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貨幣戰爭

第39章 貨幣戰爭

兩宋時期民間日常交易的貨幣,是以銅鐵錢進行流通,夾用紙幣,白銀只作大數目的支付。白銀作為商業結算的主要貨幣,但是民間日常流通並不普及。

宋初,蜀民以鐵錢重,私為券,謂之交子。北宋徽宗崇寧五年(公元1107年),朝廷發行一種紙幣,名曰「小鈔」。朝廷用這種「小鈔」來收兌「當十」的銅錢,當時這種「小鈔」的面值是「一貫」,「一貫」約合銀一兩。

宋仁宗天聖元年(1023年)政府禁止私人發行交子,發行交子的權力被政府所成立的各地「交子務」收回。宋天聖元年(1023年)由政府發行兌換券。元符元年(1098年)發行數量大為增加。崇寧四年(1105年)改為錢引。南宋紹興元年(1131年)發行「交子」,初為匯票性質,以後成為流通的紙幣。由於南宋政府的「交子務」不重視信用,濫發交子。使交子逐漸失去百姓的信用。到了宋代後期交子開始貶值,南宋淳佑年間交子(其時已改稱會子)200貫還買不到一雙草鞋。而「交子」則被史學家確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南宋政府發行紙幣「交子」,其目的看來是完全出於市場流通的需要,而其實也為了達到彌補政府財政虧空的目的。當時的政府,並沒有在發行銅錢、鐵錢之外,又有發行大量紙幣的經濟基礎。南宋理宗時期政府財政赤字較大,國庫儲存「空竭」,政府為了擺脫財政困難,專門設置「撩紙局」,「撩紙局」就夜以繼日地加班加點,趕印、增印「交子」紙幣。

南宋是當時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所創造的財富占當時全世界的60%以上。宋人成為當時蒙古人、西域人眼中財富的象徵,也是他們想要征服的主要目標。蒙古人在崛起的過程中,宋人的財富是他們最大的動力源和興奮點。

財富是供人們消費和享受的,南宋的國民在消費和享受自己創造的財富過程中,變得越來越驕淫腐化。「錢」成為社會矛盾的起點和終點,由於錢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巨大作用,宋人創造了越來越多的財富;當宋人的財富在戰爭中被消耗,被破壞殆盡后,宋人就完了,只能束手待擒,滅亡了……

南宋朝廷為了從百姓手中得到更多的收入,刮之兩稅而農民窮,刮之鹽賦而商賈窮,刮之牙皂而州縣窮……為了解決財政赤字,為了繼續維持奢靡腐化……圍繞著貨幣大做文章,增印紙幣,飲鳩止渴。通過連續的通貨膨脹,秘密地、不為人知地剝奪人民的財富,在多數人貧窮的過程中,官商暴利,賺的盤滿砵滿,而小戶破產,一貧如洗,畢生勞作只換做一堆堆廢紙……

南宋的貨幣制度最後崩潰了,經濟崩潰了,軍事崩潰了……

一個國家不經貨幣的表面價值來維持生活,而要靠真正的生產,只有生產才能使貨幣具有意義。只有生產才是貨幣的真正準備,保險箱里存滿了黃金並沒有意義。

大龍口對外貿易,不接受交子,鈔子,會子,外來紙幣一律不認,只接受真金白銀,銅錢鐵幣或以物易物。

大龍口目前的經濟生活是以計劃經濟為主導,市場經濟為輔導。經濟實體是官辦農場,工場為主,少數農民擁有自留地,產出可自由貿易,亦可在公營商場中兌換各種農工業產品。日常交易中的貨幣流通,主要使用鐵幣,銅幣,白銀等硬通金屬貨幣。

官餉,軍餉,工薪皆以錢餉,月米兌現。久而久之,家有餘糧,住房狹小,混凝土灌漿地基,挖不出存糧地窖。因此許多人家便不來領月米,屯在公倉,待家中少量存米用盡,再去公倉憑欠條提取,即提即兌,概不拖欠。公倉欠條亦可當銀錢使用,在公營商場中兌換各種工農業產品。

於是公倉欠糧單便在大龍口內部全面流通起來,與鐵幣,銅幣,白銀一樣,成為堅挺的硬通貨幣。

鐘不欺發現了個規矩,不管每月發放多少月米,公倉里存糧總是在以軍民實際消耗量在減少。有一日發放錢餉時,鐘不欺手頭銀根緊缺,現錢不足,便試著以欠糧單折銀錢支付薪餉,軍民無有不收,皆習以為常。

於是鐘不欺出於市場流通的需要,為了民眾手裡的公倉欠糧單用起來更為方便,也為了節省銀錢開支,乾脆刻板印刷欠糧單,再刻上防偽公章,打上鋼印,面值有一斤,五斤,十斤,五十斤,百斤,謂之糧票。軍民的月支薪餉統一發放糧票。

一斤糧票可於公倉兌精米一斤,或兌精麵粉一斤,或兌糙米一斤半,或兌紅薯七斤,雜糧按價倍折,童叟無欺。百斤糧票可兌白銀一兩,若公倉內存糧,現銀不足,以農工產品等值兌換,永不貶值。

糧票發行了,大龍口的金融體系走上了正軌,日益繁榮。因信譽卓著,使用便利,周邊村鎮與大龍口有日常貿易往來的佃農,自耕農,小商小販,手工業者也樂意接受大龍口發行的糧票,小範圍內相互流通。凡持糧票者皆可在大龍口公倉兌換糧食,可換銀錢,可換各種等值工農業產品……

