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建築工人

第十章 建築工人

第十章建築工人

一般沒有特殊事情,姚強周五晚上就能回家。這段時間,胡忠成接的私活比較多,同時開了幾個工地。人手有點兒緊缺,忙不過來。看姚強雙休日不忙,就讓姚強去工地給他幫幫忙,盯一盯工人幹活,給工人準備午飯,也沒什麼苦重的營生。胡忠成說出來了,姚強不好推辭,就去了。這個小工地是做房屋裝修,活也不多,就六個工人,但是來自五湖四海,有甘肅的、四川的、安徽的、河南的、河北的。幹活時,工人們一邊幹活,一邊有一搭沒一搭地和姚強聊天。甘肅的工人任建國三十歲左右,他和姚強說:「家在甘肅的一個偏遠農村。家裡就那麼幾畝旱田,靠天吃飯,十年九旱,一年到頭,靠種地收入微薄,生活不下去,自己只好外出打工。妻子常年在地里勞作,累出了一身病,帶兩個孩子,又當爹又當媽。她還要照顧他年邁的父母。在這兒打工,離家太遠,一年也就回去一兩次。每次回去,最多也就待個半個多月。我們苦一點兒、累一點兒還好,最難熬的就是相互的思念。自己想老婆、孩子,有時整晚整晚地睡不著。老婆也是一樣,白天在地里勞作暫時忘了,到了夜晚,形單影隻,孤苦伶仃,也是難以入眠。時間長了妻子的身體越來越差。自己在這兒幹活,心裡老是擔心妻子的身體,怕出什麼問題。她一旦有了病,附近沒有醫院,到縣城看病,一來沒那麼多錢,承擔不起費用,二來孩子還小,都在上學,沒人管也不行。真是愁人哪。還有村裡的小混混,仗著自己的舅舅當鄉幹部,當上了村主任。經常喝完酒就騷擾這些留守婦女,妻子常常睡覺也不踏實,天一黑就趕緊把房門鎖好,生怕混賬村主任來騷擾,天天夜晚膽戰心驚。唉——」任建國長長地嘆了口氣,默默無語地幹活,不願再說了。

四川的農民工叫陳志遠,三十多歲,嗓門高,特別能說。幹活的時候,一直操著濃重四川口音,喋喋不休地說一些笑話。這會兒又在說:「他在老家的時候,養了一頭老母豬,有一天老母豬發情,在院里躁動不安、亂咬東西、滿院亂跑,沒注意拱開門跑出了院子。在街上亂串,他趕緊就追,想把母豬攔回院子,可老母豬根本就不聽,跑得更歡,追也追不上。正在著急的時候,村書記迎面過來了。老母豬跑到村書記的身邊,不跑了。伸長嘴很動情地嗅著書記的腿。書記正好要去他家催要去年欠村裡的提留(亂攤派),母豬一直跟著書記回到了家。把我眼都看直了,書記太有魅力了,把老母豬都迷住了。」說完自己哈哈大笑,別人也跟著笑,姚強也覺得好笑,跟著笑了笑。心想,這人還挺能編故事。苦中作樂,給單調、艱苦的工作增添一些樂趣。陳志遠一家三口都來了北京。雖然一家人在一起,不再那麼孤獨。但是生活很艱苦,盼不到個頭。他們租了遠郊區的一間小平房,也就8平方米左右。房子質量不好,冬冷夏熱,到處跑風。妻子在超市裡打工,孩子在一所打工子弟學校上學。學校也是破爛不堪,老師基本沒有教師資格證。一個老師教好幾門課。勉強能把幾門主課開齊。談不上教學質量,只是在學校相對比較安全,能學一點兒就算一點兒。晚上兩口子回家以後,都累得筋疲力盡。湊乎做點兒飯填飽肚皮就完了。由於飯菜沒什麼營養,孩子面黃肌瘦,弱不禁風,很是可憐。但又沒錢讓孩子吃得更有營養一些,只能是勉強糊口。一家人就這樣蝸居在大都市,祈盼著生活會有所好轉。

還有一個河南的、一個安徽的、兩個河北的,都是一個人背井離鄉出來討生活。家裡是留守兒童、留守妻子和父母。他們四個人年紀都比較大了,五十歲左右。看起來頭髮花白,面容憔悴,特別蒼老,就像七十多歲的老人。他們年歲大了,不怎麼說話,只是默默地在幹活。實在累了,拿出捲煙,抽上一根兒,解解乏。姚強給工人們熬了綠豆湯,熬好後端過來,讓工人們歇一會兒,喝口綠豆湯。他們家裡的地都不多,老伴兒在家打理一下,農忙時他們就回去幫忙,收割完后再出來打工。這都感謝國家的好政策,給免了農業稅,光景比以前好過多了。面對這些農民工,姚強禁不住想起了自己的老父親,和他們是那麼像。樸實的中國農民,容易滿足,任勞任怨。天天默默地勞作,對生活沒有太多的奢望。可能他們在社會上,從來都是被歧視、不被重視的一群人,可正是他們撐起了國家的城市化和工業化。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民是農業的從事者、創造者。沒有農業,任何產業都無從談起,人們的生活更無法繼續。沒有這些建築工人,城市建設能日新月異嗎?經濟建設能這麼快速騰飛嗎?他們才是真正的國家棟樑、社會基石。理應受到全社會的尊重和關愛。可現實是我們對農民工的關愛太少,他們的生活困境、兩地生活、情感問題、孩子教育問題、身體健康、養老問題等,我們都關注得太少。姚強只能給他們儘可能把伙食辦好,讓他們吃好飯,多和他們交流交流,給他們一點兒關愛和慰藉。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北京里的小百姓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大北京里的小百姓
上一章下一章

第十章 建築工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