贊成共和,為清兵所解散。山東巡撫孫寶琦,於九月二十三日,徇眾意宣布獨立。十月四日,又取消。河南軍隊,於十月初謀起義,事泄,司令張鍾瑞被殺。王天縱起義,僅據宜陽、永寧。奉天於九月二十三日立保安會,推總督趙爾巽為會長,咨議局議長吳景濂副之。民黨藍天蔚等謀舉事,未就,吉、黑兩省,亦未宣布獨立。
清廷聞武昌之變,即命軍咨府、陸軍部派陸軍兩鎮,薩鎮冰率海軍,程允和以長江水師赴鄂。命蔭昌督師八月二十一日。初,光緒二十一年(1895),袁世凱接統胡燏芬所編武定軍十營,加募足7000人,駐於天津之新豐鎮,其地又名小站。是為袁世凱練兵之始。戊戌政變后直督榮祿入京,朝命世凱護理。旋擢山東巡撫,辛丑和議定后,任直督。世凱在直督任內,練新兵凡成六鎮。光緒二十九年(1903),設練兵處,世凱為會辦大臣。光緒三十二年(1906),練兵處裁,除第二、第四兩鎮仍歸世凱督練外,其一、三、五、六鎮,改歸陸軍部直轄,稱近畿陸軍,以鳳山為督練大臣。明年,世凱入軍機。載灃攝政,以足疾罷世凱,世凱退居彰德。武昌民軍既起,近畿兵兩鎮南下。二十三日,起世凱為湖廣總督。命赴鄂,海陸軍及長江水師,並受節制九月初六日,命蔭昌:袁世凱到后,即行回京。以馮國璋統第一軍,段祺瑞統第二軍,並受世凱節制。九月五日罷盛宣懷。九日,下罪己詔。開黨禁。以憲法交資政院協贊。十一日,罷奕劻等,以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十三日,宣布十九信條。其第八條曰:「總理大臣,由國會公舉,皇帝任命。」十九條曰:「國會未開以前,資政院適用之。」於是載灃辭攝政之職。十八日,資政院舉世凱為內閣總理二十三日就職。閣員:外交梁敦彥、胡維德,民政趙秉鈞、烏珍,度支嚴修、陳錦濤,陸軍王士珍、田文烈,海軍薩鎮冰、譚學衡,學部唐景崇、楊度,法部沈家本、梁啟超,郵傳唐紹儀、梁如浩,農工商張謇、熙彥,理藩達壽、榮勛。敦彥、修、錦濤、士珍、鎮冰、啟超、紹儀、謇皆未就職。
清兵以九月七日陷漢口。焚市街,火三日不滅。民軍以黃興為總司令,守漢陽。十月七日,清兵又陷漢陽。民軍守武昌。十二日,蘇、杭、滬、鎮聯軍復南京,張勳等走徐州。先是武昌民軍,與漢口清軍以英領事介紹,於初十日起,停戰三日。三日期滿后,又續停三日。十五日,袁世凱電漢口清軍:停戰期滿后,再續十五日。派唐紹儀為代表,與黎都督或其他代表人討論大局。民軍以伍廷芳為代表。先議定,北于山、陝,南於四川,皆不增加兵力與軍火陸鍾琦之死,清以吳祿貞為山西巡撫。祿貞屯兵石家莊,與山西民軍妥協,而以民軍就撫聞。又以前敵北軍焚漢口市街,扣留其軍火。九月十七日,盜殺祿貞。清以張錫鑾撫山西。錫鑾使曹錕、盧永祥陷娘子關。民軍自太原退駐平陽。清又襲擊潼關民軍,欲使河南、甘肅夾攻陝西。乃定以十月十九至十一月五日,為停戰期間。以漢口為議和地點。旋以伍廷芳在上海任外交代表,不能到漢,改以上海為議和地點。於二十八日開議。后又展停戰之期七日。議定開國民會議,解決國體。以每一省為一處,內外蒙古為一處,前後藏為一處。每處各選代表三人,每人一票,若某處到會代表不及三人者,仍有投三票之權。到會代表有四分之三,即可開議。
辛亥十一月十三日,為陽曆1912年1月1日。先三日,十七省代表,舉孫文為臨時大總統。於是通電全國,改用陽曆;即以是日為中華民國元年元月元日民軍起義之初,文告稱黃帝紀元四千六百有九年,孫文即於是日就職。
於是唐紹儀以交涉失敗,電北京辭職。袁世凱電伍廷芳,謂:「唐代表許可權所在,只以切實討論為範圍。茲會議各條約,均未與本大臣商明,遽行簽字,其中實有礙難實行各節,嗣後應商事件,即由本大臣與貴代表直接電商。」廷芳複電:不認簽訂各約,因代表辭職而有變動。且云:往返電商不便,請清內閣總理,親至上海面商。於是和議停頓。民國元年(1912)一月十六日,清開御前會議。袁世凱赴會,中途,為黃士鵬、張先培、楊禹昌等所狙擊,不中。時親貴中反對共和最力者,為軍咨使良弼。二十六日,彭家珍擲炸彈擊殺之。段祺瑞複合北方將士47人、兵士14萬人,電請改建共和。且云:將率隊入京,為各親貴剖陳利害。隆裕太后乃以決定大計之權,授之內閣總理。於是由袁世凱與民國議定優待滿、蒙、回、藏暨清室條件,而清帝於二月十二日退位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