大龍口對外大額貿易主要是工業鋼鐵產品為支柱產業,農產品基本內銷自耗。大龍口的優質廉價鋼材通過桃花鎮的貿易渡口,打開銷路,走向市場。桃花鎮首批運抵大龍口二十船鐵礦石,即時交付一船鋼材,接著二十船,又是二十船……庫存鋼材很快消耗殆盡……需新建高爐,擴建鋼場,頗費銀錢。林峰手頭一時周轉不靈,憑著前幾次交易中的信譽,和巨大的商業利益,和老主顧們打個商量。桃花鎮的家長們接受了大龍口的鋼鐵預期提貨單,亦稱鋼票。

大龍口出產的優質鋼材,兩千斤折白銀四百兩,此價比後世清末鋼鐵批價高出十倍有餘,在南宋則低於市場均價的一半有多,空前廉價,趨之若鶩,門庭若市。而大龍口的鋼鐵製造業採用了後世紀的節能工藝,雖未形成大規模化生產,制製造成本比清末亦不多讓,雖無十倍之利,亦五倍有餘。

大龍口與桃花鎮間的貿易,以貨易貨,形成習慣以鋼票結算,憑鋼票可預期提取鋼材,亦可在大龍口折換等值工業產品或外銷型兵器。為了結算方便,鋼票也是刻板印刷,再刻上防偽公章,打上鋼印,面值百斤,五百斤,千斤,五千斤,萬斤。萬斤鋼票折銀兩千兩。

桃花鎮三位家老為了追求最惠待遇,享受最大折扣,獲得最多利益,接受了二十萬斤鋼票,最遠提貨期超出一年,總價值達白銀四萬兩。大龍口江灘上石炭,鐵礦石,各種原物料推積如山,鋼鐵場的擴建工程熱火朝天。

嘗到了甜頭,空前巨大的利益,百分百的利率,穩賺不賠的獨門生意,誘惑著桃花鎮三家老不惜飛蛾撲火,將其全部身家押進了鋼票里……

林峰用經濟手段,利益誘惑將桃花鎮三家族牢牢捆綁在鋼鐵戰車上,若臨陣畏縮不前,則凍結其在大龍口的全部商業利益,開出的鋼票一律作廢……

大龍口與薊州陳氏懷仁堂的百寶丹貿易,又獲利白銀萬兩。臨安御街上,陳芷安打理的新開歐冶劍坊,已賣出龍泉劍一把,白銀五萬兩,大龍口分利兩萬餘兩。泰阿劍,工布劍是作為鎮店之寶,孤品出售,價格高標,泰阿劍銀二十萬兩,工布劍銀五十萬兩,天價爆出,臨安御街轟動一時,多引圍觀,風流名士,達官顯貴,多有慕名前來觀劍者,多有人問,尚無人買。泰阿、工布掛劍襯店,主銷龍泉,又進去了十把龍泉劍刃。多項收益合計進銀達六萬兩,雜算刨除,余銀五萬餘兩。

大龍口外貿凈出,日常開銷貿易,有糧票,鋼票基本夠用了,大量余銀不外流,眼下並沒有多大用場。十兩,百兩的大銀錠,一兩,二兩的小銀錠,一兩以下的碎銀子,日常使用並不好流通,不好找,大銀子剪成散碎小銀錠子。

地方官從百姓那兒徵稅征費,會收到大量的散碎銀子,這些銀子經熔化后鑄成大錠上交國庫時,會產生一些損耗,叫火耗。火耗是要加到百姓頭上的。歷代朝廷並沒有認真規定火耗是多少,官員們總是要在標準之上再加一些,幾乎是公開的灰色收入,火耗加多少。憑官員的良心,多出來的都是他自己的。有的黑心官員要加到兩成三成,少有的清官也要加到一成左右。火耗銀是千年弊政,各級官吏對百姓大肆收刮,層層盤剝,吏治腐敗。

大龍口收到的大銀入庫,散碎銀子在鋼鐵場統一融化,不用百姓負擔,鑄成銀幣,方便與糧票兌換。銀幣足色一兩,可折百斤糧票。只有一種面值,幣值過高,日常流通使用並不方便,亦不常用,小額找頭只能用小額糧票找,以糧為本位,輔以銀幣同步控量發行,使糧票更加堅挺,在周邊村鎮更加流通起來。

大龍口的鋼鐵場內,新建鑄幣場,要使金屬變成一枚有圖案的銀幣需要藉助模具,正面、背面兩個模子,實際操作方法是,把其中一個模固定並將坯餅放在上面,用另一個可上下移動的模子來衝壓。雕刻師通過將平面畫稿上的圖案雕刻到油土和石膏上,製成衝壓模具。銀幣的正面是一隻飛龍,雙翼大張,龍軀極蜷,蓄勢欲噴之際,與飛龍旗的圖案一樣,反面標銀一兩折糧百斤,大龍口農行司造,亦稱龍幣。

一兩銀的龍幣折糧百斤,平時市面上的糧價一兩銀可買一石米,一百二十斤。大龍口的內部糧價比市價要高出兩成,糧貴而銀賤,抬高糧票價值,軍民皆願持有糧票,除非外出使用,否則不兌換成龍幣,銀幣極少外流。而到了災年戰亂,糧價高漲,糧票世麵價值則會水漲船高,但在大龍口內部糧價始終是鎖定的,糧食按計劃統購統銷,不受外界影響。龍幣即可調控外界糧銀比價,大量發行把糧價壓下來。大龍口可成為亂世中的平價糧倉,無盡黑暗中的一盞明燈,每一枚流通在外的龍幣將是一面戰旗,向屯糧聚斂牟不義暴利的貪官奸商宣戰,銀一兩折糧百斤,可盡收天下饑民寒士之心。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宋末水師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宋末水師
上一章下一章

第39章 貨幣戰爭

%